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宗韋皇後的姓名

中宗韋皇後的姓名

韋後之亂

中國唐中宗皇後韋氏的專權亂政 。

韋氏 ( ?~710 ),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為皇後。同年,中宗被武則天廢黜,遷於房州(今湖北房縣),韋氏隨行。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 。每臨朝,韋後即置幔坐殿上,預聞政事。中宗任用曾為武則天掌文書的昭容(宮中女官)上官婉兒主持撰述詔令,以武三思為相。當時朝中形成壹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武三思通過韋後及其愛女安樂公主,誣陷並迫害擁戴中宗復位的張柬之、敬暉等功臣。中宗對揭發武、韋醜行的人處以極刑,武三思因而權傾人主 , 作威作福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遭到韋後厭惡;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武三思子)經常侮辱重俊。重俊於神龍三年七月發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謀誅韋後、安樂公主,因相從的羽林軍倒戈,政變失敗,重俊被殺。武、韋集團權勢依舊不減。此時內地水旱為災,戶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卻與韋後恣為淫樂,不理朝政,還處死上書告發韋氏亂政的人。據說,景龍四年(710)韋氏恐其醜行暴露,安樂公主欲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 。 韋後臨朝攝政 ,立李重茂為帝 ,史稱少帝。韋後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並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韋後之亂,終告結束。

嗣聖元年(公元六八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從均州(今湖北均縣)通向房陵(今湖北房縣)的鄉間大道上,幾輛馬車在慢慢地行駛.第壹輛車上坐著的壹位青年男子,面容樵悻,目光呆滯,似乎有重重的心事和無限的憂愁.他就是唐中宗李顯.武則天稱帝以後,李顯被廢為廬陵王,幽禁在皇宮中壹所冷落的庭院中.後來,又被流放到遙遠的南方.此時,李顯正是在流放途中.他望著碧綠的原野,深深感到這充滿生機的大地和自己的心緒是那樣不諧調.妻子韋氏的車輛就在他後面.想到妻子,李顯不由得回頭望望.韋氏是中宗當太子時被納為妃的,嗣聖元年立為皇後,中宗被廢,她也遭貶黜,隨從前往房陵.韋氏剛剛生個女孩,身體還很虛弱,旅途中車子的不停顛籬更增加了她的痛苦.因為在途中生產,沒有來得及準備,李顯和韋氏只好用自己的衣服把女孩裹起來,於是他們便給這個孩子起名叫"裹兒".和父母痛苦得難以入眠不同,裹兒常處在熟睡之中.韋氏後面還有幾輛車,分別載著他們已經長大的孩子,奴仆和壹些用物.李顯和韋氏到達房陵以後便定居下來.他們在房陵期間,武則天多次派遣使臣前去探望.

每當聽到使臣到來的消息,李顯總是心驚肉顫,坐臥不安,甚至想自殺.倒是韋氏比較豁達,她勸李顯說:"福禍相依,總會變化的,為什麽要想到死呢 您用不著這樣害怕."李顯和韋氏就這樣相依為命,在房陵***同度過了十多年艱苦的生活,夫妻間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每當夜幕來臨,繁星滿天的時候,李顯遙望星空,回億當年皇宮中的太子生活,便向韋氏保證,壹旦重登帝位,定讓她各方面快快活活.因為朝中老臣狄仁傑常勸武則天要念及母子之情,吉項,李昭德等大臣也多次談起讓中宗李顯復位,又因為武則大已經七十多歲,體弱多病,也時時想起遠在他鄉的李顯,於是,聖歷元年(公元六九八年)李顯又被迎回宮中,韋氏也相隨返回.李顯剛回到宮中時,對外保密,他被武則天藏在壹個大帳子裏.

