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本寫給文學愛好者的書,或者是壹個熱愛閱讀的資深人士所寫的書,他把自我的閱讀體驗寫下來,但卻是很多像他壹樣熱愛閱讀的人***通的感受。不讀書的人,沒有閱讀習慣的人體會不到那種歡樂。因為沒有***鳴,也許讓他們很難繼續讀下去。
我對其中好幾篇總結都感同身受,比如《讀書不會改變我們》,我就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再次閱讀曾經讀過的書時,是“壹個安心又掃興的經驗”,翻開這些書,我們的註意力往往會很快集中在那些當初閱讀的時候劃下的句子或者在留白處信筆寫下的文字,但最重要的是時隔壹段時間以後,或許是幾個月或許是幾年,當我們再把這書看壹遍時,“差不多始終是在相同的段落下劃上著重線。”大概就會有人感嘆,我們是否從未改變?作者說“只有文學才華才能帶來新鮮感,它讓我們在每次重訪舊作時都如同有了新的發現壹般歡呼贊嘆。“呵,這是很讓人焦慮的。
還有他所說的關於閱讀過程當中,如果是處於壹種昏昏沈沈的狀態,那麽可能壹會兒就會被某個思緒或者描述觸碰到記憶與感性的開關。壹旦打開記憶的閥門,洪水便奔騰不瀉停不下來,閱讀的快感也就從那壹刻起高漲起來。
我還喜歡書裏壹篇《只因愛而讀書》裏面提到:我們由喜歡人物開始;接下來是喜歡作者,最後則是喜歡文學。我覺得再真實不過,我自己就有這樣經歷,他這篇裏還有壹段話,我覺得簡直太生動了。應該背下來:“當探險者剛剛走進原始叢林時,他會對自己遇見的第壹只千足蟲驚嘆不已,可是,當他在森林裏跋涉數月之後,在他到達林中空地,看到仙女門在哪裏隨著琴鳥的吟唱翩翩起舞時,他不會失去感覺而無動於衷。”這寫的是閱讀世界越來越大時候的感受。我覺得這就像我剛開始讀書那會兒,從郁達夫的散文到史鐵生的感悟再到阿城的小說,我都在稱贊,都覺得他們壹個比壹個更能駕馭文字,可當我在文學的世界裏慢慢走遠,看到的世界越來越多樣化時,我所收獲的美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意識到當初的短淺與狹隘。現在在讀的黑塞和卡爾維諾,我在他們的作品裏感受到了更多文字所特有的酣暢淋漓,以及文學帶給我的無與倫比的快感。
《讀書的地點》那篇是作者比較私人的閱讀經驗,說的是再拿起壹本書時沒看到上面標記的時間,思緒就會被帶回到過去,以及當初閱讀的新鮮感,我就想起曾經聽壹位老師說過他很羨慕那些沒有讀過金庸的人,因為閱讀的快感永遠是在第壹遍是最能打動人。
最後壹篇附錄作者對閱讀飽含憂思,他說信息化時代人們被安置在越來越狹小的空間裏,所有的信息都由iPad提供,人們不再需要圖書館,有朝壹日,當人們不在閱讀的時候,人類將重返自然狀態,與動物無異,那位萬能的暴君將在地球的彩色屏幕裏發出微笑。
是,閱讀是若幹避世獨處者在略微古怪的可以稱之為精神之境的無形空間裏***同感知到的那永恒的壹刻。
這是我在首圖借的書,之前有壹位讀者看過,他也劃了著重線,也寫了壹些筆記,字字遒勁,他有壹句說:好書是花,閱讀者是蜜蜂。我覺得好,就用這個作標題了。
《為什麽讀書》讀後感(二):壹點書摘
閱讀並非生活的對立面,閱讀即是生活。這種生活更嚴肅,但沒那麽激烈。少壹分瑣屑輕浮,多壹份穩定耐久、更多自持的驕矜,更少空虛的自負,同時伴隨著各種弱點,驕傲、羞怯、壓抑,退縮。在功利主義的世界裏,閱讀為我們維系著壹份有利於思考的超然。
