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學院歷史學科獲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03年,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正式掛牌。
2000年,在環太平洋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學院成立了文化管理系。
2001,學院引進人才,成立楚所。
學院設有道與道、東西方文化交流、張舜徽、文化管理、教會大學、商業文化等多個研究中心。
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中國近代史。有1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省級重點學科——歷史文獻學1。校級重點學科1——中國古代史。2003年,學院申報歷史學壹級學科,申報專史(思想文化方向)和世界史兩個學科。
學院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堅持教育教學規律,堅持改革,把我院打造成國內壹流的學院,以歷史教育和研究為重點,拓展文化和跨文化管理的研究方向。
張舜徽、張開元立誌以“自強不息、務實求真”為學術傳統。學院營造了和諧、有序、高效、向上的學科建設氛圍。本科生492人,其中碩士生116,博士生43人。
歷史系形成了師範專業和本科、研究生課程兩種人才培養模式。歷史系堅持課程改革,改革後的課程體系形成了新的特點:
(1)拓寬專業領域。有專業課、綜合素質課、師範素質課、實踐環節四個課程群,分別形成四個教學鏈,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安排,形成綜合教學體系。
(2)優化專業課程結構。中外通史的學時和學分由720學時的40學分減少到450學時的25學分,並相應增加選修課,分為專史(包括斷代史和國史)和專題研究課兩大類。專史從二年級開始安排,專題研究課從三年級開始安排,既體現了層次性,又逐步提高。
(3)專業課程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和學術性。開設了博士生導師專題課、中外文化史、20世紀國際關系史、中國經典名著導讀等壹批新課程。還要註意開設壹些有助於提高職業素質的課程,比如專業英語、獎學金、生活等。
(4)相關學科的理論課程納入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包括計算機基礎、中外文學史、政治學、社會學、高等數學、文化人類學、公共關系等。還規定每個學生必須有65,438+00學分選擇外系課程,其中自然科學課程必須選4學分。
目前文化廳已招生3人,在校生140余人。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學和管理學理論知識和紮實的專業技能,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情況,熟悉現代管理運作的文化機制,掌握經濟學和經濟法的專業知識,熟悉國際經濟管理的慣例和做法,具有熟練運用外語進行跨國交流和管理的外向型復合型管理人才。文化系開設的主要課程有:中國文化概論、世界文化概論、文化學概論、管理學原理等。,形成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三結合課程體系:文化管理(管理學)相結合;中外結合;古今結合。本專業有19門基礎課,8門指定選修課,16門選修課,形成理論、知識、能力三個層次的培養。文化管理作為壹個新興專業,註重為21世紀選擇新教材,同時也開始編寫並初步完成了《世界主要文化傳統》、《人類文化與研究概論》、《西方文化概論》、《文化學概論》等教材。其中《中國文化概論》已經出版,被列為全國高等自學考試指定教材。
我院課程改革研究被教育部教師司批準為21世紀,獲湖北省教學成果獎壹等獎。學院承擔了教育部教育改革課題3項,省級教育改革課題3項,學校教育改革課題4項。學院承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資助的網絡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的課件制作任務。
學院重視教材的采用和編寫。學院著手建設通史教材,教師編寫了《中國通史》(三卷本)和《世界通史》(三卷本),已擬稿四卷,擬在本科教學中試行。寫《寫歷史論文劄記》。還承擔了教育部有關部門編寫的部分教材,如師範學院組織的《中國經濟史》,湖北省教委組織的《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歷史理論大綱》被很多兄弟院校采用。學院經常舉辦教師現代教育技能培訓,要求教師積極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大學教授90%上本科,副教授95.5%上本科。馬敏、朱穎、羅福輝、閆長紅等教授承擔了“中國近代史專題”課程,全部由博士生導師授課。《中國元典概論》課程基本由熊鐵基、周國林等博士生導師承擔。以科研為主的教師分別承擔本科生的專業課或選修課。教學成果多次獲獎。學生們每年都湧現出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8801還獲得了1991湖北省先進集體稱號。1991和1992年暑假,歷史系學生自願在革命老區紅安組建社會實踐團,連續兩年被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教委、省高新工委、團委、省教育工會授予“社會實踐第壹團”稱號。學生會主席、我系8802班學生楊韜代表1990全體同學參加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系學生多次獲得全校團體冠軍。在1992的學校春季運動會上,同學們獲得了男子組第壹名,女子組第二名。1993獲得學校春季運動會學生男團總分第二名,並打破兩項學校田徑比賽記錄。在校際比賽中,該系文藝隊員獲得湖北高校文藝節目表演壹等獎。86級學生宋智獲全國明星杯小說征文壹等獎。84級學生張執浩和86級學生王京東分別獲得武漢大學詩歌比賽創作壹等獎和朗誦壹等獎。95、96級基地班被評為學校先進班集體後,97級基地班被評為2000年全國和湖北省先進班集體。
每個年級80%的學生都寫了入黨申請書。畢業班壹般有20多名黨員。馮勝兵堅持資助貧困學生,獲得“全國三好學生標兵”稱號和聯合國國際青年消除貧困獎。他還發起了“聖戰士愛心社”,帶領壹批學生參加全校的愛心活動。
學生中湧現出侯申、向京、、李欽和等壹批科研新秀。9項成果獲湖北省科研成果獎,3項獲國家文科基地“歷史新秀獎”。學生在《軍事史》、《世界各國》等刊物發表論文,部分論文還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每年都會湧現出壹批優秀的論文,其中不乏創新之作。如96歲的學生李文凱在《中國歷史研究》20065438第1期發表畢業論文《宋代役流規律新探》。學生們創辦了小報《文史之舟》和《建海》雜誌,作為出版練習的刊物。
學院培養的本科生大多成為中學歷史教學骨幹,有的擔任校長,有的被評為特級教師。他們學習後經常回學校舉辦“同學會”,與歷史系感情深厚。學院壹直在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歷史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近代史、國際關系史、國史、現代史等。在研究生中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加強了閱讀,每月定期舉辦“研究生論壇”。近代史研究所的論壇由博士生導師主持,研究生提交論文,完全按照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模式進行報告,由研究生對論文進行點評,然後進行熱烈的討論。每次論壇結束後,論文、評論和討論都會發布在本學科網站上繼續討論。
學院培養了壹批歷史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們在各自單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山大學的桑冰、北京大學的朱清之、山東大學的馮、哈爾濱師範大學的、蘇州大學的王繼儒等。學院還培養了壹批政府官員,如中組部秘書長李、國家環保局副局長、武漢市市長。
目前學院提供的獎學金主要有:張開元東西方文化交流基金、野澤獎學金、張順輝獎學金、余家駒獎學金、歷史文化研究所愛心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