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在他的《追求壹種境界——談梁衡的散文》中評價梁衡:“梁衡是壹位肯動腦,很刻苦,又滿懷憂國之情的人。他到我這裏來聊天,無論談歷史、談現實,最後都離不開對國家、民族的憂心。難得他總能將這壹種政治抱負,化作美好的文學意境。在並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壹種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無第二人。”
壹開始知道梁衡,是讀他的《大無大有周恩來》,感人至深,後來讀了他的很多散文,感覺他的文章確實值得壹讀。這裏可以給大家摘錄《讀韓愈》裏面的壹段,如果喜歡,可以讀壹下:
李淵父子雖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沒有聽說哪山哪河易姓為李,倒是韓愈壹個罪臣,在海邊壹塊蠻夷之地施政八月,這裏就忽然山河易姓了。歷朝歷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廟建祠,但哪壹塊碑哪壹座廟能大過高山,永如江河呢?這是人民對辦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紀念。壹個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他與百姓利益,與社會進步連在壹起時就價值無窮,就被社會所承認。我遍讀祠內憑吊之作,詩、詞、文、聯,上自唐宋下迄當今,刻於匾,勒於石,大約不下百十來件。壹千三百多年了,各種人物在這裏獎韓公不知讀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漸漸泛起這樣的四句詩:
壹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八月為民興四利,壹片江山盡姓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