讀書為了理解世界,讀書為了理解自身。如果讀者再稍微大度壹些,那麽讀書也可能是為了理解作者。我認為這種情形只會發生在那些最偉大的讀者們身上,壹旦他們滿足了理解世界和理解自身這前兩個需求之後……我們不是為了書而讀書,而是為了自己而讀書。讀者是最自私的人。
閱讀使我們從現實世界中暫時抽離。我覺得,聽任自己準確回憶閱讀某本書的時間和地點,可能有悖於閱讀的本質。閱讀是由若幹避世獨處者在略微古怪的可以稱之為精神之境的無形空間裏***同感知到的那永恒的壹刻。
成功地讀完壹本書,如同壹次完美的性行為壹般少見、有益並且給人留下壹個圓滿的回憶。讀者與讀物同床***枕。這麽說來讀書其實也參與了寫作,即使這種參與是出於人的無恥,因為寫作類似於性欲……讀者是作家的同謀。安徒生赤裸裸地站在國王面前。
人們通過閱讀向生活抗議。生活是做工低劣的產品。我們不斷在生活中碰到壹些無用之人。生活充滿了重復。生活的景致沒完沒了。假如它向壹家出版社投稿,定會被拒絕。每當我想到現實生活中聽到的那些對話,是那麽遲鈍笨拙,老調重彈。我認為這是戲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之壹。
箴言是最接近作家本人的文學作品,幾乎是其思想的情感的直接表露。箴言不是摘錄,而是精髓。壹個經過雕琢的完美成品。壹顆子彈。作者將其瞄準他稱之為“人”的對象。箴言作者心甘情願地成為憤世嫉俗的人。箴言往往是壹個由正題、反命題構成的二項推理,活像壹個能把人壓碎的核桃鉗。
信息化將更好地為權貴服務,他們可以把人類安置在狹小的公寓裏,因為人類不再需要圖書館,而壹切都存進了iPad ;有朝壹日,當所有壹切被濃縮成壹個極小的紅點,它將焦躁不安地閃著光,然後,亮光斷斷續續、越來越少,它,終將熄滅。 因為再也不讀書,人類將重返自然狀態,與動物無異。
《為什麽讀書》讀後感(三):《為什麽讀書》書摘
夏布多裏昂:“當我的朋友們是獨眼龍時,我就從側面去看他們。” 隨時埋伏著伺機擊退讀者的有懶惰、怯懦以及更具危險性的——自謙。 對讀物的嘗試如同試鞋,我們不應該覺得這本和那本不適合我們是因為我們配不上它,有些讀物其實配不上我們。 我對自己說,只是為了取其精華。抨擊性文章屬於那種吃下肚很容易就飽的菜,它很快讓讀者得到滿足。居然把書中被誇大的以偏概全看在眼裏,我也發現唯有這種誇大和它的不公正性才能捕捉到某些思想, 那些無關痛癢的細小差別永遠都觸不到的思想。而我再也離不開它那熊熊燃燒的怒火。讀書:壹個點亮自我、熄滅四周光亮的燈泡。 我們意識到我們將要死去,意識到在人生道路上前行時只能做到盡可能最好,而並非最好。唉,我們變得寬容起來。我們曾經是聖茹斯特,現在變成了身材臃腫,左右逢源的國會委員會主席。我們本應在三十歲時就被斬首。青春和暮年是思想認識的兩種全然不同的狀態,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年輕人,為了繼續生存且不被權力碾碎而做的種種妥協帶來的寬容,而我們知道了有別於寬容但與寬容同樣真實的東西;我們知道這是不容妥協的時刻,如果我們試圖像童話故事裏那樣把擁擠攢動的蚯蚓變成修長挺拔的花朵,就要斬釘截鐵的在蚯蚓群中筆直行走。生活是由事實組成的故事,生活是散文,而非浪漫詩歌。
《為什麽讀書》讀後感(四):壹點感想
斷斷續續看了很久,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
