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是屈原所作楚辭中的壹篇“奇”文:說它奇,不僅由於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於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從作品的構思到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絕的內容顯示出作者驚人的藝術才華,表現出詩人非凡的學識和超卓的想像力!《天問》是壹篇充滿強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沈的文學情思的經典詩作。郭沫若先生稱:“其實《天問》這篇要算空前絕後的第壹等奇文字”。《天問》問世之後,摹擬的作品為數不少。晉傅玄有《擬天問》,梁江淹有《遂古篇》,北齊顏之推有《歸心篇·釋壹》,唐楊炯有《渾天賦》,柳宗元有《天對》,明方孝孺有《雜問》,王廷相有《答天問》95首,黃道周有《續天問》,清李雯也有《天問》。 目錄 [隱藏] 1 簡介 2 作者簡介 3 何謂“天問” 4 語言賞析 5 作品結構 6 作品內容 7 表現手法 8 藝術特色 9 現實價值 10 相關評論 11 相關詞條 12 參考資料 《天問》-簡介 《天問》 《楚辭》篇名。關於《天問》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王逸《楚辭章句》說是屈原被放逐後,憂心愁慘,仿徨山澤,他走進楚國的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聖、怪物等故事,於是當場題辭,寫下此篇,用以排解憤懣、舒瀉愁思。此說不壹定可靠。至於《天問》的寫作時間,也不壹定如王逸所說在頃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後,也有可能作於懷王之時。 《天問》是屈原思想學說的集粹,所問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萬象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兇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他似乎是要求得壹個解答,找出壹個因果。而這些問題也都是春秋、戰國以來的許多學人所探究的問題,在諸子百家的文章裏,幾乎都已討論到。屈子的《天問》則以惝恍迷離的文句,用疑問的語氣說出來以成此鉅制,這就是屈子所以為詩人而不是“諸子”的緣由。而“天”字的意思,戰國時代含義已頗廣泛。《易·系詞》中說:“法象莫大乎天地。”《天問》的天,也頗有指壹切法象的意味,與道家的“道”字,《易經》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這些“法象”的名詞,屈原為楚之宗室重臣,有豐富的學識和經歷,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頗有整齊百家、是正雜說之意,《天問》的光輝和價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現於讀者面前了! 《天問》的內容異常豐富,問及天、地、人之事,表達了作者對宇宙、人生、歷史、乃至神話傳說的看法。全詩凡374句,提出了172個問題(統計標準不壹,壹說116問)。由於存在錯簡或脫漏等情況,其中有壹些文理不順的現象。但總的看來,全詩表現了作者淵博的學識、深沈的思考和豐富的想象,反映了他大膽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體及歷史傳說,多為先秦時期的齊、魯、三晉北方中原地區產生的諸書所不道,可能出於楚國所傳舊史,即《梼杌》及左史倚相所傳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天問》問世之後,摹擬的作品為數不少。可見其對後世文學創作思想的深遠影響。但摹擬之作大多既缺乏思想價值也缺乏文學價值。總之《天問》是中國文學史上極具特色而有很特殊意義的文學傑作,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都有它相當高的價值與地位。 《天問》-作者簡介 《天問》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註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蔔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幹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壹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天問》-何謂“天問” 《天問》 關於“天問”的意思,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這是壹種解釋。