壹天,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又談起廬陵王李顯,狄仁傑慷慨陳詞,淚流滿面,情緒非常激動.武則天派人把李顯從帳子中喚出,推到狄仁傑面前說:"還妳儲君."狄仁傑見是李顯,趕忙返到階下壹邊哭壹邊行禮.過了壹會兒,狄仁傑又對武則大說:"太子回到宮中,大家都不知道,難免有人還要議論."武則天認為狄仁傑講得有道理,就又用隆重的禮節,公開把李顯從龍門迎進皇宮.對此,文武百官都感到非常高興.神龍元年(公元七0五年)正月初二日,風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瑋,左羽林將軍(1)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乘武則大生病之機,發動宮廷政變,捕殺了武則天的親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迎皇太子李顯監國.武則大看大勢已去,便在正月初三日讓位給李顯.初四日,李顯即位於通天宮.不久,他恢復唐的國號,壹切禮儀制度也都恢復到高宗永淳年間的老樣.

幾個月以後,八十二歲的武則天離開了人世.這樣,唐中宗李顯第二次當了皇帝,韋氏又被冊立為皇後.中宗第二次即位期間,災害連年,邊患不斷.神龍元年四月,同官縣(今陜西銅川)下了特大雨雹,被淹農家四百余戶,許多燕雀都被砸死.神龍三年(公元七O七年)三月,自京師至山東發生瘟疫,百姓死亡不計其數.

這年夏天,山東,河北二十多州又發生旱災,餓死,病死的總計數千人.但是,對這壹切,中宗和韋後並不放在心上.韋後會對中宗說:"十多年的苦難我們已經受夠了,現在就要過自由自在的天子生活了."在韋後慫恿下,中宗即位當年的十壹月,他們就壹起到洛陽城南門樓觀看了潑寒胡戰.當時天氣嚴寒,北風凜冽,北方胡人裸身揮水,舞蹈自如.中宗和韋後身穿輕裘,從早到晚,不知疲倦.神龍三年二月,中宗,韋後又和近臣們壹起登上玄武門,觀看宮女聚會飲酒.韋後還覺得不開心,又請求中宗命宮女左右分隊,互相毆鬥,以決勝負.

他們還派遣宮女開辦集市,令百官公卿扮做商人前往交易,因買賣不公,大臣和宮女們互相辱罵,言詞卑猥.中宗和韋後看了以後卻哈哈大笑.神龍四年(公元七0八年)正月元宵節期間,中宗和韋後脫去龍鳳袍,換上百姓裝,帶領大臣們夾雜在長安市民中間,在化度寺門前的大街上觀賞花燈.這壹夜,中宗還依照韋後意見,放出幾千名宮女看燈,結果壹半以上的宮女都跑掉了.二月,中宗,韋後和各位公主又來到金城(今陜西興平),在梨園球場觀看了拔河比賽.三月,他們遊宴桃花園;四月,又遊賞櫻桃園,還到了隆慶池,結彩張燈,泛舟戲樂.中宗和韋後真正嘗到了當大子的快活.中宗和韋後的戲遊以及中宗處處依順韋後,使朝政更加腐敗.中宗第二次即位不久,就應韋後之請,追封韋後的父親韋玄貞為王.對此,大臣賈虛以不合祖宗之法表示反對說:"異姓不王,古來如此.皇上剛剛復位,就大封後族,會失信於天下的."原來,按照朝廷規定,只有和皇帝同姓的人才能封王.但是,中宗對賈虛的話根本不聽.這時的中宗,只記住了以前他許諾過的話:韋後只要快活,要求什麽都可以.

中宗復位以後,武則天雖然死了,但朝中武氏的勢力還很大.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這時被封為德靜郡王,官拜左散騎常時.最初,張柬之,崔玄暐等人殺張易之,張昌宗之後,銘州(今河北永年)長史薛季昶曾對張柬之等人說:"二張雖然根除,武三思壹夥還在,應乘勢把他們鏟除,國家才會安定."但是,張柬之沒有聽從這個意見.武三思聰明伶巧,善於觀風使舵.他看到張柬之等人處置了張易之,暫時還沒有顧及到他,便通過種種關系,讓自己的壹兒子武崇訓娶了韋後的小女兒安樂公主,也就是裹兒.這樣,武三思在朝中的地位更加鞏固.武則天在世時,宮中有個叫上官婉兒的女子,因為懂得詩詞歌賦,為人又柔順,很得武則天寵愛.中宗復位以後,上官婉兒繼續被信用,並專掌擬定命令.不久.還被拜為昭容(女官名).武則天在世時,上官婉兒就與武三思關系曖昧.武三思和韋後成了兒女親家以後,通過上官婉兒中間的串通,武三思和韋後之間的關系也發展到不正常的狀況.

