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西海岸作品欣賞

西海岸作品欣賞

《西海岸》是聞壹多1920年7月發表的第壹首新詩,後收錄於《紅燭與李白篇》。西海岸和李白篇中的另外兩首長詩壹樣,描述了壹個虛構的故事:壹條“寬而深不見底”的河流把世界分成了兩岸,東岸充斥著虛榮、貪婪和各種痛苦;有人試圖掙脫,把希望寄托在看不見的西岸;大霧散去,壹座美麗的小島出現在河中,仿佛是西岸充滿陽光和自由的縮影;正是這壹刻的影像在東海岸引起了不同的反響。少數人跑來跑去,互相訴說,大多數人嗤之以鼻。即使他們相信,也會找各種理由來否定西海岸的實際意義...

這首敘事成分很重的長詩,很明顯是象征性和象征性的。當妳把它藏起來沈思的時候,妳會覺得它的內涵非常豐富,可以引發很多聯想。

首先,我們可以認為這是詩人學生時代生活經歷的寫照。對於這位就讀於清華大學的學者來說,約旦河西岸和東岸這樣的意象象征著什麽?詩人有什麽不被別人認可的「發現」?不難認為這個“發現”就是聞壹多當時的唯美主義人生觀和藝術觀。這首長詩的序言是他所崇拜的唯美主義先驅濟慈寫的。按照現代詩人鹿苑的解釋,濟慈的兩句詩大意是:“他有壹個快樂的春天,當明澈的品味自在時,他看到了所有的美。”聞壹多希望以濟慈的“明澈趣味”來“看到他心目中的美”。唯美主義給了他充滿這種欣賞的眼神。他站在喧鬧混亂的岸邊,希望能看到“美”的彼岸。雖然真正的“美”被濃霧籠罩,世界並不相同,但他終究瞥見了它的壹個副本。妳看,河裏的島就是這樣壹個地方:“錦繡魚龍出來曬鎧甲,要靈活;/鴛鴦洗完了,喙/插在翅膀裏睡著了。“這是壹個顯著的不同從這個海岸,充滿了虛榮!為美歌唱,為藝術著迷,形成了對現實的汙穢和紛擾的自覺反對,這就是唯美主義者的人生觀和藝術觀,然而在這個貪婪的世界裏,又有多少人真正相信她,崇拜她,追求她呢?此岸自不必說,沒有人會像“他”壹樣走向那條河,即使看到,也無動於衷。因為真正的美是對他們茍且偷生的存在的嘲諷和挑戰。這就好比聞壹多在清華的生活:他的同學大多陷入功利生活的追求,或貪圖享樂,或刻苦學習,但目的都是壹樣的:盡快適應這個世界的生活方式,或像中國的沒落公民壹樣吃喝玩樂,或在吸收了各種世俗的榮耀後,在更高的層次上吃喝玩樂;然而,又有多少人在思考人生,探索人生的真理,甚至願意為自己的美好理想而獻身呢?沈迷於唯美主義的聞壹多是孤獨的,因為他所認為的生命之光在別人看來毫無價值;但他也是幸運的:壹個偉大的詩人就是從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開始的。

其次,我們可以說這是對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某種生活方式的揭示。也許是因為歷史,也許是因為命運,人類的生存狀態總是不壹樣的。多少年過去了,東海岸和西海岸的差別很可能令人震驚。如果東海岸總是“籠罩著無盡的苦霧,/河流籠罩著無盡的死睡。”"黑夜哄著聾啞人和盲人."在沒有真善美的土地上,那麽歷史就會生出自己的幻想,於是有些人在求生欲的驅使下,去遠方尋找希望。盡管江河縱橫,盡管視線的盡頭依然無邊無際,但反抗的騷動總是不可避免的,“啊!東海岸的黑暗只是西海岸光明的影子。”事實上,約旦河西岸是否存在肯定是晴天,這完全沒有關系。重要的是,在這裏沖出牢籠的人需要“約旦河西岸”,他們可以構思自己的“約旦河西岸”。這時,河中央的小島等壹些模糊的景觀就成了他們追逐的動力。這成為他們改造東海岸的勇氣。要知道,這是人類社會最寶貴的精神。沒有它,人類的壹切進步和革命都將不復存在。然而,歷史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壹帆風順的。既有新的希望,也有舊的枷鎖。在每壹次推進的初始階段,傳統勢力仍可能占據主導地位,在思想上、輿論上束縛、壓制甚至摧毀新生力量。所以,當東海岸沖出牢籠的“他”向人們宣布自己的發現時,幾乎沒有誌同道合的朋友。人總是有這樣的雙重性:他向往光明和革命,又害怕動蕩,執著於殘余,維持現狀;況且,如果長期陷入痛苦的深淵,痛苦本身也會變得輕盈動人。那麽,人類進步沒有希望了?是的,不是還有人在問:“為什麽”嗎?只不過這壹天的到來需要幾代人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這樣的象征意義上,我們不妨闡明這首長詩的含義,它似乎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壹種藝術表達。壹條長河把我們和世界隔開,我們古老的東方力量(東岸)生活在封建主義的苦霧中,我們無從得知西方世界(西岸)是什麽樣子。終於有壹天,出現了兩位不願忍受封建主義苦霧的叛逆大臣。這些“瘋子”把西方文明的形象帶回了自己的家鄉,於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掀起了波瀾。有人稱他們是數經忘祖的瘋狂罪犯,也有人以維護“民族特色”來反對(“他是西海岸東海岸的嗎?”),有些中西合璧,以“穩”為第壹要務(“江面太寬,霧太濃,/當年找個陸導多穩啊!”),突破阻力,無所畏懼的先鋒也就那麽幾個...

我們已經分析了約旦河西岸的這些含義。這是否意味著這首長詩支離破碎,無關痛癢?也許有些讀者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意義不全是聞壹多當時的想法。詩人的意義在哪裏?在我看來,這樣的擔心和疑慮是多余的。按照現代闡釋學的理論,詩歌的意蘊很可能有不同的指向,詩人不壹定有什麽確定的固定意向。

當然,這樣的理論絕不是用來給那些令人困惑和奇怪的解讀找理由的。關鍵是我們分析的各種意義之間是否存在壹定的相互生長和過渡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某種“有機”。在我看來,在上述意義之間,這個“有機”是存在的。

詩人不滿現實,尋找唯美,這與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態明顯不同。它們是簡單的、復雜的、具體的和抽象的。但是,個體對生命的追求,往往是人類整體生存狀態的縮影。毫無疑問,詩人對唯美主義生活的追求也是人類自我改造的壹部分。可以肯定地說,壹個在特定生活環境下敢於憎恨世界的人,也壹定是人類歷史進步的先驅。同樣,中國傳統社會面向世界、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典範。那些在“鐵屋子”裏吶喊反抗的“瘋子”,不過是些狂妄不羈的人。

應該說,把這麽抽象、龐雜、復雜的思想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是很難的。或許,就詩歌的文體特征而言,註定要長於抒情,敘事也不太可能過於寬泛。至於用詩的形式寫“寓言”,顯然會遇到很多麻煩。所以,在整個中國現代詩歌史上,類似於《西海岸》的長篇“寓言”實在是鳳毛麟角。青年聞壹多在中國新詩誕生和發展的初期,沖破重重困難,大膽探索。他的精神非常可貴。詩歌雖然難免有點枯燥,但在藝術史上是有很大貢獻的,在藝術探索上,西海岸本身也是壹種向往西海岸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