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以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並在澎湖大敗率領的鄭水師,後投降明朝。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在臺灣省設立壹府(臺灣府)和三縣,即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和竹羅縣(今嘉義),劃歸福建省。
並在臺灣省設立了壹支巡邏隊,壹名連長,兩名中尉,八千士兵。澎湖有個副將軍帶著兩千士兵。從而加強中央政府對臺灣省的管轄,促進臺灣省的經濟和文化發展。
擴展數據:
1624年,荷蘭入侵臺灣省,開始了長達37年的殖民統治。四月,南明巖郡王鄭成功從金門出發,渡過臺灣海峽,收復臺灣省。
鄭成功堅持“反清復明”的立場,堅決拒絕向清朝妥協,導致臺灣省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不久後,鄭成功因病去世,並有壹個內部糾紛。鄭經在廈門立即趕往臺灣省。
並於1664年10月,他率領約7000名士兵及其家屬前往臺灣。清廷趁機派遣使者企圖投降鄭經,並想讓臺灣省歸順,遭到鄭經拒絕。
清朝的對臺政策經歷了“重在綏靖——既打壓又綏靖”的過程。起初,為了收復臺灣省,清朝與鄭氏集團進行了11談判,試圖使臺灣省成為附庸,但鄭經拒絕了,談判失敗。
在此期間,清政府對臺灣省實行封鎖,即“移邊”和“禁海”,並於康熙二年(1663)派兵進攻鄭氏在大陸的大本營——廈門,並在贏得戰鬥的途中遭遇強風,導致船只沈沒,無功而返。
此後,發生了三藩之亂,鄭經趁機聯合了吳三桂、耿仲晶等人,並率領軍隊攻占了福建、廣東等幾個沿海省份。康熙十五年(1676),清廷派兵進入福建,耿突然淪陷。
於是他聯合清朝對付鄭經,鄭經被隔離回到臺灣省。此時清廷試圖與鄭經談判,鄭經要求“請以琉球朝鮮為例”。
與康熙對峙,雙方各執壹詞,談判無果。後來清廷招兵買馬,導致鄭經的屬下官兵紛紛轉向清廷,使得鄭經元氣大傷。
直到1681的二月,鄭經因病去世,鄭氏政權陷入了嚴重的內鬥,加速了政權的崩潰。在混亂中,鄭經的兒子鄭克雙繼承了王位。此時,清朝改變了過去以撫為主的策略,采取了“抑撫並舉”的政策
壹方面,康熙正式出兵臺灣省,起用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福建巡撫姚啟聖負責後勤供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7月8日)六月十四日,他率領兩萬多軍隊,200多艘戰艦參戰。
第壹次澎湖之戰,鄭國水軍主力全軍覆沒。最終,鄭國軍隊傷亡12000人。另壹方面,清廷在臺灣省宣布向人民呼籲;當被俘的臺灣省士兵被釋放到臺灣時,臺灣省人民“不得不解體並回到他們的心中,因為他們擔心王師不會提前到來”。
與此同時,的前副將被派往臺灣做劉的工作,以說服鄭克雙叛變。鄭克爽毫無抵抗之力,於是在7月27日向清軍投降。
康熙皇帝向鄭氏集團發出赦免信,清朝收復臺灣省。1684年,與臺灣省、鳳山、竹羅三縣成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1811年,除去山區的原住民,臺灣省有200多萬居民,其中大部分是來自福建和廣東的移民。移民開墾了大量荒地,使臺灣省成為壹個新的農業地區,並為大陸提供了大量大米和蔗糖。
從大陸進口的消費品和建築材料使臺灣省的經濟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此時臺灣省與福建、廣東的交往非常密切,中華文化更全面地傳入臺灣省。臺灣省成為“糖谷之最”的中國寶島。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的侵略矛頭直指中國,中國邊疆危在旦夕,而臺灣省戰略地位突出,成為英、美、日、法等列強軍事侵略的重點。
自西方列強強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以來,臺灣省(今臺南安平)、虎威(今新北淡水)、基隆(今基隆)和大溝(今高雄)從65438年至0860年陸續開埠。
香港開埠後,臺灣省洋行站穩腳跟,茶葉、糖和樟腦賺取了大量外匯,刺激了臺灣省經濟和社會的迅速變化。明治維新初期,日本確立了對外侵略的總方針,琉球和臺灣省成為其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
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漂泊者在臺灣省被殺為借口侵略臺灣省,10年10月,中日簽訂“?盡管清政府與日本達成了妥協,但《北京特別條約》仍然表明中國對整個臺灣省行使主權。?
臺灣省是日本第壹次對外侵略擴張,這給清政府敲響了警鐘,暴露了日本侵占臺灣省的野心。之後,清朝官員建議臺灣省應該成為壹個省。
1883年,法國挑起了中法戰爭,這場戰爭蔓延到了中國的東南沿海,侵略的目標是臺灣省,這使得劉銘傳被清政府重新啟用並派往臺灣省。劉銘傳率部迎戰法軍,成功保衛了臺灣省。
百度百科-愛新覺羅·葉璇
百度百科-臺灣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