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月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唐代杜甫的《二為道》就寫了這個節日的盛況:
節日和傳統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科技實力越來越強,但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多少被遺忘了。夏季始於古代,三國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成為水邊飲酒,郊外春遊的日子。在搖籃之外消磨時光,享受曲水之樂的活動,尤其受文人墨客的歡迎。流杯,也叫“流杯”,就是在水的上遊扔壹個杯子,聽著它往下流,流到了盡頭,人們就會改喝它的酒。這種風在唐代仍然很強,但在宋代逐漸減弱。後世最後四天,有戴薺菜花、采蚌、聽蛙等民俗。《後漢書·禮記》:“是月初四,官民皆在冀東流水上,說是大火燒洗垢除垢。”劉釗註:“名曰於。”《續齊和論》:“昔周公邑洛邑,因流水泛酒,故史燚曰:羽毛隨浪。”金盤尼《洛水三日》詩曰:“羽毛乘浪,卵隨流歸。”晉王Xi之《蘭亭序》:“流水,坐在旁邊,雖無絲竹管弦之繁華,足以談情。”北齊罰邵《華林園三日公宴詩》:“羅,激水畢。”宋與吳的夢。三月:“三月初三,曲水的故事始於晉代。唐朝時,曲江設宴,也是這個意思...杜甫《兩為道》曰:‘三月三日,風清氣爽,多美人在長安水邊乘涼’,描寫此景,猶可佩。”之後有的人還用三天。浦的《馬上上墻》有第壹折:“今天是三月初八,最後壹個節日。洛陽王女,全城享受。”清古魯的《賈青錄》。三月。《蛙報》:“第三日,午時左右,農民聽蛙,謂之蛙報。俗話說,午前蛙啼,新年在高田;午時蛙啼後,低田夫必憂。”參見“繈褓”。三月的第三天是最後壹天。在古代,夏歷三月的第壹個三月被稱為“上巳”。三月的第三天,總有四天。這壹天,人們把薺菜花撒在爐子上和坐著睡覺的地方,以為可以消滅螞蟻等害蟲;把菜花和桐花藏在毛衣和羽絨服裏,以為衣服可以用;女人把菜花戴在頭上,以為可以避免頭痛,晚上睡得香。城鄉人也爬惠山、洪山、鬥山、西山踏青。三月初三,是南翔君子山的廟會,香火船上滿是燒香。我姑姑山腳下的雪浪鄉農民有賽船的習俗。早上,所有村莊的年輕人搖著快船,載著村民,趕往趙輝山看廟會,參觀節日。下午,快船聚集在葛岱橋附近的長廣溪,看過迎神賽和節日的男女老少也來到這裏觀看快船比賽。參賽的快船首先表現自如,各顯神通。然後,在表演中脫穎而出的大使們自由組合,以兩艘船為壹組進行比賽。該組的獲勝者可以自由再次組合,輪流比賽,直到決出冠軍。比賽時,岸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河中的船只如箭在弦,勇往直前,十分壯觀。
上巳指的是夏歷中三月的第壹天,所以它也被稱為石三和司源。《李周·官純女巫》:“女巫老了就把浴池去掉。”鄭玄註:“老的時候拆了,現在三月,如水;洗澡就是用芳香的草藥洗澡。“《後漢書·禮儀論》:“當時是月初四,官民都在東流水上(清凈),說是洗汙除之,是大問題。《後漢書·周舉傳》:“六年三月初四,(梁)商大會客,於洛水設宴。“據了解,在先秦時期,這壹天已經成為壹個大規模的民間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壹起去水邊洗澡,稱為“簪子”。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等內容。魏晉以後,這個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所以也叫三月初三。杜甫《兩為道》中的“三月三日風清,長安濱多美人空”是對唐代長安曲江景區節日的描寫。這個節日在中國流傳已久,至今在很多地區仍有余韻。當然,節日的性質和內容發生了許多變化。此外,壹般認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流行的、持續到三月初三的各種節日,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關。因此,探究上巳節的起源和本義成為民俗學研究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