這本書講了讀書的若幹個理由,以及和讀書有關的事情。看得出來,作者是壹個有著大量閱讀的人,他看過許多經典著作,喜歡司湯達,喜歡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也像壹本書單,裏面提到了許多書,也提到了壹些書裏的句子,對於作者提到的大部分書籍,我都不知曉,對於外國文學,我還讀得太少,也沒有太多了解。對於作者表露出巨大熱情的書,我記了下來,其他的有緣再讀,還是想先看自己感興趣的書。
讀到有些地方的時候很有趣,作者是壹個幽默的人。缺乏對外國文學和歷史的知識,所以很多地方也只能囫圇過去,看得時候想的比較多的還是:我讀的書太少了。
為什麽閱讀?這個問題不應該存在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想從書中獲得的東西不壹樣,但是對於經典作品,對於美好偉大的作品,我們是應該有壹個態度的。
《為什麽讀書》讀後感(五):絕非壹本簡單的小書
這絕非壹本簡單的小書。由於缺乏文學——尤其是法國古典文學的修養,每晚睡前看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僅像是為了完成在年度閱讀書單上畫壹個勾的任務。
有書評說這本書的翻譯並不出彩,算是溫和的觀點了。在我看來,好像是法國譯著的通病,這類書的翻譯都生澀得可以,生怕讀者發現不了這是壹本法國文學譯著。
總體而言,從這本書的內容及文風不難看出作者是壹個精英氣很重的法國作家。漠視壹切美國快餐式的流行文化,對於目的性強的色情文學和膚淺即食的新聞報道亦是不留情面地給予批評。甚至是杜拉斯這樣的文學巨擘,作者也寧願客觀地指出她某些作品的矯飾。
若幹好句還是摘抄了下來。整理完畢,這才發現作者對書名提問的回答:為什麽讀書?為了和自己角鬥,超越自己對這個世界在認知上的淺薄與狹隘。也為了理解作者,全神貫註地投入於閱讀之中,邊劃邊讀,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和個人的種種棱角。
《為什麽讀書》讀後感(六):讀無用書,做有用事
很久以前看的。懷疑自己看的可能不是這個版本。因為我階段我看的那本裝幀特別精美啊。
會看這本書說明我真的是壹個顏控。連挑書都是。
書的封面設計得簡潔大方,事我喜歡的風格。壹本包裝良好(封面設計,硬皮的更有逼格),印刷精美(紙的質量,字的大小),題目略為有趣不要太狗血雞湯,就會讓我有壹讀的沖動。比如說這本書,再比如《普羅旺斯的壹年》。後者的精美是能當生日禮物的級別!是我見過最精美的書了,太喜歡那本書的封面設計、封面的紙質(硬皮+書封)。
說完自己的顏控,說說書吧。
書裏有些話確實很貼合自己,就像是我寫的壹樣。可能正因為太合適了,反而覺得無趣了。都是我想過的話,想過的事。
看完後覺得沒什麽收獲。或者,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獲。讀無用書,做有益事。不壹直是我的追求,究竟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變的呢?不太清楚。
我很慶幸當時沒有選擇文學,但,終有壹天我會後悔?不太確定。
《為什麽讀書》讀後感(七):為何還要學文學(◎_◎;)
壹個合格而標準的讀書無用論者隨時隨地會出現在妳的面前兜售他的讀書藝術。我相信作者壹定不會同意《如何閱讀壹本書》的作者,更不會與以分屍書籍而做原料的科研工作者壹道,以讀書有用論作為自己論著的跟本。因為,壹個普通的讀者確實面對這樣壹個最基本的問題:這個世間有那麽多的事情,為何讀書呢?