另壹種解釋是,即自夏殷以來,天被視作萬物之主,是統攝萬類群生的,壹切高遠神異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來統稱,所以有關萬事萬物的疑問,也可以統稱為“天問”。 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又據傳屈原被逐,憂心愁慘,徬徨山澤,過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聖、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問天”,這種說法雖有壹定歷史文獻的記載及文物可作參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寫《天問》的真實起因。《天問》中,問天地、日月、山川、靈異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當時的現實意義。因此,屈原所提出的問題不會是僅僅根據廟堂壁畫。而是有他主觀上的選擇並經他精心結撰的。從全文的先後次序來看,先天地自然後三代史實,而以楚國的賢君愚臣作為結尾,這裏顯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動機與創作意圖,因此,這篇包含著作者深層思想結晶的《天問》,不可能是他“呵壁問天”的即興之作。 《天問》-語言賞析 《天問》 《天問》在語言運用上與《楚辭》的其他篇章不盡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沒有“些”、“只”之類的語尾助詞。句式以四言為主,間雜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壹節,每節壹韻,節奏、音韻自然協調。有壹句壹問、二句壹問、三句壹問、四句壹問等多種形式,又用“何”、“胡”、“焉”、“幾”、“誰”、“孰”、“安”等疑問詞交替變化,因而盡管通篇發問,讀來卻圓轉活脫而不呆板,參差錯落而有風致。所以前人評論說:“或長言,或短言,或錯綜,或對偶,或壹事而累累反復,或數事而熔成壹片。其文或峭險,或淡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俞樾《評點楚辭》引孫 語)這構成了《天問》獨特的藝術風格。 《天問》作連續發問,有壹問到底之勢,體式比較特殊。但先秦書中亦不乏其例。零星數句的如《莊子·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全章整節的如《莊子·天運》篇“天其運乎”至“敢問何故”,以及《列子·湯問》篇“湯問於夏革”壹段。接近於全篇的如《逸周書·周祝解》“故萬物之所生也”至“牝牡之合,孰交之”。又,《莊子·天下》篇也說到:“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可見屈原前後已有好些《天問》體式的文章論著。不但如此,在世界古代經典中,亦可發現與《天問》類似的詩篇。如印度《梨俱吠陀·創造之歌》第壹章第六段寫道:“孰知其真?孰窮其故?何所自在?何因而作?明神繼之,合此造化,是誰知之?孰施行之?”伊斯蘭《火教經》(伊朗《波斯古經》)有:“誰分大地,下麗於天,以免於傾?水與植物,誰孽生之?誰役風雲,周道是遵?嗚呼智人,誰更啟我善心?”《舊約全書·約伯記》也說:“是誰定天地的尺度?是誰把準繩拉在其上?他的根基安置在何處?他的路標是誰安放的?……光明從何而至?黑暗原來位於何所?”幾個文明古國的哲人不約而同地發出這類問題,並形諸吟詠,頗堪尋味。但作為長篇哲理詩,《天問》可謂獨步壹時。 《天問》-作品結構 《天問》 第壹部分是對自然結構提出問題,自首句“曰遂古之初”,至“烏焉解羽”,***計112句,69個問題。首先對宇宙起源、天體結構和日月星辰運行發問,接下來對大地結構和鯀禹治水、羿射十日等事件發問 第二部分是對社會歷史提出問題,自“禹之力獻功”,至“卒無祿”,***計244句,96個問題。首先從禹的婚姻問起,對夏代的歷史發出壹系列問題,接下來對商代歷史(涉及女媧、堯、舜和吳國的歷史故事)提出壹系列的問題,然後對周代歷史直至春秋戰國若幹事件提出壹系列問題(104句,45問)。 第三部分是尾聲,自“薄暮雷電”,至“忠名彌彰”,***計17句,8個問題,內容主要是聯系自己的遭遇,闡述屈原個人的感慨。 《天問》-作品內容 《天問》 全詩372句1553字,是壹首以四字句為基本格式的長詩,對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等許多方面提出了壹百七十多個(壹說壹百五十多個)問題,全詩總體看來大致可分兩大部分。每部分中又可分為若幹小節。 從篇首至“曜靈安藏”,這部分屈子問的是天,宇宙生成是萬事萬物的先決,這便成了屈原問難之始,其中從“遂古之初”至“何以識之”問的是天體的情況,“明明闇闇”四句講宇宙陰陽變化的現象。第二小節自“圜則九重”到“曜靈安藏”則是對日月星辰提問:它們何以不會墜落?太陽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陰晴圓缺?以及有關日月的壹些傳說的疑問。從“不任汩鴻”起問的地事,從禹治水過渡到“九州安錯……何氣通焉”說的是古傳說中關於地球的壹些情況,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則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現象發問。