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Image:Mr Yeshengtao.jpg
葉聖陶
繁體中文: 葉聖陶
簡體中文: 葉聖陶
拼音: Yè Shèngtáo
威妥瑪拼音: Yeh Sheng-t'ao
真名: 葉紹鈞
雅號: 秉臣
筆名: 葉陶,
聖陶,
桂山, 等
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葉紹鈞,字聖陶。江蘇蘇州人,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運動的第壹個文學研究會的創立人之壹,終身致力於出版及語文的教學。他最重要的工作原動力是他的座右銘“文學為人生”。
目錄 [隱藏]
1 生平簡歷
2 生平
2.1 早年生活
2.2 文學推廣運動
2.3 政治生涯
3 教育及新聞理念
3.1 “教是為了不教”
3.2 文學為人生
3.3 易讀性
4 記者生涯
4.1 “我的第壹職業,我會說,是個編輯。”
4.1.1 葉聖陶的出版物
4.2 現代出版業的新紀元
4.3 創辦《公理日報》
4.3.1 五卅運動背景
4.3.2 “誰來講述真相?”
4.3.3 新聞報道新方式
5 對文學的貢獻
5.1 現實主義: 生活的鏡子
5.2 兒童文學: 培養年輕的心靈
5.3 語言與修辭
5.4 註入外語元素
6 葉聖陶的作品
6.1 文學
6.2 雜誌
7 葉聖陶紀念館
8 參見
9 外部鏈接
[編輯]
生平簡歷
1894年,葉聖陶出生於蘇州吳縣。
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後任小學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開始文言小說創作。
1915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尚公學校國文教員,並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
1917年,應聘到吳縣角直吳縣第五高等小學任教,進行教育改革,編新的教科書。葉聖陶在吳縣第五高等小學工作到1922年,並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活。
1918年,在《婦女雜誌》第4卷2、3號上發表他的第壹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學的新潮社,開始白話文學的創作。
1921年,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文學為人生”。
1923年,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
1930年,轉入開明書店,主辦《中學生》雜誌。
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
抗戰期間,他前往四川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還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後援會”。
1946年,回到上海後,擔任了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
1949年,到達北平,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後任全國文聯委員。
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館館長、中華人民***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壹、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進中央主席。
[編輯]
生平
年輕時的葉聖陶[編輯]
早年生活
葉聖陶於1894年10月28日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出生。他的父親幫當地壹個地主做帳房,家境清苦。他六歲(1899年)時,進入當地的私塾就讀,其後跟隨父親工作。在工作裏,他有機會走遍蘇州城,體會到低下階層的生活。
1907年,葉聖陶進入當地的草橋中學(即後來的蘇州公立第壹中學堂)就讀。中學時期,開始接觸外國小說及當時的文藝新潮。他不單喜愛閱讀這些外國小說及新文學,更與同學組織詩會《放社》。1911年,三年中學畢業後,在當地壹家初等學校任教,並試驗當時的新式教學法。可惜,1914年,他被排擠出學校而離開失業。在他失業期間,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說的創作。這些小說都寄到《禮拜六》雜誌發表。後來他被上海的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學校任教,同年,擔任商務印書館的小學教科書編輯。
葉聖陶生活在壹個不穩定的時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戰爭,之後國家經歷了百日維新,但很快又被列強割據。他早年的生活對他有很重要的影響,使他變得愛國,並致力投身於新聞及教育的工作上,籍以改善國家將來的命運。
[編輯]
文學推廣運動
受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又名新文化運動)影響,葉聖陶終其壹生都投入在推動文學運動。他曾參與北京大學的學生組織“新潮社”,並參與出版小說、新詩、小品、文學批評及劇本等各種文學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並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1923年成為文學家開辦的書室“樸社”的編輯。 1936年,與茅盾及洪深參立“中國文藝家協會”。1941年,他成為了《文史教學》的編委會成員。葉聖陶亦是當時的反日組織“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的始創者。
Image:Yezsdad02.jpg
葉聖陶(右)與他的兒子[編輯]
政治生涯
