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歌的三點思考
1.思想要了解他們詩歌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必須從他們的思想入手。他們不同的思想和生活經歷決定了他們詩歌的題材,並對他們的詩歌藝術和表達技巧產生了更深刻的影響。陶淵明出生在壹個沒落的官宦家庭,對幫助普通百姓有很大的報復心。他當過幾個小官。他在耿介清高清高,灑脫淳樸善良,對政治腐敗和官場鬥爭深惡痛絕。因為他沒有為了五鬥米而向村裏的孩子低頭,他在耿介傲慢的個人天性與迎合官場的習慣格格不入,這是他無法適應官場時回歸自然的必然結果。謝靈運出身於士紳階層,劉崧采取了壓制士紳的政策。為了躲避政治迫害,平衡激烈的內心沖突,他不得不采取隱居、留在官場、歸隱山川的哲學,既達到了暫時的心靈平靜,又達到了對全身造成深遠傷害的目的。可見謝靈運對官場念念不忘。陶淵明和他的徹底決裂是有本質區別的。陶淵明在詩中以隱士的身份融入鄉村,以示享樂,謝靈運則以遊山玩水自娛。第二,僅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也從他們所采取的行動,即隱居,很難理解謝濤詩歌的異同。東晉、劉宋時期,中國有很多隱士,他們大多因為躲避戰亂、政治黑暗、官僚爭鬥、無法報效國家而加入了隱居的行列。他們試圖以隱居作為“南下捷徑”來獲得做官的機會。這種,壹種是做官,壹種是隱士,希望通過適當的機會東山再起。這與他們詩歌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有著必然的聯系。少年時期,陶淵明在家鄉生活,親身體驗了鄉村生活,對鄉村有著深刻的認識。正如他自己形容的“少年窮,六經遊好”。起初,他在軍閥和野心家桓玄手下當警察。我深深感到自己的野心和報復心得不到施展,更沒臉為野心家賣命。後來當了縣令,因為不肯給村裏的孩子五鬥米下跪,辭去了官職,成了後世失意文人的精神家園。每當他在政治上失意的時候,他就用陶淵明的事跡來安慰自己。他在仕途和隱居中不斷做出痛苦的選擇。他終於擺脫了所有的煩惱,毅然回到家中,開始隱居。從這裏可以看出,陶淵明的隱居是真的隱居,是看透官場後的自覺行為,其中絕對沒有半點虛假。在他的詩中,他反復表達了回家的快樂。魚回到大海。鳥入山的味道。從那些詩句中,我們似乎可以聽到爽朗的笑聲和輕快的腳步。超脫的感覺,如卸下重擔,彌漫在詩人的精神世界。從精神上來說,陶淵明的隱居比謝靈運更快樂,精神負擔少了很多。他的詩是這樣寫的:“我讀書當我有修養”。可以說,古代文人中,真正深藏不露的只有陶淵明。與陶淵明對自然的熱愛是分不開的。他是壹個真正的農民隱士,這在封建等級森嚴的晉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而且陶淵明還親自參加農村勞動,並在詩歌中贊美普通農民的可貴品質和鄰裏鄉親之間的深厚情誼。當時文人中流行輕視勞動生產,陶淵明以身作則,即使饑寒交迫,也沒有抹去自己堅定的信仰。所以,在陶淵明的詩中,我們隨處可見農村生活的真實場景。我們可以清晰地領略到濃濃的鄉土氣息,貼近農村生活,沒有任何的牽強和做作,自然的純真幾乎成了他的專用名詞。謝靈運隱居是為了躲避政治迫害。因為他是宗族的後代,是前朝的遺風,所以在劉宋鎮壓士紳的政策中,他過著痛苦的生活。他有豐富的物質資源。所以,我可以遊山玩水,樂在其中。謝靈運熱衷官場,希望做官能建功立業。他的隱居從另壹個角度反映了他在政治鬥爭中的地位。當政治鬥爭激烈時,他隱居避禍,但當壹切風平浪靜時,他又急於做官。這種痛苦的心情壹直伴隨著他的壹生,而他當時根本不可能給他壹個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因此,他只能通過遊山玩水來自娛自樂,緩解郁悶的心情。這些情況導致了他的詩歌貧窮空虛,題材不多,後人對他的評價很中肯。陶淵明和謝靈運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思想感情在他們各自的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身處絕境的陶淵明終於可以從容地融入鄉村,在理想化的鄉村中完成自己的審美追求,所以他的詩歌平淡自然,達到了壹種物我合壹的境界。富有而艱難的謝靈運始終沒有擺脫世俗名利的誘惑,始終把自己置身於山水之外。他的詩常常流露出壹種矛盾而痛苦的情緒,作者的身影總是出現在他的詩中。陶淵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壹直占據主導地位。他多次從官位上退下來,最後長期住在農村。如果說謝靈運的仕退是現實社會和上層統治者壓力的結果,是壹種被動的接受,那麽陶淵明的大部分田園隱居則是其人生理想的必然反映和主動追求。每次退役都是他的理想和醜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而不是明顯的外界壓力。雖然陶淵明和謝靈運都與當時的高僧慧雲有交往,但陶並沒有像謝那樣接受佛教思想,而且陶的思想中也缺乏各種輪回、報善惡的佛教觀念。正是因為陶淵明從小熱愛自然,壹直抱著道家清靜的思想。所以在退休期間,他可以平靜地接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作為自己的生活環境。因此,在他的田園詩中,他不僅表達了對鄉村的熱愛,而且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和審美價值。