在昆明的大觀樓公園裏,掛著壹幅180字的對聯。大觀樓長聯是昆明學者孫髯翁所寫。對聯全文如下:
滇池,百裏如玉,來到眼底,披在岸邊,歡喜無邊。看:東方是可怕的;西方是精神;往北走,蜿蜒曲折;南翔白素是壹位押韻大師。為什麽不選擇贏?利用蟹島螺洲。梳的時候會有風有霧。更是美不勝收,點綴著壹些翡翠羽毛和丹霞。莫弧負:香米環繞;清沙;長夏芙蓉;三春柳。
千年生,關註我心,使酒空,嘆誰是英雄?想:韓熙樓傳;唐彪鐵柱;宋揮了揮斧頭;袁跨在皮包上。偉大的成就。竭盡全力移山。以珠簾畫樓,卷不及暮雨。然後廢墟就破了,大家就願意和蒼隱合影了。只贏:幾分鐘;半江漁火;兩排秋雁;清晰的霜凍。
長聯寫的是大觀樓的景色。昆明東邊的金馬山像壹個飛奔的神;西邊的筆架山像壹只飛翔的鳳凰;北方的長蟲山,像壹條跌宕起伏的長蛇;南方的白鶴山,像白潔中插著羽毛的鶴壹樣翩翩起舞。爬上高樓,還能欣賞到這裏的美景,螃蟹般的小島,蝸牛般的大陸,晨霧中隨風搖曳的柳樹,仿佛壹個美人在梳理她的發髻。到處的蘆葦點綴著壹些青翠的島嶼,反射著燦爛的光輝。享受吧,還有香米、清沙、九月芙蓉、三月柳。
第二部分追溯雲南的歷史。“漢代學樓”、“唐代鐵柱”、“宋代玉斧”、“元代過皮包”四個典故,既反映了雲南與內地源遠流長的歷史聯系,又謳歌了那些為移山建功立業而嘔心瀝血的英雄們及其輝煌的歷史。轉眼間,又是蕭瑟淒涼。通過對殘破的褐碑、淒苦的鐘聲、暗談的漁火、夕陽下淒涼的秋雁的描寫,來抒發對歷史的眷戀之情。《長蓮》以朝代興亡的史實為基礎,融入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表現出壹種意味深長的感嘆和壹種居高臨下的歷史俯視。長聯工整,字洗練,情景交融,氣勢非凡。
現在的大觀樓對聯是用銅制作的,取代了1999年2月2日歷經沈浮的木質對聯。根據毛澤東同誌查閱的1956長聯拓本,新長聯以高純度銅為材料,藍底金箔字,重200公斤,長3.75米,寬0.45米,結合趙範楷書特點,按照以舊為舊的原則,大觀樓長聯向世界展示了雲南歷史所蘊含的精美文化,曾被毛澤東主席評價為:“前無古人,開創新風。”
《長聯》的作者孫昌[1711-1775]是壹個留著胡子的人,名叫耿毅。原籍陜西三原。因為他爸爸在雲南工作。我年輕的時候,和父親住在昆明。我喜歡寫韻文,對科舉很感興趣。但因為鄉試後我要搜秀才,他不想受辱,憤然離去,寧願在布衣中度過壹生。晚年,孫雷翁家道衰敗,生活艱難。他只好留在羅峰山圓通寺詛咒交泰,甚至成了壹個有蚊臺的老人,靠布衣為生。
孫髯翁死於彌勒。孫髯翁墓現在在彌勒縣文化館。墓前還立著壹塊刻於民國三年(1914)的“古滇名人孫髯翁之墓”墓碑。1982年,省文物部門撥專款進行修復,修建了180周邊墓石,象征長聯字數,在墓地周邊種植花木,修建圍欄,改變了荒嶺的舊觀。
/question/2780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