葉聖陶曾擔任多項職務。解放後,吐聖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
葉聖陶於1988年2月16日於北京逝世,享年94歲。
(返回頂部)
[編輯]
教育及新聞理念
葉聖陶先生(左)和朱自清先生葉聖陶認為,教育及傳媒是分不開的。
[編輯]
“教是為了不教”
葉聖陶對改進現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響。他給中文教育引入了壹個全新的觀念,“應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長期詳細的灌輸書本知識。”這壹觀點沖破了習慣於強烈依賴記憶和灌輸的傳統語文教學觀念。此外,葉聖陶促進了批判思維的深入人心,讓人們認識到個人價值判斷的重要性。他認為這些學習技能應當被用來構築學生的基礎,同時也將成為學生終生學習的起點。
[編輯]
文學為人生
葉聖陶在他反思現實生活的作品中動情地寫道:
“在記憶中,我似乎從來沒有撰述過自己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識。換句話說,我不能寫那些只是通過想象得來的東西,但我也沒有失掉想象力。我生活在城市裏,鄉鎮和農村,我寫在那些地方觀察到的事物。作為壹名老師,我了解壹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記錄下來。在壹些相當基礎和淺顯的層面,我關註著中國革命逐漸的發展,同時,我也記錄下這些事情。”
—Hsia, C.T., 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引自59頁。
他大多數的新聞作品由人們的生活得到靈感。他相信文學作品不僅是用來供人消遣,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讀者思考現實的工具。他感覺有義務去讓讀者知道在他們周圍真實發生的事情。這就是他為什麽想要將文學和新聞報道聯系起來的原因。他認為文學作品應該也被用來喚醒青年對社會的關心與敏感。這個觀點如同新聞工作者講述真相的基本原則。葉聖陶也以記者為畢生職業。
[編輯]
易讀性
在葉聖陶的作品中易讀性是壹個顯著特征。它意味著讀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內容。作為壹名記者,葉聖陶作中強調詞語的運用。這大概是因為在他做編輯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師的原故。他認為文章是為讀者而作的,同時他把文章看作是讀者與作者交流的工具。當時的作者面臨的壹個巨大問題是他們不是擁有優秀寫作技巧的素養。他們的表達是不準確且意義模糊的。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夠欣賞他們的文章。作者不註意實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學作品難於被普通大眾接受。葉聖陶認為壹個人只有把文章寫得實際且易於理解,他才能夠去只寫壹些風雅作品。如果讀者不理解文章內容,文章就毫無用處。
(back to top)
[編輯]
記者生涯
[編輯]
“我的第壹職業,我會說,是個編輯。”
“如果有人問我的職業,我會說,我的第壹職業是編輯,我的第二職業是老師,” 葉聖陶說。 葉聖陶曾花費他人生的許多時間於編輯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務印書館是葉聖陶編輯工作的起點。他於1923年成為該館的編輯。
在1930年底,葉聖陶辭去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工作,成為開明書店的編輯。他開始編輯中文書籍和兒童故事書。
“編輯不是壹份輕松的工作。” 對葉聖陶來說,做壹個編輯不再簡單的是壹份工作,而成為了壹項職業。“在編輯當中粗心是不允許的,妳必須自己檢查所有的文字。編輯們必須認真地對待他們的出版物,他們的報道和他們的讀者。” 編輯在檢查最終成果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葉聖陶認為 “認真” 對壹個成功編輯的關鍵。 他在工作中壹再重申這壹觀點。
Image:Autographye.gif
葉聖陶手稿 寫於1983年12月9日(葉聖陶與他的兒子)
葉聖陶的壹生致力於編輯與出版。 他從未停止過於自己“最初和最終”的職業的熱愛。 在抗日戰爭中,葉聖陶與他的家庭壹並移居到樂山,並在武漢大學擔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開明書店繼續他的編輯生涯。
[編輯]
葉聖陶的出版物
葉聖陶將壹生投註於新聞業。 1925年到1929年是葉聖陶出版工作的新時期。他編輯了很多著名的雜誌和報紙,下面是他的部分著作:
[編輯]
現代出版業的新紀元
葉聖陶對現代漢語的視角促進了中國現代新聞業的發展。
葉聖陶熱切的主張規範現代漢語包含規範的語法、修辭、詞匯、標點、簡化字和除去異體漢字。他又編纂和規範了出版物的漢字並且規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幫助改進了編輯工作的質量與組織結構。
最重要的是,葉聖陶在出版領域提倡使用白話文。 他的雜誌和報紙大多使用白話文,這極大地方便了記者和讀者的閱讀。所有的這些貢獻加快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葉聖陶是壹位傑出的教育家,同時它也是壹位伯樂。他教育和發掘了許多傑出的作家和編輯如巴金(1904-2005)、丁玲(1904-1986)、戴望舒(1905-1950)。
(back to top)
[編輯]
創辦《公理日報》
Image:Gonglinews.jpg
《公理日報》 (上海圖書館)[編輯]
五卅運動背景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了壹起血腥慘案,被稱為五卅運動。大約2000名上海工人和學生加入了壹場充滿激情的反帝國運動,抗議帝國主義壓迫並要求徹底廢除不平等條約。示威者怒吼道“打倒帝國主義!”。遍及全中國的工人以全體罷工和集體示威遊行的方式策應著這次活動。而後英國警察以暴力鎮壓示威者,早這起事件中造成12名中國人死亡。到6月1日有超過20名中國人被殺害。
[編輯]
“誰來講述真相?”
