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都送鄭處誨校書歸上都》的翻譯如下:
長流不斷的渠水清澈見底,雨後初晴的洛陽城風景宜人。
槿花飄落,但它在早晨初開時卻非常艷麗,秋蟬也發出了第壹聲鳴叫。
老朋友馬上就要離去,不經意間我又長出了許多白發。
這次分別我沒有什麽多余的話要講,只期望妳能隱藏盛名以避災禍。
作品原文
悠悠渠水清,雨霽洛陽城。
槿墮初開艷,蟬聞第壹聲。
故人容易去,白發等閑生。
此別無多語,期君晦盛名。
擴展資料:
1、作者簡介
《東都送鄭處誨校書歸上都》 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壹首五言律詩。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2、作品出處
《東都送鄭處誨校書歸上都》出自於《樊川文集》。《樊川文集》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壹部詩文集。本書收錄了唐朝有“小李杜”之稱中的杜牧的大量詩詞,閱讀後有助於了解杜牧詩詞的風格,享受詩人所創作之詩的意境之美。
《樊川文集》***二十卷,含作品四百五十多篇,詩歌壹百七十八首。杜牧在文學上的才華是多方面的,詩歌、散文、辭賦、政論都有造詣。
他有比較進步的文學見解,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充書》),強調文以致用,語言形式只為內容服務。他還說:“某苦心為詩,未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
百度百科-《東都送鄭處誨校書歸上都》
百度百科-杜牧
百度百科-《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