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壹望無際的山脈和紅色的懸崖和紅色的墻壁,位於仁化縣以南8公裏。與羅浮、西樵、鼎湖並列為廣東四大名山之壹。
丹霞山,原名長老村,由明朝遺老李永茂創建。李永茂,本名伯子,道士,南明前州(今贛州)巡撫。因戰敗退居長老村,買下了這座山。巖石由紅砂巖組成,“彩如丹,亮如霞”,與其故鄉河南鄧州丹霞山頗為相似,故改名為“丹霞山”,壹直沿用至今。
綿水轉入晉江後,只見山巒拔地而起,高聳於兩岸,紅褐色的巖石在綠樹間若隱若現。錦江像壹條帶子,繞著山峰流過,河水清澈碧綠,河底五顏六色的錦石清晰可辨。這是丹霞山的景點,“金水灘之聲”。
丹霞山的山峰,像桂林的山峰壹樣,在平地上鶴立雞群,怪石如林,與桂林漓江的景觀頗為相似。但兩者只是表象,地質結構和成因都不壹樣。丹霞山不屬於石灰巖構成的喀斯特地形,而是地理偽喀斯特地形的代表——“丹霞地形”。據地質學家研究,2000多萬年前,它是壹個巨大的湖泊。後來地殼上升,湖底露出地面,巖層被風雨侵蝕,就成了今天的峰林奇觀。
丹霞山聳立在廣東省北部前山的數千個山谷中。清代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余》中稱之為“蓋山蓋水之絕處”,以古、險、奇、美著稱。景觀分為上、中、下三層。較低的錦巖有壹種奇特而寧靜的景色。明代嘉靖韶州知府傅曾說:“其山水妙如武夷。”明代的張大釗也說過:“粵東名山不易窮,金燕風光太美。天然石屋萬古闊,地持青螺於空。”金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的五代。當時有壹個叫法雲的佛教徒在這裏休息。看到這裏的山險象環生,像個關口,懸崖峭壁間自然有幾個石堂。我不禁感嘆:“我半輩子都在做夢,今天卻覺得空虛!”他隱居於此,聚集了壹百多名僧人。今天,金燕上仍有三大碑刻,即“孟玨關”。在金燕的石壁上,有南宋趙如來(1246)所寫的“金燕”二字,五尺見方,極其醒目。嘉靖十九年(1540),邵州知府傅的碑文上寫著:“金燕高數十尺,五色交錯石,故名;或巖中有五色雲,故名。”
中級景區石門關,由丹霞山創始人李永茂用石頭建成。觀觀左側山崖上,有“禪林第壹”、“紅塵不可及”的張穎石刻,門楣上寫著“丹霞山別川寺”。別川寺源於南明遺風金寶。金寶,字道隱,浙江仁和人。南明永是壹位著名的書法家,他當過很長時間的兵。清兵破桂林,他到廣州海民寺出家,取了自己的法名,放在今天,也叫丹桂。當時,李永茂帶著恢復大明山的野心離開了丹霞山,弟弟李崇茂邀請海礦寺的和尚把山交給他。丹桂和尚將原來的客廳改造成六祖堂的大殿,正式命名為“丹霞山別川寺”,並撰寫了《丹霞山的故事》,陳述了其與智明的始末。寺廟幾經破壞,現存寺廟是1934年為廣東巡撫李漢魂籌款修建的。
上景區的“田童關”和“登天關”匯集了丹霞奇、險、美的精華。“田童通行證”是通往頂峰的唯壹通道。左側面向萬丈深淵,崖上刻有清代“透天呼吸”、“百尺竿頭”等銘文。“登天關”面向峽谷深淵,到達摩天大樓頂端,關上大門,站在懸崖上。它由巖石制成,旁邊有四個漢字“若欲升天”,又稱“下關”。爬完兩個關隘,就可以登上長老丹霞、朱寶、海螺三座山峰的頂峰,欣賞壯觀的丹霞景色和燦爛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