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前後期詩歌風格比較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在白居易的諷諭、閑適、感傷、他律四種詩歌中,前兩種體現了他“常為”的既濟又善的方法,這兩種詩歌實際上是他前後期作品的代表。兩者都具有寫實、俗、勤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大相徑庭,也就是說白居易後期詩風較前期有了很大的變化。
他早期的作品呼籲勞動人民的苦難,譴責壓迫和剝削人民的統治階級。他寫詩的目的只有壹個,就是“補時政。”根據這壹指導思想,他創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寓言詩。但到了後期,他把寫作的重心轉移到了身邊的瑣事上,寫了很多詠嘆個人閑情逸致甚至表達對酒色的癡迷的詩。那時候的詩,大多是“發自內心,隨筆而寫”,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淺薄庸俗的。蘇軾說“袁輕白俗”(《祭劉文》),所謂白俗主要表現在這裏。?
白居易生於唐代宗大理七年。他年輕時刻苦讀書,最後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元和三年五年,授左世義,任翰林學士。在此期間,他的政治熱情最高時,曾說“若有壹羽,必守規矩,若有違,必諫”(《狀元書》),並多次寫信提及陳。同時,他還創作了大量的諷喻詩,使全相形見絀。也正因為如此,他引來了權貴的仇視和皇帝的疏遠,幾次被貶謫。元和六年,因母親去世,他回到家鄉守制,心愛的女兒金鑾子也在這壹年去世。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白居易有閑暇認真思考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思考自己的壹生。他由來已久的佛教思想逐漸占據上風,對政治的熱情開始下降。元和十年,因所謂越權和壹些莫須有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次貶謫讓他深受傷害,也成為他詩風明顯轉變的契機。他重新審視了這場極其險惡的政治鬥爭,下定決心迅速撤退,避免災難,走“獨善其身”的道路。從元和十三年開始,他開始崛起,崛起。五宗會昌二年,隨刑部尚書為官,居洛陽,封為“香山居士”。會昌六年去世,享年75歲。?
晚期詩風的形成與時代的關系
要談白居易後期詩風的形成,必須聯系當時的整個時代。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中央政府日益衰弱,藩鎮紛紛爭取獨立。宦官手握皇權,作惡多端。統治階級過著放蕩無恥的生活,加緊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階級矛盾更加尖銳。?
我們知道,白居易本來是希望通過諷諫來改革弊端的,但是無論是諫書還是諫詩都不起作用,反而帶來了罪惡感。他希望皇帝能輔佐他改革弊端的理想在現實中破滅了。白居易的詩性諷喻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他的“知足和合,唱著玩著有氣質”,表現出淡泊平和,無憂無慮的心境。這是白居易晚期詩風的代表作。
希望能幫到妳,謝謝,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