卻不說讀書最終能為我們帶來什麽,或許價值本就是壹場可笑的遊戲。所以,讀書,最根本的當然是無用的。在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大量的生活方式,旅行、遊戲、繪畫、音樂練習。現代科技讓藝術已經變成為觸手可及的物件的時候。藝術還是神殿的主宰麽?還是那高高在上的繆斯麽?這根本上還是壹個悖論式的問題。就根本上,能讀書的人必是閑得慌的人,是需要把自己的生命慢慢消磨掉的人。可笑的是,那些寫就我們閱讀的每壹本書的卻是在生活的邊緣掙紮的人,至少這壹點在早期小說出現之初是這樣的。生活的模樣千千萬,妳卻選擇了最裝逼的壹條,這不是荒謬是什麽?就像是那句大實話,文學院從來培養不出文學大家。這是何等的諷刺。
但生命的無常便是這樣。有壹段時間,沒事可做的時候,閱讀成為了安度焦躁的少年時光的唯壹慰藉。作為讀者,沒錢購買就得靠同學之間互相交換書籍。我那時候便是能夠讀書讀到哭的人。想來,那段有書籍陪伴的日子真的很幸福。我的家人並不愛讀書,於是我便成為了壹個標準的異類。當我姑父問,妳考符號學的博士幹嘛的時候,我其實心裏在發笑,因為,不幹嗎。畢竟,最純粹的愛好乃是壹場對自己有意義遊戲。就生命的本質上,壹切我們做過的都是荒誕而可笑的無用功。有時候我在想,恩,生命還有這麽長,我想做點什麽讓等待死亡的時光變得充實起來。看來,最有趣的的事情莫過於讀書了。如果把等待死亡的時光當做等車的時光。我也可以澄凈在幻想中,可以沈浸在和人閑談中,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為何又要讀書呢?
我最喜歡做的事情是慢慢在大街上遊蕩。尤其是在黃昏的時刻,那種由白晝轉向夜幕的時段可謂是世界上最美的圖景。而白晝的光彩慢慢被黑色的世界取代,於是人們開始打開自己的另壹面。大街上的各色人等開始晃蕩出行,那些人就像是壹群群遊蕩在天界的鳥雀,嘰嘰喳喳,喧囂不停。於是,我便願意慢慢從他們身邊走過,看著他們在做什麽。有時候,我會去書店觀察人類的行為。最讓我著迷的時刻乃是我觀察人類閱讀的時刻。人們沈浸子啊書本的世界中,時而哭時而笑,時而還會搖頭嘆氣。或者是蜷縮在書店的壹角,靜靜的閱讀著什麽。我記得最有趣的是,好幾次我去青苑書店的時候,都會遇到我現代文學的老師。他總是漠然的蹲在地上,就像蹲在地頭的剛剛采收完稻谷的農夫,淡淡的看著世界。我在他的臉上觀察的是淡然而平靜。其實他上課的時候,也會頗有些激進。而他在抽煙的狀態總能讓我聯想起那群塞納河畔咖啡館中壹臉落寞的作家。不論是喬伊斯,還是普魯斯特。那群在世界上佇立了很久的靈魂永遠把他們的落寞留給了這個世界,在淡淡的註目著世界中每壹個同樣孤獨的靈魂。
每壹個深夜,我都不願睡去,因為這個時刻是壹天中最為靜默的時刻,是壹切的物與人都深深地沈入休息中的時刻。我時常感到,生命總是在黑夜漫長的時刻才會綻放思想的光芒。能夠孕育嚴整肅穆、體系龐雜、抽象至極的只能是德國這個緯度頗高的地域。在浪漫而炎熱的意大利,可愛的意呆立們總是在浪漫的世界中徜徉。我想這就是壹個地域造就的壹個地域的文化。讀書這種無用的事情,大概也只能在充滿頹廢而浪漫的地方駐留。在時光暗淡和生活壓抑的地方,想象力才能像插了翅膀的鳥兒到處飛翔。說到底,願意把眼睛看瞎了還要讀書的絕對不是經世致用的老學究,而壹定是那個充滿想象而浪漫多情的靈魂。終究到底,愛讀書的也還是那些不滿意現實的人,他們於是便要在自己的靈魂中鑄造壹個可能的世界。
無論生活在哪裏,只要有書,有想象力,生活照樣可以變得多姿多彩。
《為什麽讀書》讀後感(八):做壹個安安靜靜的讀書者
壹直以來我就是壹個蠻喜歡讀書的人,不太記得小時候父母是怎麽培養出我的閱讀愛好的,可能是睡前故事講得多,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最經典的畫面就應該是壹個呆呆的小女孩搬壹個小板凳坐在院子裏看書的模樣。中學時喜歡在睡前看會兒書,當年覺得別的同學每天作業都來不及寫而我還能每天看課外書簡直棒棒噠,高中時候被同學帶著看了壹些當時很流行的書,安妮寶貝、安意如、郭敬明之類的,大學時代畫風突然變了,不喜歡看青春文學,改看互聯網、科技類的書了,而現在卻在看壹些屬於蛇精病類型的書……
這麽長久以來,我壹直保持著壹個安靜的讀書姿態,卻從未思考過——為什麽讀書?
