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 統統把這壹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於宗教。還有壹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壹面勞動,壹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壹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詩最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歌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
詩並不是只在詩裏,而且抒情美是壹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同質素。所以,詩是壹種普遍的藝術,甚至是超過藝術疆界的藝術。
中外歷代詩論對詩的本質有兩種很著名人的界說:壹是“詩如畫”,二是“詩父音樂同質”。這兩種界定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壹定的合理性,因而當時影響較大。但是事實上,這兩種界定法卻缺乏科學性。
首先我們談談詩與畫的本質;詩與畫的相同之處,都是表現客觀世界的現象,但是本質上差別卻是異質的。詩歌與繪畫在內容、塑造的形象,塑造形象的媒介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在內容上,繪畫的主要內容是外在形象的藝術再現,它有留住客觀事物外貌的傾向。而詩歌的主要內容是詩人內心情感的直接抒發,它回避精確的描繪,客觀事物的表現是由詩中所抒之情暗示出來的。繪畫塑造的是客觀事物的視覺形象,而詩歌塑造的形象是詩人自己的形象,它借助想象而不是借助視覺。
還有壹種情形,詩歌有時也塑造景物形象,在詩中形成畫面。但這種畫面是不確定的,是隨著詩人或讀者的想象而變化的。而繪畫是靜止的形象,是事物某壹種特定時刻的形象。反之詩歌的畫面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動的,而絕非靜止。從塑造的形象的媒介看,繪畫塑造形象的媒介是線條和色彩,而詩歌塑造形象的媒介是語言。
色彩和線條只能精確地再現客觀世界,它在表現復雜的主觀世界中就受到極大的限制。語言這種媒介卻不受任何限制,它擅長表達復雜而微妙的精神世界,所以詩與畫是異質的。
同樣如此,詩與音樂在本質上也是不同的。雖然他們的形式特征相同,即詩歌和音樂都具有節奏感和音調起伏變化。雖然音樂在表現主觀世界方面比繪畫有更大的自由,但它卻走得更遠。它用節奏感和音調這兩種抽象的符號去表現社會生活,太沒有確定性,帶有強大的隨意性。藝術家的情感在音調裏只得到了象征性的表達。音樂表現的情感缺乏繪畫內容那種明確性和具體性。它走向了繪畫的另壹個極端。
詩雖然尋求音樂美,但詩絕不只是節奏和音調,它不是單純的聲音藝術。詩的主要媒介是語音而不是聲音。聲音在語言中的表現只是壹種語調,所以詩歌的語言是義與音的交融後產生的“特殊語言”我們可以從朗讀文章與朗誦詩歌中體會出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內容遠遠比音樂具有明確性。而詩歌遠遠打破了音樂的局限,給感情世界以更深邃、充實的內容和明確、清楚的外貌,它是音樂的“提高”。所以詩與音樂是異質的。
我們從探索詩的文體可能的角度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把握了詩的本質內涵。視點是創作主體與對象的獨特關系。視點分為外視點和內視點,不同的視點帶來不同的文體可能性。散文與繪畫相近,散文以占有時間的人工符號——語言作媒介,繪畫以占有空間的自然符號——色彩與線條作媒介,二者都有留戀自己關照對象的外貌傾向。無論在表現上采用寫突還是象征,二者的視點都是外視點、具象視點。
