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黃河頌》的寫作背景及黃河的壹些簡要情況。

《黃河頌》的寫作背景及黃河的壹些簡要情況。

作者簡介

廣魏冉

現代詩人和文學評論家。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華縣人。1913 165438+10月1。

光發生前的年表

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 * *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我當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師。

1929年加入中國* * *生產黨,後因鄂北組織被破壞,失去黨的組織關系。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他壹直從事進步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

1936年,歌詞《五月的花》在武漢發表,歌頌抗日愛國者,反對叛國投降。嚴叔石譜曲後,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為傳唱。

1937重新加入中國* * *產黨。

1938年,他的《街頭劇集》出版。

1939 65438+10月,帶領抗敵戲劇第三隊從山西抗日遊擊區到延安。

同年3月,他創作了壹組詩歌《黃河大合唱》。由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作曲後,於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從此在全國各地廣為傳唱,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這套詩,氣勢磅礴,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英雄詩篇,也是抗日戰爭時代現實的悲壯畫卷。它反映了人民前所未有的覺醒,顯示了強大的民族氣節和不屈的鬥爭精神。

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布局精美。以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作為奔跑的意象,鑄就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詩顯示出巨大的力量。同時,由於詩人對中國傳統詩歌表現手法的吸收和借鑒,詩歌組節奏明快,語言簡練。

1940年在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寫了長篇敘事詩《屈原》。在白色恐怖下,他以詩歌的形式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的強烈要求。“皖南事變”後,他被迫離開緬甸,聯合海外華人文化界和海外華人青年從事反法西斯文化活動。

他於1942年回到雲南,並於1943年3月至1944年9月,根據流行民歌創作了長篇敘事詩《阿西人之歌》,同時創作了長篇抒情詩《綠色的伊拉瓦底》。

65438年至0944年,光偉然與李公樸、聞壹多在雲南從事民主運動和詩歌朗誦活動。

1945 10受國民黨政府迫害,離開昆明。次年從北平進入華北解放區,先後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學藝術學院主持教學工作。建國以來,光偉然壹直在北京從事文藝活動。先後擔任《電影劇本》、《文怡報》、《人民文學》主編,並以署名撰寫了大量文藝評論。這些文章論證嚴謹,風格灑脫,面對重大文藝現象敢於發表意見。他們就歷史劇和神話劇的反歷史主義傾向、傳統戲曲傳承中的現實主義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問題撰文,積極探討新詩創作,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推動了中國新詩創作的繁榮。2月30日,1984,1984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大會上作了題為《社會主義文學大踏步前進》的主題報告。著有散文集《戲劇中的現實主義》(1957)、《文學辯論集》(1958)、《風雨談》(1982)。建國以來,五月花(1960)已出版,* * *收錄作者解放前後代表作30余部,包括《屈原》、《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著名作品。其他未收錄的作品還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1976》和長篇敘事詩《英雄鉆井隊》。光明詩充滿激情和磅礴氣勢,善於用華麗的意象包容壹個艱難而突發的時代洪流。

光偉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當選為第三屆、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現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於2002年10月28日16: 00去世。

[編輯本段]背景信息

1969鋼琴協奏曲《黃河》發表幾年後,需要借調解放日報的洪作畫宣傳。65438年至0972年,年僅26歲的陳逸飛在上海油畫雕塑工坊任油畫組組長,後與夏寶元、、張、秦、顏等參與上海黃河油畫組設計。車間位於漢口路309號老申保大廈三樓。

鋼琴協奏曲分為四個部分,這組畫也分為四塊。顏畫了第壹樂章《黃河船夫歌》,陳逸飛畫了第二樂章《黃河頌》,夏寶元和畫了第三樂章《黃河怒》;秦和張畫了第四樂章《保衛黃河》,其中《保衛黃河》本來是把和林彪壹起畫的,後來林彪叛變,需要重畫。

四部作品中,陳逸飛的《黃河頌》是外界最為熟悉的。它的初稿是水粉,除了畫壹個紅軍,還有壹個披著羊皮的農民,但是陳逸飛覺得壹個人站在山上會讓畫面更簡潔有力,在二稿中去掉了農民這個角色。這種做法在當時的藝術圈引起了爭議,認為這種做法不能代表群眾,至少應該增加壹個民兵。為了按照自己的思路畫出畫面,陳逸飛要為此和領導打招呼溝通。