這時的韋後完全墮落了.武三思經常入宮和韋後下棋,中宗就站在壹旁觀看.有時武三思和韋後壹起坐在龍床上玩遊戲,中宗還站在壹旁給出[主意].朝廷外邊的人很快就知道了這些醜事.武三思壹兩天不進宮,韋後就讓中宗前去看望.由於武三思和韋後勾結,中宗又對韋後言聽計從,甚至朝中發生的事情,中宗都要找武三思商量.中宗還依照韋後的意見,任命武三思為宰相,以至武三思在朝中的勢力,比武則天時期還要顯赫得多.

中宗的昏庸,韋後的亂政,武三思的得寵,使朝中大臣張柬之等人非常不安.他們多次勸中宗除掉武三思,削弱武氏權力,加強皇室力量.但是,這時的中宗對他們的話無論如何也聽不進去了.在此之前,監察禦史(2)崔皎曾向中宗進諫,中宗不但不聽,反而把他的話轉告給武三思,結果,崔皎不久就被貶謫.武三思知道張柬之等人在設法除掉他.使與親信,禦史周利用,冉祖雍,光祿丞(3)宋之遜,太仆丞(4)李俊.監察禦史姚紹之互人商量對策.這五人是武三思的耳目,當時被稱為"三思五狗"."五狗"給武三思出了不少壞主意.隨後,武三思又來到宮中和韋後商量,他們策劃好以後,軌到中宗面前說張柬之:敬暉,袁恕己,崔玄暐,桓彥範五大臣的壞話.他們攻擊說,五大臣是恃功專權,圖謀不軌.

昏憒的中宗相信了,便問他們采取什麽辦法好.韋後和武三思建議中宗封五人為王,采取明升暗降的辦法,奪他們手中的實權,中宗同意了.這樣,中宗便封桓彥範為扶陽郡王,敬暉為平陽郡王,張柬之為漢陽郡王,崔玄暐為博陵郡王,袁恕己為南陽郡王.同時,還賜給五大臣很多染彩,錦繡,金銀,鞍馬.五大臣名為優寵.實被奪權.武三思把持了朝政,背後又有韋氏當靠山,更加飛揚跋扈,凡是反對他的人,壹律被逐出京師,凡是為他效力的人,全部委以重任.不久,武壹思認為時機成熟,就羅列罪名,以五大臣誣陷韋後為由,通過唐中宗頒布詔令.流放五大臣到遙遠的邊疆.桓彥範被流放到貴州(今廣西貴縣),遭杖殺而死;敬暉被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島海口東南),被謀害;崔玄暐被放到白川(今西博白縣),半道而已;張柬之被流放到襄州(今湖北襄樊).氣憤致死:袁恕已被流放到環州(今廣河池東北),被逼至瘋,後遭擊殺,武三思勾結韋後除掉了五大臣.氣焰更加囂張,他曾得意洋洋地對親信們說:"我不知道什麽是好人,什麽是壞人,只要和我好的,就全是好人."壹時間,奸佞之徒都被他網羅到身邊.

韋後的女兒安樂公主也是個野心極大的人,她壹心想做第二個武則天.在韋後縱容下,她跋扈宮中,淩辱大臣,無視王法,為所欲為.尤其對大子李重俊更是忌恨.她曾自己寫下詔書,把前壹部分遮住,讓中宗加蓋皇帝印,中宗竟笑嘻嘻地答應了她的要求.她還曾以自己是韋後的親生女,李重俊不是韋氏所生,要求中宗立自己為皇太女,以頂替李重俊皇太子的地位.對上述壹切,左仆射魏元忠向中宗表示反對,安樂公主竟說:"元忠是山東傻瓜,他有什麽資格議論國家大事.阿武子(宮中對武則天的稱呼)還可以做天子,難道天子的女兒就不能當皇帝嗎 "不僅如此,安樂公主還向中宗提出,把昆明池(5)作為她自己的私人湖泊,中宗以沒有先例為由委婉拒絕.於是安樂公主大怒,她命人挖掘壹個定昆池,長達數裏, .安樂公主還派奴仆到民間搶奪女子,充當她府上的奴婢.

