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圖的詩學理論主要強調“思與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意”、“味外之意”。
所謂“思想與環境的結合”,就是詩人審美過程中主體與客體的統壹,理性與感性的統壹,靈感與意象的融合。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超越具體有形的描寫,具有暗示性和想象性的藝術意境。所謂“意在韻外”和“意在味外”,是詩歌直接呈現的優雅和韻味,是味趣之外的另壹種意義和更多的意義。他是這種審美理想的直接體現,《二十四詩品》每壹首都精致深刻,充滿了意象、思辨和哲理。是有無互存、虛實對比、主客和諧、詩意和諧的全息影像。它所開辟的可能性極其豐富,有“象外之象”、“韻外之意”、“味外之意”。
孫少康先生曾在《論司空圖的詩》壹文中作過精彩的闡釋,選了幾篇來品味壹下。
先驗構思:?
鬼神之靈不過是土匪的機器。如白雲,清風,歸來。如果妳去很遠的地方旅行,妳將不得不面對它。壹點道家精神,終究是要違背習俗的。山高樹高,青苔明。越想越覺得它的聲音越細。
從老莊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來看,道與俗是對立的。道家指的是他們理想的超現實的哲學境界,而俗則是現實的生活社會。思想超脫了現實,脫離了世俗的汙垢,才能隨著清風白雲回歸純凈的空間。山與樹之間,青苔與明光之間,理念之外的人,住在同壹個地方,背出清晰的詩句,妙不可言。
“豪放”:守匪禁,吞野。從道歸氣,容易氣瘋。天空風雨交加,海山灰蒙蒙。真正的實力滿滿,壹切都在身邊。前呼三陳,而後引鳳凰。蕭策六敖,卓足扶桑。
這種豪爽不是人類英雄的豪爽,而是“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宇宙是死是活的“畸形人”和“真人”的真實表達。這種豪放的精神來源於自然之道,是“元氣滿滿”的表現,這種豪放的人就像古射山中的神仙。“他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降龍,遊四海。”
《二十四詩品》以如此精致簡潔的文字,構建了壹個瑰麗的詩性宇宙,展現了壹個被廣泛贊譽的藝術時空。是壹部關於詩歌尤其是詩歌的理論,是壹部全周關註度極高的哲學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