第三節從“焉有石林”到“烏焉解羽”壹節多為二句壹問,都是當時民間傳說中的怪事。 以上《天問》的第壹大部分,大體是就自然界的事物發問,並聯想到與自然有關的壹些神話與歷史傳說,文章富有變化,聯想豐富而有情致,除少數可能有錯簡外(如“河海應龍”二句或為錯簡,或有失誤),不能以後人習慣的文章結構之法去看它,而認為是“與上下文不屬”,雜亂而無章法。 從“禹之力獻功”起,對大量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與史實提出了問題,這些各種各樣的人事問題構成了《天問》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鯀、禹、***工、後羿、啟、浞、簡狄、後稷、伊尹……,屈子對這些傳說中的事和人,壹壹提出了許多問題,在對這些人與神的傳說的懷疑中,往往表現著詩人的情感、愛憎。尤其是關於鯀禹的傳說,表現了作者極大的不平之情,他對鯀治水有大功而遭極刑深表同情,在他看來,鯀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認為的是治水失敗之故,而是由於他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這種“問”,實際上表現了詩人對自己在政治鬥爭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憤懣,《天問》的思想光輝就應當是這樣來理解的。 自“天命反側”起則進壹步涉及商周以後的歷史故事和人物諸如舜、桀、湯、紂、比幹、梅伯、文王、武王、師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齊桓公、吳王闔廬、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問題,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歷史政治的正邪、善惡、成敗、興亡的看法,這些敘述可以看成是這位“博聞強誌”的大詩人對歷史的總結,比《離騷》更進壹步、更直截了當地闡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對楚國政治現實的抨擊,也是希望君主能舉賢任能,接受歷史教訓,重新治理好國家的壹種變幻了的表現手法。 《天問》-表現手法 《天問》 《天問》的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是以四字為句,以問的形式從壹個問題聯想到另壹個問題。細細讀去還是可以理清脈絡,弄明主腦的。《天問》在語言運用上與屈賦的其他篇章不盡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沒有“些”、“只”之類的語尾助詞。句式以四言為主,間雜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為壹節,每節壹韻,節奏、音韻自然協調。有壹句壹問、二句壹問、三句壹問、四句壹問等多種形式。又用“何”、“胡”、“焉”、“幾”、“誰”、“孰”、“安”等疑問詞交替使用,富於變化,因而盡管通篇發問,讀來卻圓轉活脫而不呆板,參差錯落而有風致,所以前人評論說:“或長言,或短語,或錯綜,或對偶,或壹事而累累反覆,或數事而熔成壹片,其文或峭險,或淡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俞樾《評點楚辭》引孫鑛語)這構成了《天問》獨特的藝術風格,當然它表現的是屈原的學術思想,問的是實實在在的問題。因此在修辭手法上,自然沒有像《離騷》、《九歌》、《九章》那樣綺麗而富於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賀裳《騷筏》所評“其詞與意,雖不如諸篇之曲折變化,自然是宇宙間壹種奇文”。 《天問》-藝術特色 《天問》 《天問》藝術上的獨創,在中國詩歌史上絕無僅有,這首先表現為深沈的理性思考和熱烈的情感相結合。《天問》全詩都由問句組成,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歷史、社會的深思熟慮後的見解、質疑,極富哲理,但它同時是壹篇滿含激情的文學作品,是壹首激人情誌、感人肺腑的長詩。其次,《天問》通過眾多疑問詞和虛詞的運用,不同句式的變化,使全詩錯落有致、疾徐相間,獨具風采。句式、問式的錯綜變化,加上豐富的感情色彩,構成了全詩雄肆活脫、窮極幽渺的風格,取得了奇氣襲人的效果。 《天問》是壹篇充滿強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沈的文學情思的經典詩作。郭沫若先生稱:“其實《天問》這篇要算空前絕後的第壹等奇文字”。(《屈原研究》)有學者講,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學術思想,可謂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湧動的理性思想的脈搏。