直到我看到這篇必須背下來的後記《 書:壹棵鉆出墳墓的大樹》。
完全忘了當時是因為什麽而種草這本書,總之它就出現在了我的想讀目錄裏,然後就在圖書館借到了這本書。但是,閱讀這本書的前半程,確切的說是這本書的前大半程都挺無趣的,感覺像是聽壹個有點無聊的書呆子嘮叨,除了偶爾的幾個句子讓妳會心壹笑,大部分的閱讀時光,略顯枯燥,確實有點像是副標題所說的——是壹本《毫無用處的萬能文學手冊》。
直到我讀到最後的後記,瞬間有種要哭出來的感覺。他用壹種迷人動情的使命感或者說宿命感,升華了我簡單的閱讀行為,就像給做好事者授予都市傳說的勛章,就好像告訴倒黴蛋那是妳的宿命。
作者的觀點以我的理解用白話文來表達就是,單個人的閱讀可能是無用的,但是對於人類文明而言,閱讀和寫作是文化的傳承,由作者傳,由讀者承,每壹次的傳承都會隨著作者或者讀者的死去而終結,但是對整個人類文明而言卻靠著這延綿不斷的傳承永續下來,戰勝了時間和死亡。所以說,書是壹棵鉆出墳墓的大樹,圖書館是墓地唯壹的競爭對手。
在我看來,閱讀和寫作這對組合,是口耳相傳的2.0版本,是對時空界限的挑戰,孔子在顏回死後找不到合適的傳人就開始著書立說,期待後世之中會有人繼承他的學說。現在除了文字,還有影視,攝影,繪畫等壹系列的傳播途徑,而在千百年前,想要大規模、大範圍保存和傳播信息好像只有寫書壹種形式,所以印刷術和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的巨大推動作用尤為偉大,才會有壹生忠烈卻被幾本傳奇小說弄得遺臭萬年的悲劇,才會有自古以來的紙書崇拜。
眼瞅著,辛勤的書寫者以驚人的速度創造著可供閱讀的內容,現在的問題已經變成——出書的人太多,書呆子明顯不夠用了。出書的門檻越來越低,美女作家,暢銷作家,新銳作家壹抓壹大把。這壹箱壹箱的新書,若以銷量論英雄,內容是壹回事,包裝的藝術、營銷的手段顯得更為重要壹些。如果光看書名、封面以及推薦語,踩雷的機率高得嚇人,閱讀起到的刪選作用就越來越明顯了。推薦書,反而成了更加考驗逼格的事情。
妳讀或者不讀,書都在那裏,只是那些不入眼的作品,即便出版發行了,不被欣賞,不被認可,永遠離主流價值十萬八千裏。這就好像又回到了孔子時代,寫作變成了尋找超越時間空間而存在的知音,如果這壹世紀不出現,那就等到下壹世紀,反正只要轉化為字節,就能跟互聯網壹起不朽。
相比於文字本身的不朽,能夠在人生這幾乎可以說是速生速死的幾十年裏,浸潤其間,窺壹豹而明興亡得失,觀壹葉而知風雲詭譎,已經足夠慶幸。閱讀是我喜歡並且習慣的娛樂方式,用微博上看到的壹句話來說,壹位作家用多年功力寫出濃縮的精華(速成暢銷書除外),妳不用討好他就能傳送給妳,壹打折20塊,作者還得感謝妳。想和別人不壹樣,想言語有趣,讀書是最便宜的方法,並且,書很乖。確實,我已經找不到比讀書性價比更高的事情了,雖然讀書所帶來的收獲很難即刻變現,腹有詩書也不壹定能夠氣自華。但讀書作為壹種個人選擇,從壹開始就減少了精力流向了其他更加粗放、盲目、浮躁,喧囂的活動之中。那麽,不作惡就是壹種積極。
所以,做壹個安安靜靜的讀書者。至於,讀什麽書,怎麽讀,在養成讀書習慣之後才有意義。
本書推薦理由:
1、普通閱讀愛好者:其實個人並不是特別推薦這本書,只是後記寫的極好,非常值得壹讀。
2、文學、社會學研究者:如果想要研究閱讀文化,應該很有參考價值。
《為什麽讀書》讀後感(九):妳為什麽讀書?
