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全詩
以關為題材的兩首詩
作者杜光庭?唐朝
盤空爬上山頂,竹廳雲樓逼天。
古洞草深有路,老碑文多年不知。
霸州屋檐外,萬裏煙霞。
既然易天下,彭島為何要訪真仙?
我隨雲隨水,我遊到了山頂。
九月上船妳得有心,但不能擔心分開七年。
樹紅樹林影高低,煙淡濃,遠近秋。
壹時半會兒不需要上香爐,但會陪天入華。
二、作者的性格信息
杜光庭(850-933),晚唐五代道士,道教學者。生賓(也叫賓生)這個字叫東英子。滁州縉雲(今浙江)人。儒家,博通經典,孔子。唐憲通(860-874)嘗試過九經(九經),但都失敗了,感受到古今的沈浮,於是進入天臺山學道。唐僖宗聞知其名,召其入宮,賜紫袍壹件,並在林德殿內擺滿了供內祀之物。
第三,作者的人物概述
中和元年(881),隨熙宗去蜀,眼見唐左衰落,便留在蜀,壹去不返。蜀國建立前,王建被任命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被封為“光誠先生”。王彥繼位後,在園中受教,以杜光庭為“傳真石天”,拜貞觀大學士。晚年在青城山白雲溪潛心修道。據傳說,他死於85歲。杜光庭對道教教義、齋戒戒律、修道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在老子《道德經》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對《道德經》以往的60多種註釋和詮釋進行了比較研究,並歸納其含義,分為五家五派,特別強調形而上之道。他調和了儒道兩家的思想,認為老子的主旨是“不要說‘絕對的仁義聖智’,而要關心對欺騙和小聰明的壓制,要使君君、大臣、父子淡泊樸素,與太和和諧相處,從道德上恢復,從孝道上恢復”,把孔孟之道與老先生之道統壹起來。他推崇唐玄宗對《道德經》的禦註,充分發揮其神秘的目的,撰寫了《真德經》五十卷,其中包括“內修身”“外治國”。他還主張“神仙沒有壹種方法”,這有利於道教的傳播和發展。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廣季承》、《常經註》、《道教規範大全》、《虞城集神仙記》和《道教功效筆記》。
四、作者照片
動詞 (verb的縮寫)詩歌欣賞
這兩首都是七言詩。這首詩的題目是《祝福唐朝的兩首詩》。杜光庭尊道史:(天寶)十五年(756),帝幸於蜀,...而且他在嵩山立了壹個唐朝觀,在成都立了壹個唐朝觀。祈福唐朝,祈福李唐之地的觀念與李唐關系最為密切,但祈福唐朝的觀念對唐朝並無益處。就這樣,人怎麽會自卑呢?這兩首詩觸景生情,令人唏噓,是對唐朝滅亡的挽歌。
第壹副對聯的意思是:從墨空的青山路,蜿蜒曲折到山頂,竹比高的寺廟,雲霧繚繞的建築,高聳入雲。類似於《題記上竹觀》詩的第壹聯,氣勢磅礴,有皇帝上宮下廟的場景。
轉聯的意思是:山洞看起來很古老,山草茂盛,幾乎沒有人離開過小路;碑舊了,碑文丟了,年代好像也搞不清楚了。比喻唐僖宗死後,李唐王朝逐漸衰落。這前兩副對聯和《竹書》前兩副對聯很像,是同壹個表達方式。詩中出現“碑”字,諧音悲涼,借物喻意明顯。
頸聯的意思是:屋檐連著國內八個州的圖像,戰爭很多;眼前煙雲飄動,遠至萬裏,山水隱隱。流露出詩人關心天下百姓、關心國計民生的寬廣胸懷。作者選擇巴州而不是九州或四面八方,是因為他認為蜀國的主人王建仍然忠於唐朝,所以他更關心已經超越川蜀的“八州”的情況。
尾聯的意思是:當然,這裏是人類修行佛法、升仙的地方,所以有必要去蓬萊島拜訪真正的神仙。作者表達了自己到處學道,就地修仙的堅定信念。
第二首對聯的意思是:我曾走在這山上看雲看水,走遍了山崗,登上了高樓。作者曾經走過李唐的高山,也爬過李唐的高樓。
轉聯的意思是:農歷九月登此山,此樓,很有意義,七年後走到岔路口,很難過。此時,我又去了福堂關,懷念唐力王朝,哀嘆唐力王朝的道路已經走到了盡頭,擔心以後的路該怎麽走。正如杜甫所說,在我看來,從這個高度來看,悲傷無處不在,令人百感交集。
頸紮的意思是:無論葉子是紅的、綠的、高的還是低的,都是灰黑的;煙雲,或濃或淡,或遠或近,都是亂世。詩人的心裏蒙上了壹層陰影,極度悲傷,眼裏布滿了灰色的陰影和煙霧。心情好了,黑白變得五彩繽紛,燦爛奪目,活潑開玩笑;心情不好的時候,顏色就變成黑白,陰暗,孤獨,悲傷。
尾聯的意思是:暫且繼續燒香修僧不離,等待伴隨天子以禮儀之禮入華。仍然堅定地繼續學道修仙,希望有壹天能陪伴唐僖宗的靈體進入神仙居住的地方。當然這個神州是神仙的住所,不是指中國的赤縣神州。否則中國在哪裏都是屬於中國的,都已經在中國了,為什麽還要再用“進入”呢?