可以說《天問》壹篇,是屈原對宇宙自然、人類社會總體認識的總結與升華的壹種藝術再現,在那個時代,已不啻構建了壹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還有學者提出,《天問》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國巫史文獻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壹部文學作品,這壹點從它涉獵廣泛的170余個問題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證的。 《天問》-現實價值 《天問》 屈原在《天問》中提出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與春秋戰國其它學者相比,有著許多新的內容和特點;其中有些思考,即使在今天仍然有著現實的價值。 1、提出了信息傳輸問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沒有人類的時候,天地形成的信息是如何傳輸的呢?這個問題今天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2、提出了認識論的問題:“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人的思維是壹種建立在符號體系上的思維,而符號只能描述具體的有形的事物,難以描述無形的事物,而這正是人類認識宇宙起源的壹個重大障礙。 3、關於九天,王逸在《楚辭章句》解釋為:“九天,東方昊天,東南方陽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東北方變天,中央鈞天。”不過,這種解釋並不符合屈原所說的天有九重。 事實上,我國古人很早就產生了天有九層的觀念,但是最早見諸於文字的是《天問》的“圓則九重,孰營度之”、“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這裏涉及到宇宙的空間深度和天上物體彼此之間的距離問題,從視覺直觀的角度來說,古人所說的九重天大體可以分為如下九個層次:距離大地最近的是雲霧雷電(我國古代經常把氣象歸入天文現象),然後是月亮,接下來是內行星(水星、金星,它們能夠出現在太陽之前,形成淩日現象,表明它們比太陽近)、太陽、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彗星、亮的恒星、暗的恒星,最遙遠的是模糊的星雲。 《天問》-相關評論 《天問》 《天問》涉及的歷史內容,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在這個問題上,許多學者都贊成郭沫若的觀點,即凡是《天問》出現的內容,都可相信是先秦的真實資料。 姜亮夫在《屈原賦校註》、《楚辭今繹講錄》等書中認為,《天問》講夏代歷史二十多條,商代歷史十二三條,周代歷史八九條,尤詳於禹啟夏初;因為楚是夏的後代,夏起自西北,後分兩支,壹支沿黃河東下,至今日西安、鄭州壹帶,即周;另壹支沿漢水南下,是為楚國;屈原心目的舊鄉,即老家是在昆侖;楚國典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失傳後,北儒所記歷史便成了正統。 當然,我們還可以換壹個角度思考,屈原沒有提出的歷史問題意味著什麽?例如,《天問》裏沒有對炎帝、黃帝、太昊、少昊、顓頊的故事提出問題。顯然,這表明屈原對歷史問題是有所選擇和取舍的。其中,太昊是楚國祭祀歌舞《九歌》的主神東皇太壹,顓頊是楚人的先祖,屈原不對它們提出疑問,應當是出於尊重的考慮。由於少昊是巴人的先祖,而屈原出身於巴人家庭,因此不對少昊提出疑問,也是可以理解的。 問題是,屈原為什麽沒有對炎帝、黃帝的事跡置壹詞發壹問?這多少讓人有些不解。這是因為,屈原已經追問到人類的起源“女媧有體,孰制匠之?”並談到了先夏時期的堯、舜、嚳、簡狄、後稷、彭祖的故事,也提到了昆侖山,然而就是不提炎帝、黃帝,而且在屈原的其它作品裏也沒有提到炎黃二帝(《遠遊》提到軒轅、太昊、炎神,但是《遠遊》並非屈原的作品,而是漢代人所作)。或許,屈原認可的歷史,取自《尚書》,而《尚書》就是以堯、舜時代為歷史的開篇。 因此,屈原在《天問》的尾聲,盡乎絕望地說:“厥嚴不逢,帝何求?!”意思是,楚國的江河日下已經難以挽回了,我對上天還能再要求什麽呢?也就是說,屈原對祭祀巫術在保佑楚國的作用問題上,已經徹底地喪失了信心。 有鑒於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楚頃襄王兄弟在讀到《天問》後,會如此地震怒,壹定要把屈原放逐江南而後快。這是因為,屈原作為楚國的主祭師(相當於西方的大主教),如果他的宗教信仰產生了動搖,顯然會嚴重威脅到楚頃襄王的統治權的,因此也就不能再繼續擔任三閭大夫之職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巫風甚濃的楚國,首先覺悟到巫術不能挽救楚國的不是別人,而正是巫師出身並長期擔任楚國主祭師的屈原。在這種情況下,屈原撰寫《天問》的目的,就不僅僅是發泄個人的疑問,而是為了教育楚國的君臣“悟過改更”,放棄單純依賴巫術的心理,改變任人唯親的現象,重新走上革新政治、變法圖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