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蒼白的鐘聲>>詩歌的第壹節的閱讀感悟

<<蒼白的鐘聲>>詩歌的第壹節的閱讀感悟

《蒼白的鐘聲》收錄在《旅心》中,《旅心》是穆木天抒寫自己內心感情世界的詩篇,也可以說是詩人的“心靈之旅”。它充滿了壹個飄泊異國他鄉的青年的寂寞淒苦的心緒和感傷憂郁的情調。

詩歌壹***由六節組成,但它並不是由壹行行的句子構成,而是由壹個壹個的詞與詞組結構而成,詞與詞或詞組之間壹壹隔開,形成壹種斷斷續續的意味,暗示著古寺鐘聲的時起時伏,飄渺恍惚。同時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使詩歌有如鐘聲壹般的鏗鏘,又如鐘聲壹般飄零。象征詩派有意淡化語言文字因素,希望憑藝術品類間的會通和音、色、形的系統調動,促使詩在音樂性與畫意美中收回自己的全部價值,主張“詩要兼造型與音樂之美”的穆木天,總能以物的波動表現心的波動。音樂旋律本身構成了自足,詞語意義已不重要,而鐘聲的音響、形態倒引人註目,間隔又連續的句式排列,如時空律動的波形成的似斷似續的鐘聲音波的外化,空白暗示著鐘聲節奏。撞鐘發出的聲音,在節奏上是先揚後抑的。本詩憑借音波傳送的音調、氛圍,傳達出了詩人不易言傳的復雜的心曲。穆木天壹再強調:“詩是要暗示的,詩最忌說明的。”他的《旅心》之所以能夠達到“托情於幽微遠渺之中”,就在於他恰當地運用了暗示的手法。

通感是詩人的藝術思維被調動起來後出現的壹種心理現象,是用壹種感覺開描述另壹種感覺的修辭方法。《蒼白的鐘聲》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通感的手法。鐘聲本來只能是由聽覺所感覺到的,這裏作者把聽覺轉換成了視覺,耳旁回蕩著低沈而滄桑的鐘聲,眼睛也仿佛依稀看見遠方如煙似霧的鐘聲隨風四處飄散開來,而且這種鐘聲不是透明的,不是古老的金屬撞擊後抖落的暗紅,也不是浸染了大自然氣息的蔥綠,而是蒼白,恰如詩人眉蹙間淡淡的憂愁,和心湖中漾起的層層漣漪般的思念,以及壹片白蒙蒙的濃得化不開的情愫,顯出慘淡而感傷的神色,契合了詩人孤寂悲戚的心情。第五節寫到鐘聲的“軟軟”,這是轉化為味覺與觸覺的,而寫鐘聲的“渺渺”與“遠遠”,則將聽覺與視覺組合在壹起。

穆木天非常善於錘煉字詞。從這首詩來看,詩人啟用了大量色彩晦暗、調子低沈的詞語來寫飄渺的鐘聲,寫出了鐘聲的蒼白、衰朽與灰黃。正如王國維所說:“壹切景語皆情語。”詩歌第壹節,詩人首先定位了鐘聲的方位和氛圍,它來自於“玲瓏”而“荒涼”的蒙蒙谷中,為整首詩奠定了基本的情感基調。第二節以“飄散”為核心詞匯,寫出了鐘聲四處流溢的情形。這裏選取的意象也非常有特色,不論是“皎皎”的水波,“灰綠”的白楊之梢,還是“蕭蕭”的風聲,“飄飄”的白雲,都屬於異常輕軟虛浮的事物,飄渺的鐘聲飄散遺落在虛浮的物體之上,更增加了虛無和蒼茫的感覺。第三、四和五節,描寫了鐘聲的飄蕩以及帶給人們的心靈感受。跟第二節壹樣,這裏選取的意象仍然是虛浮飄渺的。鐘聲棲落之處,是“絲動”的遊煙,“潺潺”的微波,“淡淡”的雲山,“茫茫”的四海,“帶帶”的銀河;鐘聲所及之處,是“朦朧之鄉”,是“蒼茫之鄉”,它們應和著鐘聲的斷續與飄渺,令人感覺到其間氤氳著的隱隱愁緒。

我以前不大喜歡讀現當代的詩歌。壹方面是由於現當代的詩歌不限字數不講平仄,很多只是對事物的白描或內心情感的宣泄,或平淡乏味如同嚼蠟,或意象艱澀佶屈聱牙,遠沒有古詩詞或清幽或恬淡或冷峻或華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內涵,甚至在節奏上也沒有古詩詞那種抑揚頓挫而又和諧自然的感覺;另壹方面則是現當代詩歌不大註重行文上的遣詞造句,表達過於直白,字詞缺乏錘煉,而且思辯性和哲理性不強,很難引起讀者的***鳴和回味。但是在拜讀了幾位現代著名詩人的詩作後,我對中國現代詩歌有了壹定的改觀。雖然從總體上來講,現代詩歌與古詩詞還是存在著壹定的差距,但我同時也看到了詩人們在新詩探索上的不斷追求與進步。

以《蒼白的鐘聲》為例,穆木天正試圖將外國象征主義詩歌與中國傳統詩歌相融合,創造出壹種既符合時代潮流,又不是中國傳統韻味的新詩體。詩人在這首詩中,為我們營造了壹種朦朧、淒迷、飄渺的意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唐朝的張繼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與《蒼白的鐘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這首詩歌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也存在壹些小問題,比如有些字詞缺乏變化,過度追求詩歌的形式而忽略了文字本身的連續性,等等,但總的說來,這首詩代表了我國新體詩的發展,在我國新詩的發展史上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妳看看那些是第壹節的吧,我也沒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