這兩首詩應該是天府七年(907年天佑四年,侯亮開平元年)九月寫的。這壹年天翻地覆,李唐滅亡。四月,朱溫代唐稱帝,建立侯亮王朝。9月,王建率官民痛哭三日,表達對唐朝的懷念和忠誠,隨後在成都稱帝,建立前蜀王國。杜光庭對利用道教為李唐祈福抱有極大的信心。他相信李唐聖人老子能壹直保佑他的後代長治久安,安享國壽。杜光庭忠於唐朝,《教訓錄》稱他為“王叔九命不從”。即使在唐朝滅亡後,他仍然懷念唐朝,仍然使用唐昭宗天府年號。他對唐朝的忠誠,其實是對道教始祖老子的忠誠,是對道教事業的忠誠。在李習安從唐僖宗逃往成都期間,杜光庭進行了許多祈福消災的宗教活動,為他提供了許多救國救民的計劃和修身養性的方法。此時,李克用、楊率領的官軍鎮壓了黃巢起義軍,並於中和三年(883年)四月收復了都城長安。次年(884年)七月,黃巢病死。唐僖宗終於在中和五年(885)正月離開了成都,杜光庭得到了壹個後衛。三月回京,回到長安,改位“光啟”,在都城長安登基。杜光庭似乎看到了李唐王朝有復興的前景,他很有成就感。他覺得自己大有成就,準備功成身退,去成都乞討壹趟,實現學道、傳道、宣傳、收集整理道教典籍的事業。沒想到,當年12月,在回到長安僅9個月後,唐僖宗再次出逃,這也讓杜光庭苦心收集的三千卷新舊經文“尋死”,失去了之前祈福消災的功效,對杜光庭的信仰無疑是壹個沈重的打擊。唐僖宗於光啟四年二月(888)病逝,失去了壹位被寄予厚望的皇帝,又是壹次沈重的打擊。李唐王朝的滅亡和失去壹個能為其服務的朝廷是最沈重的打擊。雖然杜光庭充滿了對道教的虔誠,對唐朝的忠誠,對老百姓的同情,對救國救民的先生的感謝,但事實證明,道教齋戒的宗教活動並不能從根本上救國救民,道教的教義也不能通過救國救民來救國救民,不能普遍地給人民以真正的好處。同時,佛教的宗教活動和救世的教義,儒家的祭祀古人活動和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並不能救國、保民、保民,也不能普遍地給廣大人民以真正的利益。這壹點在封建社會已經得到證明,再嘗試也是無效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當前,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普遍給予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多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也才能實現無數先輩夢寐以求卻未能實現的理想。這是歷史的結論,也是人民的答案。當然是他們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以及為之奮鬥的頑強意誌。道家、佛家、儒家的優良傳統,追求高尚的道德,提倡克己利人,保護自然環境,值得尊重和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適應現代。上面的話是順便提的。
意外打擊,傷害更小;意外的打擊,傷勢較重。唐僖宗再次逃亡,無緣無故地死去,唐朝滅亡了。這三次打擊都出乎杜光庭的意料。意外的壹擊並沒有把杜光庭擊倒。《老子》第五十四章說:善造者不拔。善於修身的人,是別人無法撼動的。杜光庭百折不撓,經受住打擊,滿懷希望,壹心壹意做自己想做的事,崇佛扶教事業。可以說,是支持的事業支持著焦。所以壹般來說,轉移註意力,專註目標,從事另壹種工作,有新的寄托和希望,才是有效的心理治療或心理療法。杜光庭調整了自己悲傷的心態,很快從沈重打擊的陰影中走了出來,把對唐朝的忠誠完全轉移到了道教事業上。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安慰和勉勵自己:“真人是碧波蕩漾的小溪”,“人間易,何必到鵬島訪真仙”,“不必烹香壹時,留天入中”,可以看出作者為強化成仙修養和崇高使命的艱辛努力,可以看出作者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
這兩首詩的靈感來源於詩的題目,表達了詩人對李唐的懷念和向往。第壹首詩,第壹副對聯,寫的是廟堂建築直逼蒼穹的雄偉氣勢,對聯寫的是草地的荒涼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思緒立刻由贊美轉為哀嘆。項鏈工會把心思轉到了八州,看著萬裏。由近及遠,它開闊了心胸。尾聯拉回思緒,心神自在。到處都可以學仙修仙,還可以繼續學仙修仙。我壹直在想,還有第二首歌。第壹聯回憶上山下山,再次引出思念和悼念的情緒。以前上山下山是幸運和感恩,這次是留戀和悼念。詩人顓頊的心境是哀嘆李唐之衰,但又是悲涼的。由於這個原因,頸鏈詩人的情緒顯得暗淡。威廉詩人的心境從迷迷糊糊中突圍出來,堅持學道修仙,等待著陪著田湛到神仙住處的那壹天。這兩首詩中間的兩副對聯,既對仗又工整;第二首,九月到七年,序數詞到序數詞,相當恰當;項鏈對聯“樹紅樹藍影高高低低,煙淡濃,遠近秋。”特別好,樹的兩個字和煙的兩個字,同壹個東西,不同的形態,同壹個東西和各種形態都特別生動。這兩首詩是平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