有人把這壹情況上告到左臺侍禦史袁從壹那裏,袁從壹秉公執法,逮捕了安樂公主的奴仆.安樂公上竟請中宗下令釋放,軟弱的中宗也竟然同意,以至袁從壹氣憤地說:"皇上如此辦事,何以冶大下!]"安樂公主壹心要當皇太女和女天子,又和武三思等人狼狽為奸,禍國殃民,使大子李重俊感到極大威脅和深深不滿.

神龍三年七月十壹日,李重俊聯合在羽林將軍李多祚率領三百名羽林軍沖入武三思府中,殺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全家.隨後,又帶兵從肅罩門沖入宮中,想擒殺武三思的同夥上官婉兒,安樂公主和韋後.這時,中宗夜宴剛剛結束,忽聽右羽林將軍劉景仁報告說太子謀反,急忙帶領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登上玄武門.由於劉景仁調動了右羽林軍,李重俊等寡不敵眾,又由於中宗在玄武門上頒布詔書,宣布赦免起事人員,李重俊的壹百名羽林軍人心動搖,喪失鬥誌.結果,太子李重俊攻打玄武門失利.左羽林將軍李多祚被部下殺死,李重俊出逃鄠部縣(今陜西盧縣)後,也為部下謀害.平定了太子李重俊之亂後,安樂公主和韋後更加肆無忌憚.每當中宗臨朝聽政,韋後也都要上朝坐在簾子後面訓示,景龍元年(公元七0九年)二月,韋後自稱她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雲升起,命畫工畫下圖,讓文武百官看.

韋後還指使右驍衛將軍,知太史事迦葉誌忠上表說:"當初,高祖當皇帝前,天下歌'桃李子';大宗當皇帝前,天下歌'秦王破陣樂';高宗當皇帝前,天下歌'側堂堂';則天皇帝當皇帝前,天下歌'武媚娘',升下當皇帝前,天下歌'英王石州','桑條書',於此可見人心.現在皇上皇後仁德歸心,壹統天下,臣謹進'桑條歌'十二篇,請宣示中外,進入樂府."中宗高興地表示同意.於是.這歌頌韋後的桑條歌十二篇廣泛流傳開了.韋後和安樂公主的野心已暴露無遺,朝中大臣群情激憤,議論紛紛.這時,前許州(今河南許昌)司兵參軍(6)燕欽融上書中宗,指斥韋後幹預朝政,安樂公主危害國家,揭露她們圖謀不軌,告誡皇上不可不防.中宗閱後,召燕欽融上朝當面詢問.燕欽融慷慨陳詞,毫無懼色.中宗沈吟許多,無話可說,便讓燕欽融暫時退下.誰知燕欽融還沒有走出朝門,韋後便指使親信兵部尚書宗楚客派人把燕欽融追回,當著中宗的面,在大殿的庭石上把他摔死.,

韋後和安樂公主合謀進鴆 ,毒死了唐中宗.下壹步怎麽辦呢 韋後心裏並沒有過細的籌劃.特別是想到對於中宗之死,朝中大臣可能出現的議論,猜測和指責,她就更加感到不安.於是,韋後對中宗秘不發喪,先把自己的親信召入宮中,商議安身之策.他們討論後決定,由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處理國政,在東都留守:命令左金吾大將軍(1)趙承恩,左監門衛大將軍薛崇簡率領五百精兵前往均川,防備譙王李重福.李重福是中宗的第二年,由於韋後陷害,早在中宗即位之初,就被貶謫到均州,負責當地防守,不許過問朝政,也不準前來京師.韋後心裏有鬼,害怕李童福在中宗死後鬧事,便對他采取了防範措施.韋後還和她的哥哥,任太子少保(輔佐太子的官員)的韋溫商定,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

李重茂是中宗的第四子.此外,韋後又下令從各府調來五萬人馬,分左右營屯駐京城,以韋溫總負其責,韋溫的兒子和韋後的其它兄弟分晉左,右營和羽林軍,保衛皇宮,壹切布置妥當,韋後開始在太極殿為中宗發表,宣布遺制,臨朝掌政.三天以後,十六歲的太子李重茂在柩前即位,尊韋後為皇太後,皇太後臨朝攝政,正在韋氏及其黨羽認為大局已定,沈浸在勝利的歡樂之中的時候,宮廷中的形勢陡然起了變化!中宗的侄兒李隆基在韋氏臨朝後不久,發動了政變,把韋氏壹夥部殺死.真是風雲突變!

