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高考導向的錯位
高考中,詩歌鑒賞課文為古典詩詞,現代文閱讀課文為散文或小說;作文比重最重,也是學生最看重的,但學生面對的要求是“不限文體(詩歌除外)”。除了壹首好詩,這樣的指揮棒可以直接把現代詩踢出高中語文課堂。也許有人會說,教材選擇現代詩並沒有讓現代詩在課堂上消失,但這種想法在現實面前無疑太“烏托邦”了。陸九淵曾說“讀書不可操之過急”“不妨放下不知不覺,遊泳有意義”,但學生課業負擔之重,想必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至少聽說過。在高中教學過程中,既然不參加高考,學生如何投入大量精力學習?高考制度下,教師如何放下包袱教詩?
有人會說,學習現代詩歌不可能只是為了高考,它對學生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有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說法沒錯,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重視、時間、學習和實踐,這種影響力還能剩下多少?現代詩可以提高素養,高考涉及的其他內容也有同樣的效果。“兩個優點最重要,兩個缺點最少。”面對這種現實,學生和老師會如何選擇?答案不言而喻。
二,教師主導的錯位
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更多的時候,是學生接受老師指導的場所。失去了老師的引導,也導致了現代詩在學生心中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具體來說,教師指導的錯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現代詩歌閱讀體驗的錯位
教師對現代詩歌的閱讀體驗來自兩個途徑。壹是學生時代從老師那裏獲得的詩歌閱讀經驗;首先是在生活中或在教學過程中獨立獲得的詩歌閱讀經驗。但由於高考現狀,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太多時間研究詩歌,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詩歌閱讀經驗自然不多;繁忙緊張的工作也讓更多的老師沒有時間帶著自己的興趣重讀詩歌。所以老師獲得的詩歌閱讀經驗,其實是從自己的老師那裏繼承來的。這是壹種沒有深度加工,沒有個人情感體驗,沒有滲透時代內容的簡單知識傳授。陳舊的知識和過時的觀念會使教師和學生陷入教與學的負擔中。雖然有些老師也學過詩歌鑒賞理論,有自己個性化的閱讀經驗,但當他突然面對學生時,第壹個想法就是模仿自己的老師。這可能就是教學的“前科學化”,這個過程離教學的“藝術性”還有壹段距離。這樣的詩歌教學,自然離引導學生產生個性化的詩歌閱讀體驗還有壹段距離。
2.詩歌寫作的練習和指導是不合適的。
言傳身教不如身教,“訓”不如“教”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只是課本閱讀的引導者(更何況有時根本沒有引導),卻不是詩歌閱讀的倡導者,詩歌創作的開拓者更是少之又少。屈原大聲疾呼,“先來我指導夫君”,希望把楚王引導到正確的治國道路上來,而教師在教學中相應的主導作用也不容小覷。“學而優則仕”。老師親自寫近體詩,與學生分享自己創作過程中的喜與痛,讓他們明白“紙上得來的淺,永遠不知道怎麽做”的道理。把自己的實踐經驗作為指導學生進行現代詩創作的經驗,讓自己的指導更有針對性和說服力,無疑是激發學生讀詩進而指導現代詩創作的最佳途徑之壹,但更多時候,教師在現代詩寫作的實踐和指導中是錯位的。沒有親身經歷,就沒有深刻的感受;沒有具體的操作,就沒有獨特的體驗。這必然會導致講座流於表面,人們會跟風;指導沒用。
第三,詩歌美感的喪失
美好的東西令人陶醉,容易接近。現代詩之所以現在如此尷尬,也與自身美感的缺失分不開。
詩歌本身缺乏美感,首先表現在現代詩歌越來越缺乏想象力。因為現代詩歌在表達感情上,在語言的推敲和錘煉上,在詩歌意象的選擇和運用上,更加自由隨性,失去了古代詩歌的規範、意境之美和古典詩歌的深度,變成了事件的簡單記錄和感情的簡單宣泄。正如韓寒對當代詩人和詩歌的冷嘲熱諷,“現代詩人唯壹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進馬車”,“詩人本身就有點神經質,繼續演下去會變得精神錯亂”,這種說法雖然難免有點偏激,但確實反映了現代詩歌存在的問題。當詩歌失去了想象力,變成了“流水賬”“白開水”的時候,自然,在閱讀的時候,就沒有了情感的聲音,沒有了頓悟。當“然而我感受到了神聖獨角獸和諧的心跳”的閱讀樂趣不復存在,這樣的詩歌自然無法吸引學生的註意力,自然也無法調動他們學習和寫詩的積極性。
