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咬文嚼字和詩歌暗示性的問題

關於咬文嚼字和詩歌暗示性的問題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壹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麽?“折柳”在這首詩裏就是壹個意象,表達了兩層意思:壹是指曲名,即壹支漢樂府古曲《折楊柳》,此曲抒寫的是離別行旅之苦。二是指壹種習俗,壹個場景,壹種情緒,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在古典詩詞的學習和鑒賞中,類似“折柳”的意象還很多。所以,為了進壹步明確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還得先從詩歌的意象說起。

意象就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詩中的形象,它不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詩中所寫的景和物,還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詩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單壹的,有的是多個的。

如蘇軾的《蔔算子?6?1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人的悵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意象來表達的。

王維《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由“竹林”、“孤琴”、“長嘯”、“明月”等構成了清幽絕俗的意境。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表現了李白什麽樣的感情?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

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花”、“江水”兩個意象就足以說明白居易的快樂生活。

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由“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組意象***同描繪了壹幅蒼涼蕭瑟的秋景圖,強化了詩人孤寂痛楚、淒愴欲絕的思鄉情感。

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

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再如柳永的《雨霖鈴?6?1寒蟬淒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傳達出來的是傷別情懷。

詩歌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壹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壹體的藝術境界。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壹定的聯系,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壹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壹幅融情於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壹切景語皆情語。

如王維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

詩中寫了寂靜山林中的落花、空山、月出、鳥鳴、深澗幾種景象,這些景象無不包含了詩人的獨特感受,這就是此詩的意象。首句的“閑”是悠閑、恬適,是指對官場、名利、人事紛爭的厭惡和回避。對於桂花落壹般是不會特別在意的,只有心境寧靜的詩人才會註意到,因此落花的景象就傳達出詩人壹種獨特的寧靜的心境。春桂落花本是客觀的,在這裏卻是主觀的,是詩人眼裏、心裏的落花,帶有詩人濃重的感情色彩。“空山”也是這樣,“空”是“空寂”的“空”,也是壹種寧靜的境界,這種境界在夜靜時分感受就更為深切。“月出”和“鳥鳴”是相互關聯的兩種意象。詩人以動寫靜,以有聲襯無聲不但寫出了山林的寂靜,更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恬靜,創造了獨特的詩的意境。這首詩由幾種意象連綴融合而創造出的詩的意境是壹種寧靜幽深的藝術境界。這寧靜並非死寂,而是充滿生機,充滿情趣的恬靜,它充分顯示了自然美使我們與詩人產生情感的***鳴,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體味詩境的溫馨與優美。

再如賀鑄《青玉案》中“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壹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壹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淒清迷茫的黃梅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