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詩歌的逸聞趣事

關於詩歌的逸聞趣事

王勃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壹。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鹹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壹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績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壹少年。 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鬥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壹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並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便去遊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壹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壹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思革其弊,用光誌業”,致力於改革六朝文風,提出壹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余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經過他與同時代的人的努力,“長風壹振,眾蔭自偃,積年綺碎,壹朝清廓”,以獨具特色的文風,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鹹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淩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壹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麽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總之王勃兩次遭受打擊,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王勃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時遇難不幸而死,還是自殺,無從查考,總歸是懷著壹腔愁憤離開人世的。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了壹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壹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壹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麽。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沈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壹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臥,忽起壹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壹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壹大損失。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壹生心系唐朝東都洛陽。他為官時多次赴洛遊覽,晚年更是退隱洛陽達十八年之久,直到老死洛陽履道裏,葬於龍門香山寺。現在白氏子孫多居於洛陽,白居易那些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洛陽人更是耳熟能詳。 壹、長安米貴 白居易自幼勤於讀書,學習刻苦,他學習不僅時間抓得緊,而且功夫下得深。據說,白居易念書念得多,連嘴唇的皮都磨破了,生了很多的口瘡,但是他並不因此中斷。他寫字寫得多,連手臂上也磨起了壹層很厚的老繭。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白居易很早就成名於世。 白居易十五歲那年,到長安遊學,按照當時的慣例,他帶著自己的文稿到著名學者顧況的府上拜訪求教。顧況是名冠天下的學者,他見到壹個乳臭未幹的後生前來拜訪,未免有輕視之心。當他看到白居易文稿上的名字時,對著眼前的少年,看了好壹會,才開口說道:“京城長安米貴。居之不易啊!”但顧況畢竟是個學者,他還是認真閱讀了白居易的文稿。當顧況看到開篇第壹首詩歌《芳草》時,不由肅然,他信口讀出聲來:“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他將白居易呈上的文稿看完,不由贊嘆道:“我以前認為現在沒有大手筆來繼承前世的大家,今天看來,我是錯了。剛才,我說‘長安米貴,居之不易’這句戲言是壹語雙關,認為妳在長安站住腳並不容易。看來應該改壹下了。”顧況停了壹下說:“長安雖然米貴,但妳居之甚易!” 白居易得到名士顧況的稱贊以後,名聲大震。他很快步入仕途並有了壹番作為。 二、退居洛陽 在官場沈浮三十年後,白居易終於萌生退隱之意。在他52歲那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滿,不想去長安,打算退隱洛陽。他籌錢在東都洛陽履道裏,買下壹所官僚的舊宅,實現了他“但道我廬心便足”的夙願。 傳說,白居易的宅第占地約17畝,其中水面占五分之壹,竹占九分之壹,屋占三分之壹。宅中有兩片天竺石,壹對華亭鶴,宅中有壹園,名叫“大宇寺園”,園內有壹池,植竹千余竿。但宅第剛收拾好,朝廷又詔令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史。 之後數年,雖間或歸洛,與朋友交遊,但都時日不多。直到58歲那年,白居易以太子賓客身份,分司東都洛陽。他感慨以歌:“往時多暫住,今日是長歸。”從此,壹直在洛陽居住達十八年,直至病死。 三、開八節灘 白居易退居洛陽的時候,龍門伊闕的河道比較危險,河床不平,時不時有“劍棱”怪石突出水面,有堆積的卵石阻礙水道。來往船筏常觸石遇險。人稱此地為“八節灘”。 白居易常到龍門香山寺,坐禪聽經,自號“香山居士”。他時常見到船公下水推船過灘的事情。特別是寒冬時,刺骨的順河風吹著,船夫們赤腳踏碎薄冰,抖著身子弓腰推船前行。詩人為此難過得落下淚來。有時甚至徹夜難眠,聽著船夫們饑寒交加的哀嘆聲發呆。他想:壹定要修好這條水路,為百姓們解除憂苦。 唐武宗會昌四年,已經73歲的白居易碰到朋友悲智僧,說到修水路事,三人誌同道合,便攜手實施計劃。他倆走鄉串戶,四方遊說,勸有錢的人家出資,勸貧窮的人家出力。籌集的經費不足,白居易不僅拿出了自己的積蓄,還忍痛變賣了自己心愛的皮襖,賣掉了為朋友元稹寫墓誌銘時元家贈送的銀鞍玉帶。 八節灘終於修通了,船筏可以暢通無阻。詩人高興得意氣風發,“心中別有歡喜事,開得龍門八節灘。(《歡喜偈》)”他還揮筆寫下《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其中壹首道: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 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 十裏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 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後人。 伊闕險阻變坦途,窮船工世世代代不忘詩人的恩德。在現今的龍門大橋未修以前,河西岸的白姓人過河到琵琶峰為詩人上墳時,只要說聲是詩人的後代,船工馬上會笑顏迎送,免收船費。 四、香山九老 傳說,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70歲以後在洛陽來往最多的老朋友有六位,他們是胡果、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等六位老人,年齡均已超過70歲。加上白居易***七位老人。他們多次在白居易的府第和龍門香山寺聚會,宴飲賦詩,歡度晚年。因此,他們自稱“七老會”,成為當時東都洛陽最有影響的先賢集會,白居易曾專門寫文記述。他在詩序中寫道:“胡、吉、鄭、劉、盧、張等六賢,皆多年壽,余亦次焉。偶於弊居,合成尚齒之會。七老相顧既醉甚歡。靜而思之,此會稀有。因此成詩記之,傳好事者。” 後來,學識淵博、德高望眾的僧人如滿和當時已經136歲的詩人李元爽也加入了七老會,成為九老。當時人的平均壽命很低,九個古稀以上的老人經常聚到壹起,而且既有名滿天下的大詩人,又有世人景仰的的百歲高僧,更有洛陽有史以來最長壽的老人,因此,他們的聚會更加有傳奇色彩,當時的人們尊稱他們為“香山九老”。他們飲酒賦詩,成為洛陽的佳話。白居易的朋友,曾為他們的聚會畫了壹張“香山九老圖”。 千百年來,“香山九老”的聚會,壹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五、墓臨絕地 白居易不幸於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病逝。臨終前,他遺囑葬於龍門香山寺高僧如滿和尚的墓側,永與洛阻龍門山水為伴。家人遵遺囑,將他葬香山琵琶峰。傳說當時凡來洛陽經過龍門的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遠至日本、朝鮮的使者,近到洛陽居民,都要到白居易的墓前灑酒頌詩,以示懷念。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是白居易的讀者。 到過香山的人,只要稍加註意就會發現,白居易墓臨絕地。 傳說白居易在長期的官場坎坷中,日益認識到官場的黑暗。到了晚年,詩人冷淡仕途,寄情於山水。從局外冷眼相觀,更認識到宦海的險惡。因此,他對仕途徹底失望了。而且,他還不希望自己的後代再步自己的後塵,去官場空耗生命。於是,詩人交待自己的後代:從今後,要代代相傳,不要再出去做官。他還研究了風水,看到琵琶峰前面陡峭,下臨闊水,是塊絕地,是選墓址的忌諱之處,就故意舍棄北邙那塊葬人的風水寶地,將自己的墓址選在這前臨絕地的琵琶峰巔,以斷了自家的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