他的《歸園》第壹首:無適韻,自然愛山崗,誤墜塵網。30年後,鳥戀老林,塘魚思念老源,開荒歸園。有十幾畝的方屋,八九間茅草房,榆樹柳蔭後面的屋檐,李濤羅塘前面,溫暖而遙遠的村莊,伊壹市場的炊煙,狗吠聲,桑樹的啼叫聲。院子裏沒有灰塵雜物,安靜的房間裏有些舒適和悠閑。長期被困在沒有自由的籠子裏,我今天終於回到了森林。詩的前四句描述了他們不幸落入網中,後兩句用對比的方式說明了他們內心的痛苦。中間八句盡量描寫農村生活的環境,由近及遠,再到邊。最後兩句直接道出了回歸自然的快樂心情。結合全詩,不難看出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的厭惡。相反,謝靈運的山水詩雖然也能寫出山水的表達,但作者對世界的眷戀往往削弱了他對山水的熱愛,而陶的閑適情懷則來自於他對人生的真實體驗。謝靈運良好的家庭出身,優越的家庭條件,良好的個人天賦,給了他無盡的才華和智慧,也給他帶來了無盡的困惑和矛盾。縱觀謝靈運的壹生,雖然也有過輝煌和高官厚祿,但始終伴隨著痛苦、挫折和孤獨。做官與隱居的矛盾壹直困擾著他。謝靈運的家世和人生經歷使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現實的險惡和仕途的失意又迫使他親近佛教,通過回歸自然來擺脫現實的苦難。謝靈運對山林隱逸的向往是很復雜的,既有他對劉宋政治待遇的不滿以示不願與新政權合作,又有他自己對那種隱逸無憂的生活的羨慕。無論在北京工作,還是在其他縣城縱情享樂,都不曾忘記山水,不曾放棄將來隱居的打算。“我從來沒有浪費過去的山丘和山谷;不歸山河,心孤。”總之,謝靈運壹生確實有過隱居的打算,但這種感覺時強時弱。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山水詩中的感情既熱情地贊美自然景觀,又暢談人生世界。他山水詩的抒情(說理)形式也是他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三、詩歌的內容在詩歌內容上,陶淵明自然會寫田園風光,但他的主要描寫對象是田園生活、農民和農耕。謝靈運的詩歌以山水為主。他主要寫詩人對山水物象的審美感受,他的詩往往與紀行聯系在壹起。陶淵明主觀上崇尚自然,熱愛自然,但客觀條件也迫使他這樣做!所以,他經歷了壹個普通農民所經歷的壹切,甚至乞討食物!春耕秋收冬藏,地種豆,星載月。作為壹個貧窮而幸福的人,他耕種土地,參加農業生產和勞動。只有作家所經歷的社會生活才能成為作家筆下的素材,讀者才能更真實地理解作家的心情。時隔千年,讀者仍能領略到陶詩歌中所蘊含的真諦!謝靈運的詩裏,難怪英年早逝,湖光山色美,開著攬勝旅行。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仿佛跟隨詩人去探訪壹個又壹個奇妙的世界,仿佛是壹篇山水旅行的工整散文。詩人是以壹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待這壹切的,也與士大夫以農為恥的觀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農活、雞鳴、狗吠,在謝的詩中很難找到。在陶淵明寫的許多田園詩中,可以清楚地發現,陶淵明寫作的目的並不是客觀地描寫田園生活,而是反映自然與生活中各種意象相結合的感情和情趣。陶淵明在選材上,經常截取方屋、草屋、榆樹、桃李、村落、狗吠、菊花等田園意象,幾乎都吸收到了筆下。這些意象是最能引起詩人思想感情的東西。來達到圖像和感情的* * *聲。陶淵明的詩自然平淡,不追求藝術真實與現實生活的極端相似。在描寫中,他不追求情節的曲折。陶淵明描寫的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東西,普通的農家樂。他用這些家居用品來表達自己高人壹等的哲學。陶淵明經常把自己比作:松樹、歸鳥、菊花等。,尤其是。忠厚超然的性格和對自由的熱愛,與大詩人屈原的香草美人有異曲同工之妙。菊花也成了陶淵明的代名詞。陶淵明開了之後,歷代文人詠菊的作品越來越多。如陶《歸園》詩中第三首雲:“南山腳下種豆,草滿豆苗。清晨早起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月光下扛鋤頭歸來。植被覆蓋的羊腸小道,夜露沾濕了我的衣服。衣不蔽體,但心願不違。”在這裏,詩人截取日常農事活動作為創作素材,說話自然真實,選擇自己喜歡的田園生活和勞動場景。我們可以想象壹下,壹個農民,穿著樸素,拿著鋤頭犁地,在南山種豆子。詩人被關在籠子裏久了,找回自然的快樂就在字裏行間。連露珠都濕透了衣服。謝靈運的詩歌更註重山水的描寫。這些風景往往獨立於詩人的氣質,是詩人描寫的對象。在謝的詩歌中,山水姿態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窮酸成了主要的藝術追求。陶淵明詩中情景交融的局面,在謝詩中已被嚴重割裂。謝靈運試圖勾勒和描繪風景,試圖使四點昏。陰晴變化壹壹重現,達到了不謀而合的地步。他沒有進入陶詩的天衣無縫的境界,卻把風景分解成壹個又壹個鏡頭,像電影的鏡頭壹樣展現給讀者。這樣,石濤和謝石的藝術風格就截然不同了。陶淵明寫松不寫松,寫菊不寫菊,意在含蓄;謝靈運寫道,風是風,月是月,山是形容山的狀態,水是形容水的姿態,就像中國的工筆畫。謝濤不同的隱居目的、方式和角色,自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詩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