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了解中國歷史應該看什麽書?

了解中國歷史應該看什麽書?

可以看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資治通鑒》等等。

1,歷史記錄

《史記》原名《太史公》或《太史公公基》、《太史公史記》,是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壹部紀傳體史書。它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四年三千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創制《太史公書》,後稱《史記》。這本書完成前後用了14年。

《史記》包括十二列傳(記載歷代皇帝的政績)、三十家(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的興衰)、七十列傳(記載重要人物的言行,主要描寫人物和大臣,最後壹篇是序言)、十表(大事年表)和八書(記載各種法規,如禮、樂、性情、歷法、天文等等)。

有* * * 130部史書,52.65萬余字,比《淮南子》39.5萬余字,《呂春秋》28.8萬余字。《史記》規模龐大,體系完備,對後世的傳記史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正史都是用這種體裁寫的。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斷代史,是“二十四史”之壹。由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歷時20余年。建安初年基本完成,後唐顏師古詮釋。《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壹部重要的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主要記述了從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新朝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230年的歷史事件。《漢書》包括12個傳記,8個表,10個記錄,70個傳記和100個* * *。後人將其分為120卷,全書80萬字。

3.後漢書

《後漢書》是壹部記述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史學家葉凡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後漢書分十章,八十列傳,八錄(摘自司馬彪《續漢書》)。書中主要記述了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的歷史事件,***195。

《後漢書》大多沿襲了《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寫作過程中,葉凡根據東漢歷史的具體特點進行了壹些創新和改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排列有序。比如八十列傳的傳記,壹般都是按照時代的順序排列的。前三卷是漢朝的風雲人物。接下來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帝王將相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敢於揭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壹方面揭露了魚人的權貴,另壹方面又贊揚了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例如,在《仲長統王充、王符傳》中,葉凡詳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文章。

4.三國歷史

二十四史之壹的《三國誌》是西晉歷史學家陳壽所著。它記載了我國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紀傳體國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壹。

當時,魏、吳已有史書,如的《官書》、於的《私書微略》和的《官書》。這三本書應該是陳壽所依賴的基本資料。

蜀無史官職,故自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工作,但被宦官拒絕。蜀國貶金後,從事文學家工作,晚年多次被貶,屢遭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傳記式的歷史巨著《三國誌》。

《三國誌》最早是作為書和書分別流傳的,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三書才合為壹書。最終成為壹本書,所以《三國誌》是三國分裂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這本書完整地描述了漢末金初近百年來中國由分裂走向統壹的歷史全景。

5.紫同治剪

《子同治鑒》(常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壹部多卷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以時間和事件為主,始於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於五代以後的周世宗鹹德六年(公元959年),涵蓋了16朝和1362年的歷史。

在這本書中,編者總結了許多可供統治者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宋神宗認為這本書是“鑒於過去,它有治理的資源”,即以歷史得失為戒來加強統治,所以取名為《資同治簡》。《子同治鑒》共294卷,約300萬字,《考義》和《目錄》共30卷。

《資同治鑒》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正史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