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關於書和詩的經典?
也許妳有很多答案。比如,經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典是通過代代推薦保存下來的;名著選入教材;經典是各級名家推薦給妳的。
但是,翻閱很多世人認為的經典書籍和詩詞,妳不壹定認同很多名人和非名人的推薦。他們推薦給妳的經典,妳卻讀不到,也讀不完。妳甚至不認為他們中的壹些人怎麽樣。
因為它進不了妳的內心,找不到代入感,不是妳的類型。
在壹千個讀者眼裏,有壹千個哈姆雷特。讀者眼中最崇拜的作家名單從壹批變成了另壹批。讀者推薦的喜歡的書也在不斷翻新,有不同的書名,黑粉色成批出現。
據統計,我國每年出版近22萬種圖書,其中新書654.38+0.3萬種。中國已經成為真正的出版大國。不過就內容質量來說,補的人也不少!
後來又看了賈平凹的小說《極花》,貴州作家肖江紅的《儺面》,更是被他們小說中的詩意洞察和對人生的獨特思考所震撼,看完寫了兩篇。尤其是小說《諾眠》在《銅仁日報·梵凈山周末》發表後不久就獲得了魯迅文學獎,這是貴州文學史上的第壹個獎項。某報刊登了肖江洪的作品《諾眠》和我的《讀後感》壹起獲獎的消息,讓我有壹段時間非常激動。
後來看了壹些文學理論研究的書。賈寶全的《散文隨筆》、王劍冰的《散文時代》、王斌的《散文》、主題的攀登與表達》、陳建輝的《詩意的想象》、無符號的世界》、坎普斯托夫斯基的《金玫瑰》等。
也看過壹些外國著名作家的詩歌和散文作品,看過壹些著名作家對散文和詩歌的評論。他們認為:就文學性而言,散文和詩歌沒有本質區別。其實小說和戲劇是壹樣的,只是形式不同。從字面上看,它們本質上是壹樣的。
恍然大悟:文學除了情與美,還應該有詩與哲學思考的內核。在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小說的閱讀過程中,我也意識到,他們之所以寫得那麽好,是因為他們都從中國古典文學中吸取了技法的精華。
於是,我開始閱讀古典文學,易經,道德經,莊子,詩經,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散文選...我想從這些古籍中尋找最原始的詩歌創作和哲學的獨特思考。
今天回過頭來看這些經典書籍,和學生時代的背誦和應付考試是不壹樣的。在看了很多當代名家的文學作品之後再看這些經典,就完全不壹樣了。我經常從這些古典詩詞和散文中讀到人類的思想感情。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文學也是如此。所有經典的文學書籍和作品,都可以用當代的眼光去審視和閱讀。易經、道德經和莊子可以指導我們用辯證的思維去觀察宇宙、世界和人生。《詩經》是中國最原始的詩歌總集。看完之後,我體會到了人們內心對於詩詞歌賦最初的沖動和表達。
《詩經》中的詩歌大多使用比興、對唱等修辭手法,如今天新詩中的象征、比喻等。表達的是“情”、“願”(願望),借物表誌,借景表情。
讀唐詩,體會到唐代詩人對“意境”的獨特創造。從李白和杜甫的詩中,我隱約嗅到了新詩的氣息。從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我讀到了詩歌與小說融合的“跨文體”寫作框架。對比王維、孟浩然、劉禹錫的山水田園詩,我讀出了他們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不同的為人處事方式。我讀出了李商隱對荷塘的偏愛,不遺余力地表達愛情;讀杜牧《用8首詩寫路,用1首詩答為什麽寫路》;讀李白和杜甫之間的“如果我喜歡妳,我就把妳寫進我的詩裏”。我讀了李白的《月染孤魂浸酒》;念出《在鷺宿》看似平淡卻經典的壹句話;讀出柳宗元獨釣雪的陌生與孤獨。......
讀宋詞,癡迷於詞人從平凡意境中悟出的人生哲理。尤其是蘇軾在中秋之月寫下了《明月幾時明》這首詩,把這首詞與他的散文《前赤壁賦》聯系起來讀。我突然明白了當代新散文的寫作方式:情景感、詩意和哲理。
讀《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被他們雄辯的口才所折服。
......
什麽是經典?我喜歡的是經典;值得反復閱讀的是經典;能走近妳的內心,對妳產生影響,引導妳去書寫和感悟生活的,是經典;不管多長時間,能打通古今、連接中外的都是經典。
經典是讀出來的。不讀怎麽知道哪些是經典?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