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壹首唐詩裏的用字是不可重復嗎?

壹首唐詩裏的用字是不可重復嗎?

近體詩(請註意,是近體詩,古體詩不在限制之內,且不計長律)不容許重復用字的說法,按現今學者考究,似乎是明、清之詩評家所倡議,唐、宋詩人是不大在意的。所以唐、宋間的近體詩,頗多重復用字的情況出現(文末提供了壹些參考統計數字)。 明、清詩家,認為重復用字是壹種毛病,創作律詩時應該避免。壹首律詩若出現了重復用字,就稱之為「犯復」。簡單說,這是寫律詩時的壹種「避忌」,但不算是格律。再者,「犯復」並不是泛指所有重復用字的情況。下列重復用字的類別,不會被視為「犯復」: (甲)「同述、分承、聯系」等性質的重復用字,不算「犯復」。例子有: 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這是同述壹物) 韋應物《寄李儋元錫》:去年花裏逢 君別,今日花開又壹年。…(這是聯系呼應) 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西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首句「盤菜」二字,分領起三、 四兩 句,這種是「分承」的寫法。至於首句「春」字兩用,就是「同述」的類別。 (乙)修辭上的需要,如疊字、頂真、回環等手法的應用,不算「犯復」。例子有: 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疊字)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流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泥」字重復是頂真,「飛鴻」重復寫作「鴻飛」是回環)。 從以上例子可理解到,明、清詩家所指的「犯復」,主要是針對那些無意識的重復。對於那種基於結構上或修辭上刻意安排的重復用字,他們並不排斥。 至於現今寫律詩,是否要依循這項「避忌」呢?這個問題並無絕對答案,有些詩學家認為要,有些認為不必。愚見以為,籠統地、不加分析地去避免重復用字並不是好方法。完全漠視它背後所倡議「嚴於選字用詞」的精神也不太好。 總而言之,只要某字某詞,經細心琢磨後,自己判定,只有它才能夠準確、通達而典雅地表義,那就不必拘泥於是否犯復。但若然有其他的字、詞也可達到相同的效果,而又可避免重復,則也是應該選擇別的字、詞,令整首詩在字面上,增添多壹點變化的。 文後的補充數據 為了解唐、宋詩人對重復用字是否真的不太在意,壹些學者在孫琴安的《唐五律詩精品》、《唐七律詩精品》及高步瀛的《唐宋詩舉要》等唐宋詩選本內抽取了壹些名詩人之作,進行了「犯復」的檢視,得出以下的統計: 杜甫七律:三十三首中有三首(約9%) 李商隱七律:二十六首中有五首(19%) 蘇軾七律:十三首中有三首(23%) 王維五律:十八首中有五首(27%) 陸遊七律:十首中有四首(40%) 白居易七律:五首中有二首(40%) 劉禹錫七律:六首中有三首(50%) 歐陽修七律:二首中有二首(100%) 這些詩人在比例上雖然只是很少,統計出的數字也僅是局部性,但也或多或少反映到唐、宋詩人,對避免重復用字,普遍都是不太在意的。

參考: 個人理解

不是

如李賀《雁門太守行》首句: 黑雲壓城城欲摧

這壹句雙城並用 壹個例子足夠了. 2007-08-30 12:31:45 補充: 小松 (杜荀鶴?唐)自小刺頭深草裏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

直待"淩雲"始道高。可見

不單字可以重復使用

詞也能重復使用

是否要盡量避免

看看詩人們的雅興如何

如果重復使用可以令詩詞更加完美

何樂而不為

何須拘泥.李白: 將進酒

(讀書的時候

老師教我們

這是壹首唐詩

也不理是詩是歌

還是詩歌

歌詩)頭兩句是這樣的:"君 不 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 不 見"高堂明鏡悲白發.............

2007-08-31 21:26:54 補充: atse127前輩:非常詳細

小的又免費上了壹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