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口味是純粹的快樂。”這首富有哲理的詩是全詩的“詩眼”,給人以無盡的思考和玩味。什麽是“清歡”?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官場的爭鬥,忘卻名利的欲望,走進大山,感受農民的淳樸生活。這是“清歡”。“清歡”的人,輕快樂,不大喜,狂歡,不貪。不可否認,蘇軾的“清歡”論有壹定的局限性,它隱含著壹種經歷了險惡的仕途後隱退的消極思想和曠達的人生態度。
然而,蘇軾的“清歡”說仍給我們壹些有益的啟示。當今社會,很少有“快樂”的時候。不要說官方的歡迎和業務聯系交易,大多是在燈紅酒綠的“狂歡”中完成的;就是普通人的婚禮慶典,親朋好友聚會,哪個不追逐時尚,講究熱鬧排場?連中小學生都躲在遊戲室裏逢年過節“聚會”。好像沒有了巨大的歡樂和狂歡,人的感情和人情世故都被削弱了,跟不上潮流了!更有甚者,壹些人在這場追求世俗的“狂歡”中迷失了方向:吞鯨魚的貪官在狂歡中倒下,無良奸商在狂歡中被捕,沈迷金錢的暴發戶在狂歡中破產,貪圖享樂的人在狂歡中鋃鐺入獄...
“清歡”有味道。當然,今天我們欣賞《清歡》,也不壹定非要遠離城市,走進大山,不肯吃煙花。而是要面向社會生活,少炒作,多做實事;少壹些虛偽的笑臉,多壹些從容的真誠。當妳驕傲的時候,妳並沒有“竭盡全力”。想著成功只是新壹輪的開始;失意時感到失意,也是壹筆巨大的財富。上進能廉潔自律,知足常樂;如果妳退休了,妳不能忘記關心妳的國家,和人民壹起娛樂。即使是“清歡”的倡導者蘇軾,也不可能在當年完全走入大山,忘記人間。雖然遭受打擊,被排擠,但他為官依然造福壹方:作為徐州巡撫,黃河缺堤,他帶頭與百姓抗洪;作為杭州太守,他帶領百姓疏浚西湖,築堤防洪;晚年被貶為蠻荒之邦,仍向黎族同胞傳播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文化,造福於民。“清歡”的確是壹種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