李隆基是怎樣壹個人 他是怎樣策劃政變的呢 讓我們還是從頭講起.從弘道至開元(2)三十年的時間裏,是唐朝宮廷中的動亂時期.唐高宗死後,其子李顯即位,歷史上稱為中宗.

不久,武則天廢中宗,立李曰壹篇帝,歷史上稱為睿宗.中宗和睿宗是親兄弟,即高宗的七子和八子.後來,武則天自己稱帝,睿宗又被廢掉.當時帝位的更替,真如同走馬燈壹樣.武則天晚年力竭心衰,體弱多病,權力轉移,中宗復位,睿宗被立為皇太帝,封相王,而李隆基就是睿宗的第三子.垂拱元年(公元六八五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城,二歲時被封為楚王.他童年時就很聰明,言語不凡.據說,他七歲那年去朝堂(3),金吾將軍武懿宗看見他的儀仗隊伍非常嚴整,產生了妒忌心,便大聲呵斥,想把隊伍搞亂.李隆基見此情況,上前斥責武懿宗說:我家朝堂,關妳什麽事,敢迫害我的騎從!武則天後來聽說了這件事,對他的聰明和勇敢也大加稱贊.中宗末年,宮廷內部變亂叠起,人心動蕩.李隆基見此情景,便私下裏聯系了壹批有才能的人,作為自己借助的力量.

後來,中宗暴亡,韋後臨朝,韋溫等人密謀策劃,想以韋姓替代李唐氏.當時,有個叫馮道力的道士和李隆基的關系也不錯.壹天馮道士來到李隆基家中,對他說:"您居住的地方名叫隆慶,許多人說'隆'就是'龍',現在韋氏又改'唐隆',和您的名字正相符合,這正是您成就帝業的時候."李隆基聽後非常高興.便找太平公主商量除掉韋後的辦法.太平公主是高宗的幼女,李隆基的姑姑.當時三十多歲,長得體態豐滿,端莊文靜,又富於權謀,很像武則天.武則天活著的時候,經常讓她參與機密大事的討論,每次又都囑咐她宮禁嚴峻,不得外出泄露.這樣,太平公主逐漸養成了謹慎處事,言語不多的習慣.

在武則天當政約二十多年中,那麽多皇親國威,只有太平公主壹人獨享太平,沒有卷入變亂中去,沒有由榮到辱,從升到降的慨嘆,父為帝,因為後,夫為親王,子為郡王,貴盛無比.在武則天晚年,中宗復位過程中,太平公主參與了除掉張易之的行動,擁立中宗有功,被中宗進號為鎮國太平公主.她的住宅周圍有衛士保護,居住的房屋附近十步壹崗,五步壹哨,和皇宮相似.鑒於太平公主處事機敏,以及在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季隆基在考慮除掉韋後的時候,便首先想到要和太平公主商量.太平公主很贊成李隆基的政變計劃,還派了他的兒於薛崇簡做李隆基助手,壹起行動.壹天,李隆基和薛崇簡,劉幽求,麻嗣宗,葛福順,李仙鳧,普潤等人壹起討論行動方案.

