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壹篇求贊水利人的文章

壹篇求贊水利人的文章

流水稍縱即逝,光陰似箭。感覺從水利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已經六年多了。在這段時間裏,每當我回想起自己與水利的不解之緣,總是讓我興奮不已,縈繞心頭,難以釋懷。

回想起來,我與水利這壹偉大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是永恒的,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用和影響。雖然不是我人生固有的刻意追求,但也絕不是無緣無故的偶然巧合。其實從讀書開始,我就對水利建立了壹種特殊的感情和關註。記得當時拿著歷史課本,不進家門就學了三遍大禹治水的故事;我知道我國歷史上千百次洪水的悲慘遭遇和深重苦難,千裏之外的黎明帶來百萬人,到處挨餓;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既是造福人類和眾生的英雄,也是做不好就會成為人類罪魁禍首的深刻道理;我也看到了這樣壹個歷史事實,在我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有多少封建王朝因為腐敗和頻繁的水災而被推翻和更替,給無數勞動人民帶來了衣穿、飯吃、民生。於是,在我的內心深處,種下了水與人類生存繁衍、社會發展進步相互依存、密切相關的種子。記得小時候是1954,剛解放,在小學讀書。當年夏秋之際,長江下遊發生了歷史罕見的大洪水。到處都是壹片汪洋,農田裏什麽也沒有收獲。我每天赤腳涉水上學,連腳趾頭都濕透了。這次洪災的經歷讓我切身體會到了,我們要時刻關心水利的烙印在我心中加深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這個沒有專門進入水利院校深造,卻長期在組織部工作的幹部,在1985年底做出了組織決定,將我調到市水利廳擔任副職領導。我二話沒說,堅決服從組織的安排,與水利結緣有了實質性的飛躍,命運也賦予了我新的內涵。我天天和水利打交道,經常在河海、河流的岸邊摸索、敲打。直到退休,我都沒有離開過水利部門壹天。這種人生經歷,大概就是我和水利的緣分鑄造的吧!

俗話說“有緣千裏來相會”。說起緣分,雖然看不見,但魅力十足。乍壹看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世間萬物之間愛與情感的體現。其實是可以培養和升華的東西,也是促使人進步的力量源泉。剛來水利部門工作的時候,雖然對水利事業有著特殊的感情,也有承擔領導責任、把事情做好的願望,但由於水利是專業技術工作,沒有經過專門的水利知識教育和培訓,面對的是壹張白紙。當時我內心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是,借助於我過去的工作經驗和認識,我知道,僅僅依靠我對事業的熱愛和熱情去做工作,做事情是遠遠不夠的,在困難面前退縮更是不可取的。現在回想起來,是我和水利之間深深的“緣分”給了我方向和力量,給了我虛心請教、努力學習的動力。當年我常常想,既然組織上讓我到水利部門工作,那就是壹種緣分,就是只能給緣分增光添彩,不能作踐。於是我下定決心,壹方面向許多水利老前輩請教,學習領導和管理水利工作的經驗,另壹方面向水利科技人員請教,掌握水利專業術語和領導必備的水利科技知識;另壹方面,我也找了很多水利方面的書籍雜誌,經常在晚上看,讓自己盡快掌握水利方面的知識,盡快進入角色。就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很快掌握了壹些在水利部門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工作要求,漸漸的工作起來得心應手。隨後的日子裏,我經常和局裏的科技人員壹起下鄉調研水利設施,在河堤、河道清淤現場檢查指導工作。每到壹個地方,我都能講壹個壹二三四的故事,從來不說外行話。在深入基層壹線的實踐中,我不僅樹立了良好的工作作風,還學到了更多的水利知識,親身感受到了水利工作者和廣大群眾為建設水利的辛勤勞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和偉大創造精神。這也增加了我與水利關系的寬度和厚度,讓我更加熱愛水利工作。為了表達我對水利和水利人的深厚感情,我後來寫了壹篇《可敬的人》的文章,發表在2月23日《人民日報》1997上,把水利人比作“為地球雕龍畫鳳的人”,熱情地贊美水利是壹項偉大的事業,贊美水利人無私奉獻、艱苦奮鬥、任勞任怨。

