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44建安文學和領軍人物曹操

44建安文學和領軍人物曹操

01 建安時代和建安作家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建安年間是從公元196年到220年。文學史上的建安文學大體上是指從漢獻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間,即漢末魏初以建安為中心的這壹段時間。

漢獻帝初年,曹操王粲這壹批作家已經開始創作。

這個時段,連年戰亂,軍閥火並,曹操平定了北方。在建安13年,曹操南下東吳,在赤壁受到挫折,此後就出現了魏蜀吳三方對立的局面,這時候大規模的戰爭就基本結束了,社會生產和人民的生活逐漸的恢復了正常。

後來,曹丕正式取代漢朝,建立魏,這就是正式的進入了三國時代。

這壹時期的社會特點是由戰亂分裂走向相對安定。在這樣壹個時代,文人親身經歷了苦難,同時又懷抱建功立業,削平戰亂的思想。

建安文學主要集中在北方,曹操在平定北方的過程當中,大力招攬文士,這些文士有些是謀士,像郭嘉,荀予,還有壹部分就是純粹的文人。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也喜歡文學,這樣就是曹操的封地,鄴城,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鄴下文人集團。

建安文人以三曹為領袖,主要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楨,以及蔡琰、繁欽、楊修、吳質、應璩、禰衡、繆襲等。

這就是所謂的三曹七子。孔融輩分比較大,他不是曹操的下屬,孔融也把它列為七子,但他不屬於鄴下文人集團。

02 建安風骨

劉勰《文心雕龍》:

《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誌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沈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若豐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是以綴慮裁篇,務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其為文用,譬征鳥之使翼也。

故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

詩產生感染力,詩抒發情誌的關鍵,主要是要有風。而遣詞造句,要有骨。情包含著風,有壹種感染力,就像著人的形體,人體包含著氣,沒有風,人就像死人壹樣,沒有生氣,人只有肉沒有骨頭,也立不起來。所以,語言要有力量,就需要有骨,文章要有感染力,就要有風。風骨之力,是從形式到內容,能夠感染人,打動人。

“風”主要指內容方面的感染力,“骨”主要指語言方面剛健有力。 鐘嶸《詩品序》: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 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郁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冀。次有攀龍托鳳,自致於 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爾後陵遲衰微,訖於有晉。太康中, 三張二陸,兩潘壹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永嘉時, 貴黃、老,尚虛談,於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 許詢、桓、庾諸公,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之風盡矣。

用此來形容建安文學的特征。建安風骨,來形容建安文學。

“建安風骨”具體來說,主要是指當時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現時代苦難、民生憂患以及自己削平戰亂、恢復國家統壹的抱負,作品內容充實,感情沈郁,形成慷慨悲涼、剛健清新的風格。

《文心雕龍·時序》:

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誌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這說明了什麽是建安風骨,主要是基於現實,表現時代憂患。

03 建安文學的基本特征

崇尚自然通脫。 建安時期,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逐漸動搖,道家和其它思想開始流行,作家的思想、行為,都趨向於自然真率,不拘壹格,表現於作品,便產生了通脫的文風,形成崇尚個性和真情的創作意識。

魯迅說,所謂通脫,就是講話自由隨便的意思。這個時期就是由於人們思想解放,思想比較自由,所以寫文章,就很隨便,想說什麽就說什麽,曹氏父子在這方面起了帶頭作用。

追求華麗的文風。 漢末文人,人們生活態度發生了變化,不拘小節,追求享樂,在審美趣味上開始崇尚華麗,喜歡創作和欣賞富於形式美的東西。到了曹丕的時代,文學創作已開始背離政治教化和實用功利的目的,轉而去滿足精神享樂的需求。華麗文風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盛行起來。

濃厚的生命意識。 王瑤先生曾說:“我們念魏晉人的詩,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動人心的,便是那在詩中充滿了時光飄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與感情。”(《中古文學史論》)這種濃厚的生命意識,是構成建安文學的悲涼沈郁之氣的主要原因。

