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提出了“有機整體觀”:
1. 單個文學作品體現不出其價值,應當將其放在整個文學傳統中,才能比較客觀地評價其價值所在。文學傳統包含過去的所有文學作品,構成了壹個有機整體。這個有機整體是運動變化的——新作品不斷加入,文學傳統不斷改變、調整和適應。
2. 文學作品的各個部分也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彼此關聯,也構成壹個有機整體。所以對某個部分的批評必須與作品整體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正確客觀的解釋。
艾略特的“有機整體觀”繼承了亞裏士多德以來的西方文論傳統,將作品乃至整個文學史看成壹個不斷運動變化的有機整體,具有鮮明的辯證色彩。
艾略特還提出了“非個人化”理論:
1. 首先,艾略特主張消滅個性。依據有機整體觀,文學作品是從屬於文學傳統的,也只有進入這個傳統才有意義。所以文學作品的價值體現在對傳統的順從和繼承,而不在於張揚個性。為了順從傳統,作者應當放棄個性。
2. 其次,艾略特主張避開個人情感。詩人不應當簡單地摹寫強烈的情感,而是將各種強烈情感——無論詩人是否本身經歷過——通過藝術構造過程進壹步升華,在詩歌中表現實際情感中所沒有的感覺。
“非個人化”是對此前浪漫主義文論以作者的個性和情感為評價標準的反撥,要求文學批評將焦點從作者身上轉移到作品上去。但不幸的是,這壹主張完全割裂了作品與作者之間的聯系,走向了另壹個極端。溫斯特就曾批評說,“非個人化”批評很容易將詩人變成壹部自動化機器。
從以上兩個論點引申開去,艾略特主張文學評論的標準不應當是批評家“內心的聲音”,而是依靠“外部權威”——即文學傳統,同時戒除各種個人偏好和怪癖。
1. 審視文學作品是否遵循文化傳統,對傳統恭順乃至做出犧牲。
2. 以事實為基礎,尤其是結合作家的創作活動,使讀者掌握他們容易忽視的事實,這樣的解釋才能成為真正合法的解釋。
艾略特還有其他壹些觀點也值得關註,比如詩人表達情感要找到“客觀對應物”,這樣詩人可以讓情感客觀化,批評家也可以依據對應物做出解釋和評價;還比如對玄學派詩人的推崇,艾略特認為玄學派詩人將理性與感性完美結合,思想就是感受。這後壹種論點遭到了蘭色姆的批評,認為心理主義色彩過於濃厚,未能從新批評派看重的語言分析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