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越是普通的東西,越是難以理解;越基本的問題越難回答。古往今來,見過更多生死的人比比皆是;看淡生死的人很少;很少有人看透生死。
西方的智者和哲學家尤其擅長討論人生和人性;對於生死,他們沒有抓住要領。就連孔子這樣的大思想家也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表達出“生而未知,死而不知”的感慨。
只有中國的道家人物才能真正理解生死;莊周是唯壹對此有深刻論述的人。深不可測的道家思想,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題外話,沒有深入的思考和對“陰陽”的深刻理解,談哲學是膚淺的。
《莊子·北遊》裏有壹句話:“生者死,死時知其紀乎?”人壹出生,就聚集在壹起。聚則生,散則亡。“《莊子大師》有雲:“誰能以無為頭,以生為脊,以死為終;誰知生死合壹:我與它為友!"
另外,書中還有很多關於生死的論述,連同以上,請大家自行查閱了解,這裏就不壹壹列舉翻譯了。
-那麽,什麽是生與死?壹個洞,我們來談談:
生命是壹種能夠持續感知自身存在的狀態;死亡是壹種失去對自身存在的持續感知的狀態。換句話說,生命就是不斷維持自身穩定狀態的能力;死亡是壹種失去持續維持自身穩定能力的狀態。
必須註意的是,非生物也能感知自身的存在(維持自身的穩定);但是這種感知(維持)並不是持續的。在從非生物向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壹定有介於兩者之間的東西;它對自身存在的感知的連續性(自身穩定性的維持)越明顯,就越接近生物學。
腦殘的人死了也就不難理解了。即使借助醫療手段,呼吸和心跳也無法復活:人死了;出生的只是死者的器官、組織和細胞。
這樣,我們也就可以理解古人所說的“氣”:腦死亡、有呼吸、心跳沒有停止的人,與活人相比,缺乏“精”“神”這種連貫的“氣”,導致對自身存在的感知(維持自身的穩定)失去了連續性。
對於生物來說,生與死是完全對立的,兩者不能共存:要麽活著,要麽死了;不能生生死死,或者說不能生生死死。
生終有死,死源於生;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嚴格來說,生不能知死,死也不能知生;但是我們可以根據陰陽學說,通過對生命的理解來推斷死亡的特征——兩者的性質是完全相反的。
生命是連續的,有長度,如同壹線段;然後,死亡是不連續的,沒有長度,就像壹個質點。也可以說,生命是短暫的,而死亡是永恒的。
生是自覺的,死是無知的。任何對生命的感知(比如情緒)在死亡中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死不苦,受死之苦的人活得開心;死亡沒有歡樂,願意死的人卻受著生活的折磨。
苦樂不在心裏,那生死就被冷落了。人若能享受,便能忘卻生死,步入不朽的境界——所謂“永生”,也就是如此。
沒有陰陽二分,生死壹體。過度生存就是求死;這是遵循天道的正道。如果人類可以長生不老,那麽:那時的生活如同今天的死亡;當時的死亡就像今天的生活。現在執著於生命的人,那時候也會執著於死亡。
在此,奉勸那些試圖通過高科技延長人類固有壽命的人:不要為現在做貢獻,這會給未來帶來災難;不要被贊美片刻,而要被詛咒永恒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