沒有壹家上海報紙報道這起慘案。首頁新聞大多是中國京劇演員的閑談。上海報紙因為當局施壓拒絕提及這起事件。作為壹名記者,葉聖陶當眾指責道“為什麽新聞記者們如此無情地對這起駭人的血案熟視無睹?為什麽他們這麽害怕真相?可笑的事沒有人敢說出真相。” 葉聖陶因此與鄭振鐸和胡愈之(1896年-1986年)壹同創辦了《公理日報》 他們不顧帝國主義強力壓迫,全景展示這起慘案,是為了喚醒有良知和愛國心的普通大眾。同時也為了推動“五卅精神”在中國的傳播。
[編輯]
新聞報道新方式
為了更多的報道真相,《公理日報》提供了大眾的討論場所,名叫“社會裁判所” ,以鼓勵讀者表達他們對社會的觀點看法。葉聖陶和其他《公理日報》的編輯們激烈的批評社會的不公。這份報紙起到了對專制政權的監督者作用,同時在早期中國現代社會中啟蒙了“新聞自由”的觀念。
由於財政困難和編輯們的意見不壹,《公理日報》最終在創立22天後停刊。葉聖陶從沒有停止追蹤真相。在抗日戰爭(1937-1945),他參與到反抗國民政府的鬥爭中,為民主國家的新聞自由而奮鬥。
[編輯]
對文學的貢獻
[編輯]
現實主義: 生活的鏡子
現實主義是葉聖陶最為鮮明的特點。葉聖陶是現實主義寫作的先驅之壹。他的作品如同壹面鏡子,反映了社會的陰暗面和人性。
因為是壹名教育家,在葉聖陶的作品中,他記述了許多知識分子,他們中的許多人是被剝削者,是沒有能力反抗的社會底層的人。葉聖陶在他的作品中壹貫反映著[[真相與[[現實。他在自己的小說如《火災》、《線下》和《稻草人》中表達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會主義的思想。這些文章聚焦於社會底層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廣受贊譽的小說《倪煥之》就記述了壹位知識分子的悲情生活。
葉聖陶發現新中國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偽善和保守的。人們為了安穩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葉聖陶在作品中諷刺了這些人。他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希望喚醒人們的知覺並正視這些社會頑疾。葉聖陶不僅寫故事,而且報道社會的謬誤。他的作品不是用來消遣,而是用認知和對現實的思考來連填充人們的余暇。“……寫作的基礎是壹雙有洞察力和善於觀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卻不怎麽擁有洞察力……當然,沒有必要以寫作為目的訓練而壹個人的眼睛,對於眼睛的訓練,是為了洞察現實,豐富生活。 ”(摘自—葉聖陶,《過去隨談》46頁)
[編輯]
兒童文學: 培養年輕的心靈
葉聖陶的第壹篇關於兒童文學的學術論文題作《兒童之觀念》,批評了中國兒童受到的壞影響。
事實上,葉聖陶是20世紀20年代第壹位寫童話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於1923年出版。 這部兒童讀物在許多青少年當中極受歡迎。另壹個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講述了壹塊石頭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這個簡單易讀的故事背後的寓意是嘲笑專家的傲慢自大與人們的麻木。
葉聖陶的學生丁玲曾經稱贊他的童話能夠啟迪人們對社會更多的思考。葉聖陶的童話是簡單的,但是卻擁有著深刻的內涵。他相信兒童對周圍環境擁有個人看法,所以應當提高他們的批判能力。通過葉聖陶的故事,孩子們可以逐漸獲得這個社會與他們之間關系的清晰認識
Image:Ye's memorial hall.jpg
保聖寺的葉聖陶紀念館[編輯]
語言與修辭
葉聖陶的語言是簡練而感人的,他以用恰當的詞語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葉聖陶在他的報道中強調感覺與情感。人物在葉聖陶的筆下鮮明活潑,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知名作家趙景深盛贊葉聖陶是寫作界的異數,擁有著傑出且驚人的才能。他的優美文章持久而韻美的留存於世。他表達的情感和感覺構築了真相與現實的基礎,也使他的文章充滿無窮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燈火,但是記述卻因為這燈火而引人註目,” 葉聖陶說。這段談話壹定程度上體現了葉聖陶不僅是壹為善於講述故事的人,他更是壹位藝術家。
[編輯]
註入外語元素