這些人中,除普潤是寶昌寺的和尚外,其它人大多是宮廷羽林軍的將領.討論中曾有人提出,行動計劃要征得相王同意才好執行.相王即李隆基的父親原睿宗李旦.對此,李隆基表示了不同的意見.他斬釘截鐵地說:我拯救國家的危難,處理君父焦慮的問題,此事如果成功,這是國家的幸運,倘若失敗,也算是我以身殉國,忠孝兩全,有什麽必要先讓父王知道呢 再者,如果請示父王,他同意這樣做.這是讓父王參與了危險的活動,如果他不同意,那我們怎麽辦 歸根結底,請示父王有弊無利.經過認真的討論,大家最後同意了李隆基的意見.唐隆元年(公元七壹0年)六月二十日這天深夜,李隆基率領劉幽求,鐘紹京等人沖入玄武門,襲殺了羽林將軍韋播,中郎將高嵩等,然後斬關奪門,沖入後宮.左萬騎(4)從左進,右萬騎從右入,最後會合到淩煙閣前.當時,在太極殿前宿衛中宗梓官的衛士聽到喊殺聲,也都披掛整齊投入了戰鬥.壹時間,後宮裏刀槍相擊,燭光閃閃,殺聲連天,壹片四戰.沒用多久,李隆基便取得了勝利.在混戰當中,韋後慌慌張張地跑進了飛騎營,企圖得到他們的保衛,不料被亂兵所殺.

韋氏的黨羽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也都先後被斬首示眾.結束了宮廷政變的戰鬥後,李隆基立即前去拜見了他的父親相王李旦,請求寬恕未能事先請示之罪.相王急忙向前抱住李隆基,流著淚說:國家的危難,多虧我兒才得以消除,百姓的動亂,也都依靠妳才得以安定.次日,相王李旦和少帝李重茂登上安福門城樓,慰諭百姓,大赦天下.此後,李隆基被晉封為平王,薛崇簡為立節郡王,鐘紹京為中書侍郎,劉幽求為中書舍人,都參與朝廷政務.此外,還派遣使者前往均州慰問譙王李童福.幾天以後,少帝李重茂頒布了詔書,其中寫道:"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讓於先帝.神龍(5)之初,已有明旨,將立大弟,以為副君.請叔父相王即皇帝位,朕退守本藩,歸於舊邸."於是,相王李旦再次即皇帝位,仍稱為唐睿宗.少帝李重茂被封為溫王,平王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睿宗並在這壹年改元景雲.

睿宗***有六子,長子李成器,次子李成義,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範,五子李隆業,六子李隆悌(6),除第六子早亡外,其余五子之間的關系向來和睦,篤順.據說,李隆基曾經特制壹個大枕頭和壹床大被子,兄弟五入***同枕蓋,以示友悌之好.的確,唐朝宮禁中像睿宗五子之間這樣友好相愛的,還不多見.不僅如此,就是睿宗和平王李隆基父於之間,也充滿了愛護和諒解,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睿宗把皇位禪讓給李隆基.

那是延和元年(公元七壹二年)六月,不知從什麽地方傳出壹股謠言說:"根據星象,皇帝有災,皇太子應當即位."顯然,制造這個謠言的目的是為了挑撥睿宗和太子李隆基之間的關系.誰知,睿宗聽後不但不惱怒,反而說:"傳德可以避災,我的主意打定了."到了七月,睿宗便頒布詔令,把帝位傳給皇太子.據說,李隆基知道這壹情況後,往拜睿宗,壹邊叩頭,壹邊流淚表示拒絕.睿宗卻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我是因為妳上的功才能夠第二次即皇帝位,現在根據星象,帝位有災,我想退位回避.只有聖德和大功大勛,才可以轉禍為福.現在把帝位傳給妳,已經有些晚了,妳何必拒絕呢 難道非要等到靈柩前即位才算是孝嗎 "李隆基聽後,只好點頭答應.就這樣,睿宗自稱太上皇,把帝位傳給了李陵基.除軍政大事外,三品以下官員的除授和刑罰,李隆基都可以決定,李隆基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就在這帝位和平過渡,宮廷平靜無事的時候,突然,又壹場狂飆從天而落.

這是壹起更大的亂子,制造這場亂子的罪魁是太平公主.原來,太平公主在協助李隆基政變,除掉韋後以後,依仗功大,日益驕奢,不可壹世.她的田園面積越來越大,幾乎包括了京城附近所有的肥田沃土.她宮中的器物越來越精細,繁多,專門為她采購的人在四川,江南和嶺南地區的道路上絡繹不絕.她使用的車馬儀仗和皇宮中帝後們用的沒有絲毫區別.她的陪侍僅少年男子就有數百人,而且都是身披羅綺.至於上了年紀的老婦,更有幾千人之多.各地送給她的狗馬等玩物,多得不計其數.此外,這時太平公主在私生活方面也越來越墮落.當時.她的丈夫武攸暨剛死不久,有個叫惠範的胡僧家中豪富.財寶很多,很善於巴結權貴.於是,太平公主便和他狼狽為奸.太平公主曾專門為惠範和尚在玄宗那裏謀得聖善寺寺主位置,加三品,封公爵.不僅如此,太平公主對朝政的幹涉也使玄宗不能容忍.她內結將相,外連王公,專謀異計.當時,朝中宰相七人,有五個和太平公主關系密切.