緣分,看似無形,其實只是感情和想法的代名詞。其實不然。它是陶冶人的情操和品格的紐帶和載體。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水利人所共有的“艱苦奮鬥、敬業奉獻、團結奮鬥、勇爭第壹”的水利精神,都是因為與水利的緣分而培養鑄造的。這方面我也深有體會。記得1991年,江淮流域發生了特大洪澇災害。因為我在水利部門工作,與水利關系特別密切,從當年7月17開始,我隨市委、市政府領導到海安何麗霞地區組織和參加抗洪救災,在那裏度過了17個日日夜夜。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家”每天早上和當地幹部群眾壹起不辭辛勞,填泥袋、築壩、守衛沒腰深的圩口閘,經受住了抗洪救災的嚴峻考驗,最終取得了勝利。後來我被評為“抗洪救災先進工作者”,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參加那次抗洪救災,也算是我這輩子與水利結緣最直接最嚴峻的考驗。我交出的是壹份讓人民滿意的答卷。也就是那次考驗,讓我的思想、情操、性格在與水利的緣分中得到徹底的滌蕩和升華,更加明白水利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有多麽重要,肩上的責任有多麽重大。人民需要改善水利條件,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洪災以來,人們深刻反思,全市掀起新壹輪水利建設高潮。我和我的同事們也自覺地投身到這個高潮中,做出了新的貢獻。

命運是情感和現實責任的融合,也包含著對美好明天的期待和追求。我去了水利局工作,和水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壹方面,我是出於對水利工作的熱愛,我總是努力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另壹方面也是由於我的工作職責。平時十分註重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把自己對水利的深厚感情融入到對水利歷史和現狀的深刻理解中,融入到今後水利的創新發展中。特別是1991特大洪澇災害,以及災後的反思和大量的調查研究材料,清晰地看到了水利投入不足、設施老化、效益下降、水利發展跟不上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需要等嚴重的現實問題,也激起了我對水利美好明天的不懈追求。從此,我把壹部分註意力放在了鼓勵和號召水利發展創新的工作上,把它當成了壹件大事。我在1994寫過《擴大水利投資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改革——關於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的水利投資機制的探討》壹文,被水利部《政策研究》雜誌(11)采用。此後,我先後發表了《發展多元融資渠道,加快南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水利產業化進程關鍵在人,水利工程管理區水土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稅費改革對農村水利發展的利與弊,入世後水利行業的對策, 南通農業節水灌溉發展情況調查,實現水利價格改革突破的難點及對策,加強水利稅費征收。 《加快水利產業發展,培養水利先行先試人才,從理論和實踐上推動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市場水利離我們有多遠》等20余篇水利發展創新研究報告和理論探討文章分別發表在水利部主辦的《中國水利》和《水利發展研究》上。在中國水利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主辦的《水利經濟》、江蘇省水利廳主辦的《江蘇水利》和《中國水利報》等報刊雜誌上,直到我退休,我壹直在大力擊鼓,呼籲水利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要為水利發展創新。在我退休前的日子裏,我還參加了江蘇省水利發展戰略課題組,寫了6萬多字的課題報告《實施兩個根本性轉變加快水利發展》,後來由省水利廳出版,在全省水利系統分發。現在回想起來,我花了那麽多精力,寫了那麽多鼓勵和呼籲水利發展創新的文章,追求水利發展的美好未來。說真的,那不是為了個人名利,而只是我與水利緣分的結晶。現在,雖然我已經退休了,但我看到呈現在我面前的是什麽。正是我對水利未來的期待和追求逐漸變成了現實:1998長江洪水災害後,黨和各級政府再次高度重視水利,不斷加大對水利的投入;大江大河逐級得到有效治理,堤防工程把江海大堤建成銅墻鐵壁堅不可摧;水利改革步伐大大加快,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建設節水型社會已經成為壹種時尚和人們的追求和自覺行動。緣分,緣分,這麽多年,水利和我結緣了。我為水利發展創新搖旗吶喊。我只是往海裏扔了壹塊石頭,卻壹石激起千層浪。又壹個水利快速發展的春天終於到來了,壹幅新的水利景觀呈現在我面前。我的眼睛濕潤模糊。水利選擇了我,我也選擇了水利,終身無悔。命運真的讓我的內心感受到無限的喜悅和無比的陶醉。

人生百歲,然而我有壹顆治水的鐵心。只要生命不息,我將永遠珍惜與水利的緣分,熱愛水利,在創新中關心水利的可持續發展,讓水利永葆青春,為構建和諧社會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第壹,都江堰充滿水文化內涵。