葉聖陶的現實主義寫作形式成為許多作家效仿的對象。他承認閱讀壹些西方小說家的作品,對他的寫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沒有閱讀英文,如果我沒有接觸英文讀物,我就不會寫作小說. ” 他的作品是反思與思辨的。這些不知依靠感知,而且依靠切實而客觀的觀察。葉聖陶不僅是壹位作家,而且是壹名新聞記者。對現實的觀察成為了他寫作的源泉,他它為中國現代文學開創了壹片新天地。
[編輯]
葉聖陶的作品
[編輯]
文學
文心 (1934)
未厭居習作 (1935)
葉聖陶文集 (1958)
葉聖陶散文 (1983)
《春宴瑣譚》葉聖陶的第壹部白話小說 1918
《雪朝》 (與朱自清等人合蓍) (詩) 1922
《隔膜》 (小說集) (1922)
《稻草人》 (小說,早年童話集) 1923
《火災》 (小說集) (1923)
《線下》 (短篇小說) 1925
《倪煥之 》 (長篇小說) 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話) 1931 .
《文心》 (教育) 1934(與夏丏尊合著)
《未厭居習作》 ( 散文) 1935
《聖陶短篇小說集》 (短篇小說集) 1936
《葉紹鈞選集》 (文選) 1936
《略讀指導舉隅》 (教育) 1946, (與朱自清合著)
《兒童文學研究》 1947
《精讀指導舉隅.》 (教育) 1948
《寫作雜談》 (教育) 1951
《葉聖陶童話選》 (童話) 1956
《葉聖陶出版文集》 (文選) 1958
《抗爭》 (短篇小說) 1959
《夜》 1959
《平常的故事》 1959
《微波》 1959
《篋存集 》 (詩) 1960
《潘先生在難中》 (短篇小說) 1964
《葉聖陶散文》 (散文) 1983
《我與四川》 (散文和詩) 1984
《文章講話》 (與夏丏尊合著) (教育) 1997
《文話七十二講》 (教育) 1999, (與夏丏尊合著)
[編輯]
雜誌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
《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周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誌》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家》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誌》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
[編輯]
葉聖陶紀念館
在角直鎮的葉聖陶紀念館葉聖陶紀念館建於第五高小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葉聖陶曾在這裏任教。紀念館位於蘇州角直鎮,與保聖寺相鄰(保聖寺西側)。
[編輯]
參見
陳遼: 《葉聖陶評傳》,天津: 百花出版社,1981 ISBN: RMBY0.80
陳遼《葉聖陶傳記》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 ISBN 11351004
辜也平 陳捷 《葉聖陶》臺北:海風 民80 [1991]。 [1991]。 ISBN 9575530144
劉增人 馮光廉: 《葉聖陶研究資料》,北京: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988. ISBN: 7530200771
劉增人 《山高水長:葉聖陶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 ISBN 9576832292
龐旸:《葉聖陶和他的家人》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1 ISBN 7531322935
Selis, David Joel. Yeh Shao-chün : a critical study of his fiction, Ann Arbor, Mich. : University of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1.
《葉聖陶》葉聖陶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3。 ISBN 9620402170
[編輯]
外部鏈接
文學視界
葉聖陶紀念館
葉聖陶研究會
葉紹鈞的作品
葉聖陶與(倪煥之)
名人與商務印書館
紀念葉聖陶先生逝世十六周年
葉聖陶與人民教育出版社
葉聖陶:中國民進中央主席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6%E5%9C%A3%E9%99%B6"
頁面分類: 中國教育家 | 中國作家 | 1894年出生 | 1988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