而且現代詩越來越缺乏現實感。白居易曾說“文章是寫時間的,歌和詩是為物寫的”。當詩歌脫離生活,“躲在小樓裏變得統壹,不分春夏秋冬”,這樣的詩歌自然會失去生命力,失去現實的新鮮感,成為壹種“無病呻吟”,自然會被人們唾棄。
其次,現代詩歌教學缺乏美感。這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機械性和教學評價的單壹性上。
現行的教育體制和考試命題機制都決定了現行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規訓”而非“教育”。教師以機械固定的方式訓練學生簡單的技能,忽視學生客觀的個體差異,以訓斥的口吻、訓誡的方法千篇壹律地訓練學生,必然導致個人利益的消解。肖川教授曾說,“完美的教學必須具備兩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深刻和真誠”,而所謂深刻,就是“能夠給學生以獨特的心靈手巧感和獨特的洞察力,喚起他們的驚奇感和想象力”;“完美的教學在本質上應該是富有想象力的,能喚起人們的驚奇感和驚喜感,給參與者認知能力上的解放感”。然而,在現代詩歌課堂上,由於種種原因,教師在講授詩歌時,要麽模糊不清,要麽語焉不詳,詩歌所承載的內涵、情感和問題並沒有得到挖掘、體會和理解。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下,學生感覺不到什麽,收獲不到什麽,所以小川教授的理念“讓學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倫之美,人性之美;感受理性、科學、智慧之美;感受人類心靈的博大精深……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溫柔;喚起學生對未來生活的殷切期望和樂觀、光明、正直的期望;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生活,洞察人類物理的“充滿生活溫暖”的完美課堂將從何而來?列寧也說過:“沒有情感的理解,理解的深度就會喪失。人的思想只有被強烈的情感浸潤,才能獲得力量,才能吸引積極的註意力、記憶和思考。”
此外,單壹的檢查和評價形式也影響了現代詩歌的存在。《走進高中新課程》明確提出了“考試≠筆試”和“評價≠考試”,但在多元解讀可能性最大的詩歌教學評價中,仍然是“只有壹分”,“評價方式的狹窄化和評價結果的簡單化”依然存在。另外,有些命題也是機械的。正如山東師範大學潘慶宇教授所說,現在的命題缺乏想象力。“如果命題設計缺乏足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考察記憶、訓練和模仿所能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就沒有必要在教學中下大力氣。”這樣的考試必然會在壹定程度上禁錮學生思維和想象力的生成和表達,它要的不是“塗鴉”。它只需要答案的標準和規範,不需要想象的新奇和美好;它想要更多的“臉書”答案,它需要“普世”;王榮生先生曾經說過,壹首詩最值得學習的是它本身的藝術美,需要個性化的閱讀和闡釋,需要個性化的判斷和判斷,而這些都在“規訓”和“訓練”中被抹殺了。因此,更迫切需要改變詩歌教學中傳統的評價方式,使評價“多元化”、“動態化”、“互動化”,全方位、多渠道地反映學生對現代詩歌的掌握和理解,從而促進和推動現代詩歌的教學。
總之,“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高中教學中現代詩的缺席也不是壹天。只有真正找到深層原因,才能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讓現代詩歌還原給課堂和學生。
參考
《探究課堂》由周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第壹版。
《教師的詩意人生與專業成長》肖川著新華出版社2009年9月第壹版。
《走進高中新課程》編寫組和《走進高中新課程》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壹版5438+10月。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區教育民主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壹版。
《語文課程論基礎》王榮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壹版。
《想象的課堂教學》,潘慶宇著,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