壹個叫蕭誌忠的,因為依附了太平公主,就由壹個州官晉升為刑部尚書,中書令.他隨便出入太平公主府第,早晚環伺在公主的周圍,成了公主壹個忠實的奴仆.還有掌握皇宮禁兵的常元楷,李慈,也常在私下裏拜謁太平公主.先天二年(公元七壹三年)七月三日,尚書左仆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雍州長史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應太平公主之召,來公主府上密謀,議定第二天,即七月四日,由羽林軍作亂,發動政變,推翻唐玄宗,擁立太平公主登基當皇帝.但是,這個陰謀很快被唐玄宗發現了.七月三日深夜,玄宗頒布密旨,命歧王李範,薛王李業,兵部尚書郭元振,將軍王毛仲,取馬廄中閑散馬匹以及家丁二百多人,率太仆寺少卿李令問,王守壹,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數人,出武德門,入度化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皇宮北門門洞內,殺死了常元楷和李慈,又活捉了蕭至忠,岑義等人.這些人先後被軟了腦袋.太平公主發現形勢不妙,急忙逃進聖善寺,在那裏住了幾天以後才又回到家中.不過,最後她還是被賜死.隨同太平公主壹起死的,還有他的兒子及黨羽數十人.

從太平公主家中查抄出來的貨物堆積如山,珍奇寶物和皇宮中的相差無幾,土地和牲畜遍布在許多地方,征斂幾年還沒有完.在太平公主寵幸的惠範和尚家中,也查抄出了價值達數十萬貫的家資.粉碎太平公主政變陰謀的第二天,睿宗以喜悅的心情頒發詔諭,宣布把壹切權利完全移交給唐玄宗,他自己則高居無為,名副其實地當起了太上皇.這樣,唐玄宗完全掌握了國家的權力.這壹年十二月,他政年號為"開元" 唐玄宗即位之初,很註意德政.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他讓姚崇當宰相.姚崇在唐睿宗時期當過兵部尚書,後因得罪太平公主,被貶到同州(今陜西大荔)做刺史.

據說,姚崇應召來到京城長安的時候,正值唐玄宗在郊外打獵.玄宗問姚崇:"妳會打獵嗎 "姚崇回答:"我二十多歲時常常騎馬逐獸,後來才讀書.現在雖然老了,但還可以騎馬射箭."玄宗便讓他參加打獵活動,姚崇果然箭無虛發.玄宗非常高興,就命他做宰相,誰知姚崇卻推托不幹.玄宗驚問是什麽原因,姚崇說:"臣有十件大事,不知皇上是否采納,所以不敢受任."

玄宗追問那十件大事,姚崇提出:"第壹件,以仁德治政,不用苛刑;第二件,十年之內,不對外打仗;第三件,不許宦官幹預朝政;第四件,皇親國威不得占據朝廷要職;第五件,王公犯法與民同罪;第六件,租稅以外不得額外加征;第七件,不崇佛,不營造佛寺;第八件,待臣以禮;第九件,允許朝臣發表不同意見;第十件,嚴禁外戚幹預政事."唐玄宗聽後表示同意,姚崇於是負起了宰相之責.在經過了近三十年的宮廷動亂之後,唐玄宗和姚崇君臣之間開始了比較好的配合,唐朝歷史由此進入了充滿活力的"開元盛世"時期.

(1)金吾大將軍:負責京城治安的軍事長官.

(2)弘道:唐高宗年號.開元,唐文宗年號.

(3)朝堂:古代文武百官冶事之所.

(4)萬騎:也稱飛騎.唐代皇帝的衛隊.

(5)神龍:唐中宗年號(公元七0五-七0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