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峨眉山上半月秋,平羌河映。晚上清溪去三峽,四君不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贊賞如下:
這是青年李白第壹次離開四川時寫的壹首詩,因為他對家鄉山水的眷戀。詩人晚上乘船離開清溪,順流而下,向三峽進發。峨眉山頭高懸的‘半圓秋月’倒映在平羌河中,隨著詩人隨湍急的河水壹起跳躍。
當船拐進禹州,故鄉的月亮再也沒有出現過。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話,卻用了五個地名,同時巧妙地通過“半月秋”將壹幅千裏蜀江圖清晰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峨眉山半月半秋。峨眉山寫時間,從清溪出發的時間是晚上;“半輪秋”解釋季節。此行正值秋季,與象征壹團壹圓的“圓月”——“半圓之秋”相對,是壹個“缺月”的時刻,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不舍與眷戀。
作品將“半個輪子”與“秋天”連接起來,意境深遠,仿佛帶著壹點涼意,秋天也蘊含著壹種殘缺感。不難看出,這裏有些惆悵,但只是輕拿,不重。
影入平羌河。在這壹句中,詩人把目光從天空和群山轉到了船上,從寫高高掛在峨眉山頭的“山月”,到寫“平羌”中倒映的“水月”。壹條秋水的河,載著壹輪“半圓”的秋月,緩緩而急切地流著。月光如水,隨月而流,既有流動的韻味,又有靜謐的美。
蘇軾在《寄張家洲》詩中說:“峨眉山上半月秋,映在平羌河畔。誰解釋謫仙的話?看到月亮請上樓。”這首詩的前兩句直接引自李白的詩
蘇軾從小生活在峨眉山和青衣江附近,對李白《峨眉山月歌》的體會自然會比山外的人更深。可以想象,這首詩壹定勾起了他對家鄉的許多生動而清晰的回憶。所以《謫仙之語》大概是他最好的理解。
夜晚,清溪流向三峽。伴隨著天上的月光和水中的月影,詩人乘船從清溪驛站出發,順流而下,來到三峽。所謂的清溪,或清溪驛站,在四川犍為縣峨眉山附近的青弋江上。據記載,杜甫、岑參、蘇軾、陸遊等。都去過清溪驛站,留下了壹些詩詞和故事。這首詩其實描述了壹個過程,就是什麽時候,從哪裏開始,到哪裏去。
禹州見不到妳。詩人漂泊他鄉,沿岸山重水復。半個月亮隱藏在視線之外,最後,它看不見了。當作品寫到這裏時,詩人對故鄉的告別和向往之情在紙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想妳,卻見不到妳,讓我在思念和惆悵中順流而下,來到禹州。我們知道詩人前進的路上會有明月,但峨眉山看不見,平羌河也看不見。昨夜的月不是今夜的月,也不是故鄉的月。人家是故鄉的親人,家裏的月色要多亮有多亮!。
這首詩的壹大亮點就是借物抒情。李白的《峨眉山月之歌》字裏行間,流露出對故鄉深深的眷戀和向往,從離鄉時對“半月秋色峨眉山”的眷戀和不舍,到“思君不見渝州”時的無奈和惆悵。表面上寫著“月中峨眉山”。
其實是為了表達詩人對家鄉深深的眷戀和向往。應該說,《峨眉山月》只是詩人傾吐情懷的壹種情感寄托。詩人寫秋月,思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