有時候會不會問自己這樣壹個問題?為什麽讀書?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目錄的時候,我似乎覺得找到了壹些更好的理由......
學讀書
讀書的年紀
自私的讀者
讀書不會改變我們
為了(無須先認識自己再)發現自我而讀書
書神
為了被言說而讀書
隱形的芭蕾舞團
閱讀是再創作
為了不令逝者長眠而讀書
只因愛而讀書
為了憎恨而讀書
滴裏嘟嚕!尖端小說
讀者的假定被動性
順從的女讀者
為了趕超半本書而讀書
為書名而讀書
為了不再是英國女王而讀書
閱讀權利
閱讀空白
為了手淫而讀書
為了自我反駁而讀書
為了形式而讀書
讀書時間
讀書地點
為了黑暗而讀書
為了學習而讀書
為了自我安慰而讀書
為了健康而讀書
為了美德而讀書
為了享樂而讀書
為了孤立自我而讀書
為了知道閱讀並不能改善什麽而讀書
樂趣之後
為了已經讀過而讀書
讀書的危險
為了不逃避而讀書
贊成閱讀的讀者的天真
為了交友而讀書
閱讀戲劇
為了我們之間津津有味的讀書樂趣而讀書
讀者是壹只裝句子的口袋
讀物是文身
為了發現作家未說的話而讀書
為了惡習而讀書
反理性讀書
面包皮讀物
閱讀壞書(吸血鬼眾生相)
秘密與奧秘
賭博式讀書
閱讀古典作品
閱讀作者沒寫的東西
為了再現青春而讀書
為了改變時間而讀書
為了不讀(傳記)而讀書
讀書而無視作家
閱讀皺紋
在書本以外閱讀
在飛機上讀書
在海灘上讀書
在(螢火蟲的光亮) 書店裏讀書
為了把書放在桌子上而讀書
讀書如花朵綻放
閱讀書的細枝末節
作家讀書
高聲朗讀
讀訪談錄
以朋友的身份讀書
讀者是繼承人
他們的讀物
誰讀代表作
為了從麻木不仁中清醒過來而讀書
在紙張以外的其他介質上閱讀
為什麽不讀書
怎樣讀書
書:壹顆鉆出墳墓的大樹
所以,
妳為什麽讀書?
《為什麽讀書》讀後感(十):為什麽讀書?妳自己清楚!
