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讀過不少魯迅的作品,比如《孔乙己》《藥》《狂人日記》《風波》等,裏面有許多鮮明的兒童形象,但都以被“吃掉”來反映當時破敗的封建思想。但讀完《社戲》後,裏面的兒童卻讓人體會到了壹如反常的童真。
這裏的孩子們都十分自由,被魯迅這樣壹個在封建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稱為“樂土”。孩子們對他進行了無微不至的體貼與照顧。這裏也沒有各式各樣的規矩。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絕沒有壹個想出“犯上”這個詞來。相對於城裏那種蒼白無味的生活來說,鄉村生活無不是新鮮有趣的。
在這些聰明活潑的孩子中,最有趣的就是雙喜了。他聰明、能幹、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且反應敏捷、考慮周到、辦事果斷、充滿自信,既有組織力又有號召力,是當自無愧的孩子王。魯迅之所以能看上社戲,主要是因為雙喜出主意、打包票。可愛的不只是孩子,還有這裏的成年人。比如六壹公公。雖然寫的很少,但僅有幾筆卻勾勒的十分準確。寫出了他的寬厚、淳樸。孩子們偷了他的豆,他非但沒有責罵,還請孩子們吃豆。沒想到聽了魯迅的壹句“很好”,便激動起來,得意極了。
魯迅回憶往事,只是慰藉自己的心。雖已是二十年後,但人民還是和以前壹樣麻木、封建愚昧,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那到底人們的美好世界丟在了哪裏?就在二十年前的平橋村,在六壹公公身上,在雙喜和那些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