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七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設計

 《鄉愁》是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文,下面是七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設計,為大家提供參考。

 知識目標:

 1、反復朗誦,把握詩歌內在的旋律和節奏。

 2、學習詩歌借助具體意象表現抽象感情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分析詩歌的意象,理解詩意由鄉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

 2、引導學生對詩歌的美點進行賞析,逐步提高學生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體會詩歌抒發的的思鄉愁緒,明確祖國的統壹是兩岸同胞的***同心願,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反復朗誦,把握詩歌內在的旋律和節奏,領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2、分析詩歌的意向,理解詩意的拓展和升華。

 教學難點:

 詩歌美點賞析。

 教學方法:

 1、誦讀感悟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歌內在的旋律與節奏,體味詩歌蘊含的情感。

 2、研討點撥法:對詩歌具體的意象和主題進行解讀。

 3、探究欣賞法:引導學生從詩歌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言運用、思想等方面進行美點探究賞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鄉愁自古以來許多文學作品***同的主題,古代的詩詞裏就有許多關於“鄉愁”的詩句,請同學們說說自己收集的有關鄉愁的詩句。

 在學生交流之後,多媒體課件展示下面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_____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

 _____張九齡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壹首首淒婉哀傷的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壹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鄉愁》。

 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余光中的照片及作者簡介。

 1、簡介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現居臺灣。當代詩人和評論家。1948年發表第壹首詩作,次年隨國 民黨軍隊赴臺。《鄉愁》《聽聽那冷雨》是其詩歌和散文中流傳最廣的。

 2、背景:自從作者21歲離開大陸,由於臺灣與大陸長期隔絕,有近四十年不通來往,漂流到孤島上去千千萬萬的同胞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祖國和親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臺北的辦公室靠著臺灣東海岸,他說:“我看太平洋和美國有什麽意思?這也許是天意,我憑窗而立,就可以直視海峽,可以眺望香港,可以壹生守望著我的大陸。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這壹番話讓我們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園情結是多麽的濃烈!1972年,飽嘗了23年鄉愁之苦的余光中終於按捺不住,在臺灣的寓居內,用了僅僅20分鐘時間創作了《鄉愁》,唱出了兩岸人們***同的思鄉曲。1992年余光中第壹次回大陸探親,圓了43年來的思鄉夢;2004年春節,余光中在中央電視臺親自朗誦了這首詩。現在我們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人的濃濃鄉情。

 三、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1、要求學生朗讀詩歌,交流朗讀詩歌該註意哪些方面?

 師生明確:朗讀本詩要註意語速、節奏、重音、感情基調。

 2、聽讀,用多媒體播放flash示範朗讀錄音,進壹步體味詩歌憂郁深沈的感情基調。

 3、學生試讀,把握好詩歌的節奏、重音,體味每壹節的情感。

 多媒體課件展示朗讀指導。

 回憶,語氣稍平淡-----增加遺憾的語氣------深深的失落和哀痛之情------表現如今的惆悵

 4、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領會詩人的憂郁深沈的思鄉之情。

 小結: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深情朗讀,我們體味到了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

 四、問題研討:

 1、“鄉愁”是壹種抽象的情感,詩人在是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事物表達了詩人淒婉的愁緒?

 2、詩人所抒發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加深、升華的?第四節詩在詩意的拓展方面起什麽作用?

 3、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詩人對故鄉綿綿的思念壹直縈繞在心頭?

 4、這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麽而愁?

 討論後師生***同明確(用多媒體課件顯示板書):

 1、詩人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物象具體表達出作者淒婉的愁緒,這種寫法叫作托物寄情。

 2、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小小的郵票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窄窄的船票寄托了對妻子的依戀。到後來,母子死別,矮矮的墳墓表達對母親的追念。而現在,遠離大陸,淺淺的海峽融入了我對故土的眷戀 。如果沒有第四節詩,前三節只是普普通通的思鄉詩,有了第四節詩作者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代表壹群人的家國之思,詩意得到了拓展與升華。這節詩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3、小時侯、長大後、後來、現在。

 4、小時侯少年清愁;長大後夫妻離愁;後來喪母哀愁;現在思歸濃愁。

 小結::作者在這首詩裏,把人生四個時段的鄉愁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具體的物象上,通過四個階段時空的變化,感情逐層推進,由個人的思鄉之思升華為國愁、民愁,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壹詠三嘆之中,將鄉愁渲染得異常濃烈。

 五、美點賞析:

 剛才通過討論把握本詩的構思立意,下面我們來欣賞本詩的其它美點(教師提示:可從結構形式、語言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

 教師先示範壹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壹的結構形式上。例如:全詩四節詩的每壹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壹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1、學生發言,教師評點。

 學生任選角度進行賞析。

 2、教師小結,歸納整理。

 (1)形式美

 美在結構上寓變化於統壹。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註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

 美在音樂上營造出壹種回旋往復、壹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壹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

 (2)語言美

 美在數量詞、疊詞的運用上。“壹枚、壹張、壹方、壹灣”在於它們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韻感,富有詩意。四個數量詞、四個疊詞都以壹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之情。

 (3)情感美

 美在每壹節詩都是壹幅淒美的圖畫。可運用多媒體展示四幅與詩歌意境非常吻合的畫面,讓學生展開聯想,用語言進行描繪,體會詩人的情感。

 美在主題的逐步深化、最後升華上。

 如果學生能從其它角度發現詩歌的美,那教師應給予肯定。

 六、拓展延伸:

 學習《鄉愁》的寫法:

 請學生仿照詩作中的句式也來寫壹寫“鄉愁”,可以是壹句,也可以是多句。

 多媒體顯示例句:鄉愁是天邊那輪圓圓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隨我到哪……

 鄉愁是那根細細的絲線,撚的越細越長越牽腸……

 鄉愁是黃昏的落日。

 鄉愁是夜晚的圓月。

 總結:《鄉愁》是壹首遊子思鄉的情詩。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表達了壹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

 七、課後練習。

 1、比較閱讀: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容也寫了壹首同名的《鄉愁》詩(見課本第5頁)所抒發的也是鄉愁之情,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麽特點?

 板書設計:

 小時侯 郵票 故鄉之思

 長大後 船票 加升

 (托物寄情)

 後來 墳墓 深華

 現在 海峽 家國之思

 課後反思:

 這是壹首表達海外遊子思鄉的有名詩篇,在教學中要體現出詩歌的特點。首先,重視朗讀,在教學中我采用賞讀--試讀--齊讀等多種方法引領學生進入詩歌所描寫意境中,為學生營造特定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來理解詩歌蘊涵的情感。其次,本文的構思立意和其它思鄉詩有所不同,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研討問題,學生能夠順利地感悟出本詩的精妙之處。再次,引導學生賞析詩歌形式、語言、情感中的美點,這對初中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我針對不同的學生作不同層次的要求,但語言方面的賞析是重點,應加以重視。詩歌美點賞析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快提高我們對詩歌的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