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
中國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人創造的壹種詩歌形式。楚辭之名最早見於西漢初年司馬遷的《史記》、《涼官列傳》。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詞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收集了屈原、宋玉以及漢代淮南蕭山、東方朔、王勃、劉向等人的作品16首,定名為《楚辭》。楚辭又成了詩集的名字。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也叫騷體或騷體。
楚辭是在楚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和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自古以來就有其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其獨特的民歌,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等。更重要的是,楚國歷史悠久,巫術盛行於楚,楚人以歌舞娛神,以至於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這使得楚民歌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息。這些影響都使楚辭具有了楚國特有的聲韻,同時又具有了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術文化。可以說,楚辭的產生離不開楚地民歌和文化傳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