為了畫拿著步槍的士兵,陳逸飛還找來了壹張蘇聯油畫的印刷品,上面是列寧視察軍隊和壹排排拿著步槍的士兵。陳逸飛花了壹上午的時間研究這張模糊的印刷品。

直到五年後,這幅作品才在1977年舉辦的全軍美展上首次展出。它的感染力和繪畫技巧吸引了藝術界的註意,奠定了陳逸飛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

在1980年代,陳逸飛決定出國。上飛機的前壹天晚上,他突然決定搬幾幅畫,尤其是《黃河頌》。因為《黃河頌》長297 cm,寬143.5 cm,陳逸飛請了壹幫小兄弟幫忙擡,但是畫太大了,兩輛自行車壹前壹後擡不動。沒想到,《黃河頌》的畫布在拐彎的時候裂開了。據說,陳逸飛的弟弟陳壹鳴負責後來的修復工作。

1997大年初壹,陳逸飛在新民晚報上寫了《英雄與浪漫》,說:“《黃河頌》最初的構思是畫壹個牧羊人,肚子上戴著頭巾,背著頭,在天上歌唱。我反思了壹下,發現這種表達幾乎是對《黃河大合唱》歌詞的壹種解讀,於是毅然放棄。他反而成了壹名紅軍戰士,站在山頂,驕傲地微笑著看著山河。在創作過程中,我把山頂明亮熾熱的光還原到畫布上,渲染成耀眼的白芒;在紅軍戰士的步槍槍眼裏,我畫了壹小團紅布,看起來像壹朵盛開的小花。在他腳邊,我畫了壹行斜向南飛的大雁。”

1996年,這幅畫被香港蘇富比拍賣,以1285000港元成交,成為當時中國最貴的油畫之壹。2007年5月13日,該畫將在嘉德公司的拍賣會上再次拍賣,嘉德公司估價為2000萬元。

[編輯本段]學習與探究

整體把握

古往今來,黃河以其磅礴的氣勢,奔流過中華大地,哺育了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創作的壹組詩歌。65438年至0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侵華日軍踐踏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鬥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文藝工作者的願望。詩人光偉然在1935年8月寫下了歌詞《五月的花》,他在歌詞中唱道:“五月的花開遍了原野,/花掩蓋了有誌之士的熱血。/為了拯救這個垂死的民族,/他們頑強地與日本人作戰。..... "歌詞作曲後廣為傳唱。詩人1939去延安後,創作了更大的壹組詩歌《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 *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歌,黃河頌,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黃河對口歌,黃河歌謠,黃河怨,保衛黃河吼,黃河。詩中瑰麗的想象和現實的畫面交織在壹起,構成了壹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歌頌了苦難和鬥爭,描繪了黃河的意象,反映了中華民族英雄兒女在抗日戰爭中的真實情景。冼星海稱贊它“充滿了美感、現實主義、怨恨和悲壯的情感,讓沒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同感。歌詞本身已經試圖描述幾千年來黃河的歷史。

《黃河賦》是體裁上的賦,以《黃河賦》為主,在結構上與組詩《黃河船夫歌》第壹章有密切聯系。《黃河船夫歌》描寫:“天上烏雲密布,驚濤拍岸。黃河船夫在風雨中搏擊,歷經艱辛終於到達彼岸。”這象征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沖破了狂風暴雨的困難,終於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於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者出現了。他站在山頂,代表祖國的英雄兒女唱起了黃河頌歌。他稱贊黃河氣勢磅礴,歷史悠久,要以它為榜樣,像它壹樣偉大和強大。

《黃河頌》開篇就有壹個明確的主題“贊美黃河”,表現了黃河的偉大和強大。贊美黃河哺育和捍衛了中華民族,也將激勵中華民族。最後壹部分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精神。

在《黃河頌》中,詩人運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贊美黃河,實際上是贊美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壹樣“偉大而堅強”,以英雄氣概和堅強決心保衛黃河和中國。她的旋律激昂,樂曲雄壯,氣勢磅礴,熱情深沈,富有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表現了黃河的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歌頌了黃河源遠流長的磅礴氣勢。