現代科學的文化觀認為,壹切有利於作為社會生活主體的人的全面發展的人類活動及其成果,都可以屬於文化。都江堰水文化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的壹座豐碑,它不僅代表了中國的科技物質文明,也代表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精神文明。在這裏,水利工程和自然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匯成壹道美麗的旅遊景觀。其“天人合壹”的可持續發展內涵在世界上是獨壹無二的。古往今來,許多詩人和學者對此贊不絕口。水與民俗、民俗、水與園林建築、水與民俗、水與詩、水與畫、水與散文遊記、水與音樂、書法、雕塑等。,在都江堰都有其豐富的內容。都江堰是歷史、文化和科學的最佳結合。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建立了以下形象:

1水資源的科學發展形象水作為壹種自然元素和生命的支撐,從壹開始就與人類生活乃至文化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都江堰的建成將水旱災害頻發的川西平原變成了富饒之地。都江堰渠首工程自然地理位置優越,工程布局符合自然規律。魚嘴、飛沙堰、瓶口三大工程相互制約,相輔相成,聯合運行發揮了引水、分洪、排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以其歷史悠久、布局合理、經久不衰、經濟高效而聞名於世。使用了2000多年,舉世無雙。都江堰不是簡單的延伸,兩千多年後依然青春。灌溉面積從1949的280萬畝發展到1993的1000多萬畝,也是中國第壹個突破1000萬畝的灌區。同時還負責2000多萬人口的生活用水、流域工業用水、防洪、發電、環境用水等多目標多層次用水。這顯示了都江堰與時俱進的發展潛力,也表明了新中國水利科技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水利工程形象,任何建築工程都是凝固的藝術,具有包容和滋養文化的功能。都江堰灌區有現代化的大壩、水渠、閘門、橋梁、水庫、渡槽、涵洞等。,以及傳統的寺廟、亭臺、小橋、碑刻等建築形式。能體現歷史水利工程的獨特風格和形象。比如黑龍潭賦說:“清泉唱出豐收的贊歌,壹方饑土,列為國家糧倉。窮鄉僻壤成了聚寶盆,體現了水利工程(水庫)的形象。

3.治水圖,有都江堰市伏龍觀治水先驅李冰石像(東漢石像);二王廟裏有李冰的雕像,也有歷史上為都江堰治理立下汗馬功勞的人物,如諸葛亮、季黨夫、文翁、丁寶楨等。他們中的壹些人為了都江堰的建設和擴建失去了他們的崗位,甚至失去了他們的頭。他們報國為民、興修水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樹立了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光輝形象,成為後人敬仰和今天學習的榜樣。

4 .水利藝術形象,通過文化藝術手段,宣傳水利行業和水利英雄的光輝形象。有電影《李冰》(E電影廠)、電視《都江堰》、《古堰流淌》。川劇《望母灘》、京劇《千古壹人》、李冰對抗河神滅惡龍的故事、李冰聖人的傳說、金鑼玉棒等。其他的書法、繪畫、攝影更是不勝枚舉。通過藝術形象,人們享受美和哲學的啟迪。

5.依法管理水利的形象,都江堰壹直是依法管理。早在蜀漢時期,諸葛亮就在灌區九裏堤頒布了《護堤令》,這是我國最早的河道治理通告。宋代河渠說:“大關二年,(1108)七月,據說,......修堰的費用是按年代算的,算到老百姓身上,算到幹活的人身上。我被允許偷我自己,我會告訴妳。”按照宋朝的法律,百姓不能告官,但是都江堰特許人可以告官,這是絕無僅有的。清代水利所的建立,進壹步加強了對渠首和灌區的管理。為了加強工程管理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我國頒布了壹系列法律法規,如水法、水土保持法等。1997《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條例》由四川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經過幾年的實踐,為了解決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省人大於2003年6月通過了對條例的修改。通過宣傳和查處案件,強化人們的水利法制意識,樹立水利執法形象,走向依法治水的軌道。

6.閃光哲學都江堰在長期的發展中,它所遵循的哲學被阿清王朝的吳濤精辟地概括為“因勢利導,因時制宜”。都江堰水利工程處處借勢,歷代順應時代,所以歷久不衰。“時”指的是閩江日夜不息的水流,指的是社會背景,即國家政策和人民對閩江治理的意圖。“因勢利導”就是利用已經掌握的自然規律改造自然,戰勝洪澇災害,謀求民生。“因勢利導”好,好,科學。“順應時代”適合受益者,容易成事,好處大。在歷史的長河中,形勢在變,時間在流逝,“有益的引導”和“適應”仍需不斷進行。

從中找點東西,希望能幫到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