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嚴武
顧,字,明清之際博學多聞,以品行高潔著稱。明末清初是壹個社會動蕩時期。顧親身經歷了這些滄桑,並把它們寫進了自己的詩裏。顧的詩歌不僅記錄了壹代人的歷史變遷,而且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在明清易代時期,他始終思念著自己的祖國,直到去世,體現了令人肅然起敬的民族氣節。他對壹些堅持抗清被清政府殺害的仁人誌士深表敬意。比如陳子龍抗清被俘,寧死不屈,投水自盡;顧聽說後,寫了壹首悲傷感人的《哭泣的陳太傅子龍》。相反,他對投降清廷的官僚們恨之入骨。
顧也有許多仿古詠史的作品,經常通過評價歷史人物來表達其反清復明的誌向。有些詠物詩運用了表現對象、表現情趣的手法,也是抒情作品。他壹生周遊世界,所以他的作品中有許多贊美祖國壯麗山河的篇章。然而,即使在旅行中,他也總是流露出對祖國的思念,而不是壹般的感悟。他的許多有價值的作品也非常感人和吸引人。這類作品往往將家國之痛融於朋友之事,成為誌同道合者在反清鬥爭中的鼓勵和安慰,讀來極其感人。
顧的詩歌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思想內容而言,顧的詩歌以高尚的民族氣節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屹立於明末清初詩壇。他繼承了杜甫和白居易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受到後人的崇敬。就詩風而言,他致力於盛唐,後來黃宗羲提倡宋詩,開始了清以來的唐宋之爭。顧作為清初主要的唐代歌手,處於開創壹代詩風的地位。林長義在《射雕塔詩話》中稱他為“前明繼勁,本朝詩人開山”。
“江左三傑”
“江左三傑”是指明末清初的三位著名作家,即錢(木齋)、宮鼎子(梅村)和吳(梅村)。所謂“江左”,在地理上是指長江下遊左側的壹些地區,在當時的政治地理上屬於江南行省,自東晉渡江以來,這片地區就被命名為江左。因為三人都是江左人,所以叫這個。
他們三人的詩歌有壹個* * *相似之處,就是都生活在唐朝,都反對宋元明以來那種壓抑的仿古、擬古的詩風。他們與顧、等幾位重要詩人壹起,堪稱清代詩歌的開創者。
錢崇拜杜甫和元,他的壹部作品《投筆集》幾乎全是杜甫八首詩《秋興》的押韻,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龔定子的詩與錢、吳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當時和後世的影響較小。
在三大詩人中,吳的詩歌成就最大,影響最大。他的詩修辭優美,語氣鏗鏘,尤以七言律詩見長。他借鑒白居易的“長慶體”,創造了自己的風格,後來被稱為“梅村體”。《園園曲》是他讀者最多的壹首詩,也是清詩中聲譽最高的壹首七言律詩。
元曲的歷史背景是公元1644年的沈嘉之變,全詩的敘事情節由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悲歡離合組成。在詩中,陳武的情事從初識、委身、分離、掠奪到重逢,都被描寫和渲染得惟妙惟肖;同時,壹個嚴肅的主題貫穿全詩,那就是對於吳三桂背叛明朝的憤怒和諷刺。
從藝術上看,自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韋莊的《福琴吟》以來,還沒有壹首歌行能與袁媛曲相媲美。吳雖然被認為繼承了白居易的長慶風格,但他並沒有把作品局限於個人模擬,而是收集了很多方面;例如在《袁媛曲》中,作者經常采用“連”的句法,這種句法在初唐陸、、的詩歌中已經出現,使詩歌更具音樂性,確立了自己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