《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頌歌。

第壹節是朗誦,第二節是歌詞。作者壹開始以呼之即來的方式稱呼讀者為“朋友”,並在開頭明確提出了“贊美黃河”的主題。

第二節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為了表達頌歌的氣勢,“男高音獨唱,以悲壯的歌聲,在伴奏中能聽出黃河流淌的力量”(冼星海《黃河怎麽寫》)。第二段歌詞內容鮮明,有明顯的關鍵詞可以作為梳理思路的依據。首先是“望黃河滾滾”二字,壹直導致“中原大地壹分為二”。這個“希望”的內容不僅寫實,而且波瀾壯闊,條理清晰,規則嚴謹:壹、特寫鏡頭——“洶湧澎湃的波濤,/掀起令人發指的局面”;再就是俯視全景的壹般寫法——“濁流轉身,/形成九曲鏈”;然後縱向描述了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腳下/到黃海邊”;最後橫向蔓延到黃河流域兩岸——“將中原壹分為二”。然後開始歌頌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進入“歌頌”階段。“啊!黃河!”反反復復,從“啊!黃河!/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由妳哺育/發展”分三個層次,贊美黃河哺育中華民族,指出其歷史貢獻;像天然屏障壹樣捍衛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緣優勢;最後,從現實到虛無,他贊美黃河流域的遼闊,造福眾生,並發出了代表中華兒女向其學習的誓言。

本文選自黃河大合唱《黃河第二頌》。1938年間,抗日烽火燃遍神州,詩人隨軍隊沿黃河岸邊行進。面對壯麗的山河,他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鬥誌和不屈的意誌。於是詩人在1939年到延安後,創作了大型詩群《黃河大合唱》。

問題研究

1.“啊!黃河!”起到了什麽樣的作用?

“啊!黃河!”反復,歌詞主體部分由“啊!黃河!/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由妳哺育/發展”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也將激勵中華民族。由實到虛,環環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

很容易理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在這裏產生、發展、壯大,黃河哺育和滋養了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把黃河比作“國家屏障”,重點是黃河對中華民族的防禦作用。黃河的天然屏障可以作為地理上的軍事屏障,偉大而強大的黃河精神足以成為民族精神堡壘,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的法寶。

3.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千條鐵臂”?

對於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千條鐵臂”這句話,首先要搞清楚句子中的“臂”是什麽意思。從整句來看,這是壹個比喻句,把黃河比作壹個巨人,黃河的主流是巨人的軀幹,黃河流域的無數支流是巨人身上成千上萬的“鐵臂”。其次,要結合以上來理解,這樣的巨人,“傾瀉而下,/威武”體現了磅礴的、不可阻擋的氣度和力量,足以激發民族的精神和信仰。

4.如何把握《黃河頌》的語言特色?

這首歌詞活潑渾厚,節奏鮮明,音節響亮。主要是短句,和長句。長短結合,自由奔放,錯落有致。用韻上,每兩三句押韻,形成自然和諧的節奏。同時,十分註重刻畫黃河的形象,創造歌詞之美:“黃河滾滾”、“陶金洶湧,/掀起壹片狂瀾的局面;/濁流轉身,/形成九歌鏈”等句子,在讀者面前展開了壹幅宏大壯闊的畫卷!

[編輯此段]黃河信息

黃河,古稱大河,發源於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最後在山東省墾利縣匯入渤海。主要河流全長5464公裏,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長河。黃河也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上遊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全長3472公裏。中遊為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河長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遊,河長786公裏。(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劃分有多種意見,此處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自東向西橫貫中國,流域東西長1.900公裏,南北寬1.654,38+0.000公裏,總面積752443平方公裏。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 m3/s,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m3,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77 mm,流域人均水量593 m3,耕地畝產水量324 m3。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來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輸沙量3965438+1億噸(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654.38+0.6億噸,平均含沙量35 kg/m3。