建安作家經常感慨個人生命的短促與脆弱,他們喜歡描寫人生的痛苦與憂患,還把同情傾註於那些遭遇不幸的弱小者身上,為他們的命運嘆惜,這種生命意識,構成了建安文學的悲涼沈郁的特點。

任氣使才的創作方法。 《文心雕龍·明詩》說:建安詩人“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任氣使才的創作特點與建安作家的創作背景有關,又受到當時崇尚自然通脫,追求率情任性的風氣影響。它的創作原則體現了道家重自然、重個性的價值取向,它是漢魏之際人的自我意識高漲的表現。

表現自我,揮灑才氣,這樣才能創作出精彩的作品。歸根到底,還是道家的思想。

04 曹操與建安文學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曹操是鄴下文人集團的領袖,也是建安文學局面的開創者。

他的父親曹松是宦官的養子,可是曹操少時讀儒家的作品,通過舉孝廉進入仕途,後來又在平定漢末動亂,又平定北方,成為當時實際上的統治者,他是這樣壹個經歷,所以在他身上有儒家文人的壹面,也有軍閥豪強的壹面。

他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他的思想不拘壹格,除了信奉儒家之外,還崇尚道家,崇尚自然,另外由於他多年率領軍隊,主持國家政治,還有深受法家思想的影響。因為在那種情況下,不用嚴明的法律,不能夠在亂世當中去統率軍隊,治理國家。

曹操和建安文學的關系非常的密切,他不僅是建安文學當中最重要的作家,同時,也可以說是建安文學局面的開創者和組織者。他不僅自己在創作上很有成就,而且大量的招攬文士,鼓勵創作。

05 曹操的詩歌

曹操詩歌現存二十余首,這些作品的總特點是 慷慨悲涼,古直沈雄。

鐘嶸《詩品》: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敖陶孫《詩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

劉熙載《藝概·詩概》: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壹切,建安諸子未有其匹也。

這壹方面體現了他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抱負,性格剛毅,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苦悶苦難,體現了他面對時代苦難,內心的苦悶。他的作品,質樸自然,蒼勁有力,氣象雄渾,感情深沈。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非常生動的筆墨,描寫大海的自然狀況。人生感慨,悲涼蒼勁。

曹操開創了建安詩人以樂府古題寫時事的傳統。

《蒿裏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壹,念之斷人腸。

曹操親身經歷,有情而發。這簡直就是詩史。給後面文人開了壹個新例,用樂府題材寫新詩。

曹操樂府詩各體皆工,但以四言最佳。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表達建功立業的理想。語言通俗淺顯。用酒來解除人生的悲憂。期待出謀劃策之人。找不到歸屬,以鳥喻人,渴望賢才。感情深沈曲折,情調悲涼,但是,總體來說,整個感情基調,又是昂揚奮發的。這些地方體現了曹操四言詩的特點。

06 曹操的散文

曹操的散文在散文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文詩的基本特點是清峻、通脫,表現了曹操的思想和人格。清峻以崇實尚用為基礎,它和來自道家的通脫都趨向於直言無忌,不拘壹格,因而在曹操筆下統壹起來。

魯迅曾說,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

他的文章和漢朝的散文,風格有了很大的不同。表現了曹操的人格,他崇尚道家,做事隨便,不拘壹格,所以,寫文章也很隨便,有什麽就說什麽。

同時,又很清峻,嚴厲簡約。

曹操的與政治無關的文章筆鋒便常帶感情。如《祀故太尉橋玄文》中說:

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鬥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匪謂靈忿,能詒己疾,懷舊惟顧,念之淒愴。奉命東征,屯次鄉裏,北望貴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饗!

橋玄是曹操的忘年交橋玄,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把當時開玩笑的話,都寫入到了祭文裏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