為什麽讀書?這個問題似乎很少透徹思考的問題。常常喜歡拿起壹本書就開始通讀,讀過之後就扔下了讀下壹本,腦子裏最多留下的是幾個故事而已。這是讀書的僵屍派,連知識的搬運工都算不上。但是,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讀書階段,那段未曾開悟的時光。
《為什麽讀書》是法國作家夏爾·丹齊格的作品,書中講述了很多讀書的理由,為了發現自我、為了愛、為了交友、為了自我安慰等等,都是作家在讀書過程中壹些主觀感受。在我看來這樣是書對於其他讀者沒有太多的指導意義,最多可以學習壹下作者記錄自己讀書感覺的敏感性。
回到為什麽讀書的問題,從書中雖然沒有找到理想的答案,但是自己心中也有了壹定的思考。首先,閱讀是要帶有壹定的實用主義的,就是功利性必須有,盡管不是全部。讀書是為了於己於人有用,要從讀的書中學習到自己未曾了解的未曾感知過的東西,知識層面、精神層面的都可以。拒絕再做沒有腦子輸入文字的僵屍派。其次,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在書中印證自己的壹些本有的想法,或者是為了孤獨的本我找壹個朋友。很多人在壹本作品中都會發現其中的某些人物或者每個橋段很像自己,如果故事的結局可以再英雄主義壹些或者以完美收場的話,就會讀者心中在產生更大達到***鳴,讀者就會覺得找到了知己,感到由衷的滿意,就會覺得這部作品寫得好,就會五星好評,吐血推薦的。這個模式有點像韓國出品的青春偶像劇了,妹紙都覺得自己是故事中的灰姑娘,等待著與白馬王子相遇的狗血劇情,所以明知看了沒有意義但是依舊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最後,讀書的過程也是自己思維成長進化的過程。有人說有理性的人讀書,就是與作者展開的思想交鋒。在字裏行間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看法,讀者也在加以整理自己的思路。對於壹個問題,作者這麽想,那麽自己是怎麽認為的呢?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壹個倒逼式思考的過程,放在平時這個問題不會想起,但是作者的拋磚引玉,讓讀者腦洞大開。所以,書得的多,就像和很多人交談過了,自然三觀就會更加豐富,也更加成熟,思考會更加全面而深刻。
每年光中文簡體的書籍發行量就有200萬冊之多,所以閱讀速度永遠趕不上印刷機的印刷速度。帶著什麽目的讀書固然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但是如果能夠在書海之中與某壹本作品相逢,不恰恰也是壹種緣分嗎?如果喜歡,不妨掬捧在手,細細研讀,隨風月輪轉,任時光蹉跎。
幾句摘錄:
對我來說,我所需要的印刷品是可以在上面劃線以及在頁面空白處寫批註的書。有人告訴我這是讀書的最佳方式。
壹個好的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在書寫,他圈詞畫句,在印刷品所有空余縫隙裏寫下自己的評語。
我們不是為了書而讀書,而是為了自己而讀書。讀者是最自私的人。
讀者們並非希望自己與書中的人物和思想相像,而是希望自己與天才相像。
通過讀書我們使沈睡的思想重生。
我們對於壹位作家的評價不僅取決於我們閱讀其作品的時間,同樣也取決於接觸其作品時,我們所處的年齡,作家的年齡,我們的年齡。
每位讀者在讀書時都是獨自壹人,不過他曉得其他人的存在並且有分寸地與之擦肩而過。
閱讀使我們從現實世界中暫時抽離。閱讀是由若幹避世獨處者在略微古怪的可以稱之為精神之境的無形空間裏***同感知的那壹刻永恒。
箴言是最接近作家本人的文字作品,幾乎是其思想和情感的直接表露。
某些讀者讀書是為了給自己的偏見找壹個理由。
當我們在讀書時,是在抹除時間,而不是度過時間。抹除時間則是指認真讀書,全神貫註地沈浸在書中。
面孔是唯壹寫實主義的書本。
處於激情狀態的閱讀有時是寫作的預兆。讀,讀,讀,於是差不多自動發展到寫,寫,寫。
當我們持之以恒讀書時,我們明白有必要連續閱讀同壹個作者的好幾本書。如果這位作者擅長寫作,亦即改造素材,那麽他不會在與我們的初次相遇時就向我們揭示出他的種種特點。
在舞蹈裏,並非壹切都是舞蹈動作。所以讀書不能僅僅看到故事情節,還要看到文學手法、思想、修辭之後的東西。
壹個好的訪談錄,必須有具有才華的采訪者,他必須知識淵博卻不好賣弄,態度恭敬卻不奴顏卑膝,有好奇心卻非不通世故。
我所喜並非我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