黃河典故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與黃河有關的奇聞軼事很多,都與其水文地理特點有關。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這個成語指的是能夠起到支柱作用的堅強的人或團體,就像屹立在黃河洪流中的壹座頂梁柱。中流砥柱山其實是壹塊巨石,位於黃河三門峽段的急流中,是壹座石島,人稱“中流砥柱”或“中流砥柱”。黃河水流入峽谷,被河兩岸的巖石捆綁成壹條狹窄的溪流,沖到石柱前,形成壹個急速的漩渦,分裂成兩股溪流,離開三門峽河谷。場面驚心動魄。過去,黃河水運發達,是航運的主要通道。但在三門峽段,經常有人觸礁。連水底的山都叫“米堆”“糧堆”。當後面的船到達這個點時,船夫下船並把它拉過來。傳說中的柱子是用來平息河水的波濤的,但在船工眼裏,它是航標。石頭上原本刻著“跟我來”的字樣,意思是向它駛去。只要船朝它駛來,在它即將撞上的時候,柱子前面的波浪就會回到水裏,正好把船推到壹個安全的航道上,非常神奇。

說起黃河航運,它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敗於晉而泛舟”的記載。西漢和唐朝都以長安為都城,並利用黃河和渭水水道連接運河和江淮,使長安成為交通便利的國際大都市。而黃河上中遊險灘多,水流急,中下遊泥沙多,不利於通航。清末以來,公路、鐵路興起,水路長期不整合,黃河水路衰落。

歷史上有“聖人出黃河清”的說法。但是黃河的水能變清嗎?黃河水在青海河段很清澈,但流經黃土高原後,支流帶來大量泥沙。這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造成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目前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都是人類無法控制的。雖然長期的努力取得了壹定的成效,減少了50%的泥沙,但下遊仍有8億噸,黃河仍無法清淤。做聖人很難。聖人出,黃河先治,這句話改成“聖人出,黃河清出”。

壹條鯉魚躍龍門――爬上社會階梯

“鯉魚躍龍門”。龍門在晉陜峽谷的最南端,壺口瀑布以北65公裏處。龍門以南是開闊的關中平原。黃河水從狹窄的龍門口進入寬闊的河床,河道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龍門的形成,因為它的東龍門山和它的西涼山各施脊,相互靠近,成為壹個寬度只有100米的狹窄門戶,束縛了河流,形成了湍急的水流。每當汛期,水位上漲,窄谷過後,山谷變寬,水位急劇下降,落差很大,所以有“龍門三落水”之說。“鯉魚躍龍門”的傳說,指的就是在這裏跳。都說小鯉魚不畏艱險,爭先恐後地跳成龍的門。會跳的馬上變成成龍。只有那些不屈不撓的鯉魚,才能最終成為成龍。千百年來,這個傳說也激勵著炎黃子孫奮力拼搏,奮鬥不息。古人認為這龍門峽是大禹開的,所以又叫“禹門口”。

九曲黃河

黃河有許多彎道,被稱為“黃河九曲”。黃河在黃土高原上拐了許多大彎,咆哮而去。留下信天遊的高亢民謠依然回蕩在我們的耳邊:“妳知道嗎?世界上黃河有多少個海灣?世界上有99個黃河海灣……”。古代“九”“九十九”意為“多”,表示黃河多彎。從源頭到黃河口,有許多大彎。幹流有六大大彎,小彎較多,多在黃土高原。大彎中,180度有三個,90度有兩個,45度有1個。黃河總的走向形成壹個曲折的彎道,總的流向仍然是由西向東。源頭到河口直線距離只有2068公裏,但實際流量為5464公裏,是直線距離的2.64倍。

黃河大彎

黃河有壹個馬蹄形的彎道,叫“河套”。俗話說“黃河多災多難,富不過壹集”。這裏說的集是指河套地區。原本自西向東的黃河,從甘肅到寧夏中衛,沿賀蘭山向北,再向東到內蒙古何琳。它在托克托縣境內突然掉頭,沿著呂梁山向南,拐了壹個大彎。這個獨特的大彎就像壹個大布罩在寧蒙平原上,所以人們稱之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賀蘭山、大青山,東至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南至鄂爾多斯高原,北至狼山、大青山,貫穿寧夏、內蒙古。寧夏的壹部分叫陶西,也叫寧夏平原或銀川平原;內蒙古被稱為陶冬,分為前集和後集,統稱為河套平原。黃河流經這裏,地處平原。江面寬闊,水流平緩。人們修建了許多灌溉渠來分流黃河。

公益廣告詞

1 ..保護黃河,保護中華民族的血脈。

2.讓黃河母親和中華兒女在壹起。

黃河母親再也經不起傷害了——保護黃河人人有責。

四..別讓黃河母親傷心欲絕。

保護黃河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