而詩與繪畫疏遠而與音樂接近。音樂屬於單純的內心活動。它否定了視覺藝術的空間性,又對自己的聲音進行否定,雙重否定給予音樂表現無對象的內心活動以最大可能。音樂視點是內視點、抽象視點。然而詩與音樂有著明顯的異質:詩是壹次性完成,音樂是二次完成的,詩的媒介不是單純的聲音,音樂的聲音直接成為目的;詩使情感得到具象化,(音樂是抽象的);等等但是詩與音樂都是直接表現內心世界。二者的視點都是內視點、抽象視點。這裏我們可以審美視點為基準,可將文學分為兩類:
壹、外觀點文學(即非詩文學)。外視點文學敘述世界,具有較強的歷史反省功能,顯示客觀世界的豐富。
二、內視點文學(即詩和其他抒情文體)。內視點文學體驗世界,以它對世界的情感反應來證明自己的優勢,披露心靈世界的精微,內視點就是心靈視點,精神視點。
內視點將人帶到壹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帶到詩的世界。
詩是典型的內視點文學,在這裏外在世界在心靈化過程中被進行分解和重新組合,物理時間和物理空間都失去意義。由於審美視點所制約,詩不需要、不容許、也不長於對外在現實實行廣泛的描繪。詩不是散文。散文是:典型的外視點文學,它留戀自己關照的對象,遵照客觀事物的壹般規律,以散文的眼光去打量世界。而詩歌是體驗外在世界,在視點上,詩的內視點表現出了詩歌的六個特征:
-、詩的主觀體驗產物
詩的創作過程就是化對象為體驗、化客觀為主觀的過程。或者說是化物理世界為心靈世界的過程,也就是說外在世界的壹切經詩人的主觀體驗而獲得詩的生命。
二、詩具有夢幻色彩
夢幻的主要特征是來自於現實卻又絕緣於現實,它是現實生活中的變異而產生於虛幻的空間之中,夢幻者的主要的特征是他對物理時空的擺脫。詩與夢、詩人與夢者在這壹點上很相似,待是主觀體驗,因此,富有夢幻色彩。
三、詩是非邏輯結構
既然詩是主觀體驗,它就是不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拒絕習慣的自然規律和邏輯觀念。詩在情出常態、思出常格、形出常規的反常中表現了更深層次的更加濃烈的正常;妙在反常。古人所謂“無理而妙”,“無理”就是對習見邏輯的排除。
四、心靈的直接表現
藝術都是心靈尋求解放與表現的結果,心靈是詩的直接內容,詩是內在體驗的直接外化。心靈的直接表現使詩成為了普遍的藝術。建築藝術是最不完善藝術,由於媒介的局限,建築藝術家的心靈只能得到象征式的表達。而詩歌則是在時間上成面空間上成點的藝術。在直接性上,它與時間藝術的音樂相似,在具體性上,它與空間藝術的繪畫相似。
五、詩的無名性
詩歌沒有具體性,詩歌抒情主人公是沒有具體指向的,詩歌的無名性帶來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六、詩的往復回旋
心靈性、情感性的譜調大多是往復回旋、纏綿縈繞的。詩的內視點不象外視點那樣的線性目光,詩的目光是流動的,上下左右,俯仰自如,往復回旋於內心世界。
關於什麽是詩?這裏不能用簡單幾句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和下定義的,歷史上曾經有郭沫若、何其芳紛紛給“詩”下定義,他們的定義雖然有壹定的科學價值,但是沒有全面地概括詩歌的形式特征和內容特的小。今天,西南師範學院“中國新詩研究所”所長呂進教授精確地、較全面地、科學地概括了詩歌的本質特征,他是這樣給詩歌下的定義:
詩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藝術,它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寫。
詩歌並不直接反映生活,而是從生活中尋找人的情感,詩不長於細致敘述客觀現實,而是長於細致地敘述感情浪花。詩的內容本質在於抒情,詩的歌唱生活即強調詩的抒情美,“歌唱”不只是“歌頌”,詩歌唱生活的感情是無限豐富的,或愛或憎,或哀或喜。詩是歌唱生活的藝術又決定了詩通常是詩人感情直寫。詩都離不開詩人的經歷、遭遇、個性、氣質、理想、追求等等,在絕大多數詩歌中,詩人都公開或側面“亮相”它們都是詩人的人格顯露,詩人的心靈公開展示,詩人內心情感的直寫。在壹切語言藝術中,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
詩的語言來自於生活語言,生活語言必須經過詩的處理達到“精致”化才能得到進入詩的王國的簽證。呂老師的定義精辟地涵蓋了詩歌本質特征,所以這個定義能夠簡略地回答什麽是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