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見於《文選》的《古詩十九首》是南朝童根據傳世的不為人知的古詩所編。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無法考證的五言詩拼湊在壹起,命名為《雜詩》。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流浪,無路可遊。《古詩十九首》就是在這樣壹個時代誕生的,表達的是同類的境遇和情懷。
關於《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眾說紛紜。《昭明雜詩·古詩十九首》文選題目的打賭,曾經解釋得很清楚:“古詩並行,作者不詳。”據說有梅成、傅毅、曹植、王燦等人的作品。如其中八首題韓梅成《玉臺詩》,但無依據,後人疑其失實。
擴展數據
整體升值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在漢族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內容多為離愁,不恨失意,思想消極,情緒低落。但其藝術成就很高,善於抒發情感,善用物來襯托,寓情於景,融景於境。
這19首詩基本都是流浪女的話。具體來說,夫妻與朋友的離別,士子的仿徨與失意,人生的無常,是《古詩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內容。有些作品表現了追求財富和及時吃喝玩樂的思想。
這段話指出《古詩十九首》所表達的情感是人與生俱來的壹種體驗和感受。總之,《古詩十九首》表達了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感情和思想,是“人有同感”。所以,這些詩詞能永久打動人,歷久常新。
《古詩十九首》揭露了現實社會的黑暗,批判了末世的習俗,但也隱含了詩人對失落的道德準則的追尋。這種無奈的處境和心態加深了詩人的信仰危機。永生的希望破滅了,詩人轉而從新的層面探索生命的價值。《古詩十九首》中還有壹類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流浪女性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古詩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