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壹點“點”不是我們常說的點,而是“點畫”的意思。唐代著名書法家孫在其草書《書譜》中說:
“圖真不懂,學草必失。真正以點畫為形式,化為情意;草以點畫為情,化形為形。草太可愛了,寫不出來。”草書的書寫節奏更快,更能突出書法家的情感表達。寫字的時候,筆畫之間有很多聯系。因此,筆法主要是以轉為主,所以孫說“轉而成形”。點畫的頓挫、跳躍、緩慢、緩慢,成為草書的情愫。可以說點畫是草書的靈魂。
寫草書時,很多筆畫都用點代替。比如上圖中的“上”字是三分,而“口”字作為部首時,往往是兩分。這種處理可以加快書寫速度,達到筆畫簡潔的目的,同時增加草書中虛實的空間關系。
第二,俗話說行書與漢字掛鉤,所以草書更與漢字掛鉤。我們再看看唐代狂草大師張旭和懷素的話,幾乎都是上下聯動的。
為了保證草書書寫的連續性,大部分的畫和字都是連在壹起的。筆畫上有固接,中間也是斷接。簡而言之,它保持了筆畫的連續性和氣的連續性。註意字裏行間的交替,整個構圖形成壹個整體。所以草書的構圖布局體現在壹個“連”字上。
3.說明草書不是潦草的文字,其規律不弱於楷書。草書中很多字和根的書寫方法都是約定好的,是有規律可言的,不是自己創造的,也不是心血來潮瞎寫的。
草書很多字的寫法都很像,稍加改動就可能變成另壹個字。所以要求我們寫草書時每壹筆都要解釋清楚,否則容易讓別人誤解。
另外,草書雖然寫得快,但是對每壹筆的處理水平要求很高。要明確每壹筆都有來的地方和去的地方,否則容易形成滑的習慣。
在草書中巧妙地運用四墨墨法,是壹種高水平。沒有非常熟練的用筆技巧,很難掌握墨法的應用。草書寫得快。寫書時,筆沾墨,筆移開,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使筆尖流下的墨水與紙張形成不同的藝術效果,或濃或淡,或潤或幹。這就是“墨法來自筆法”。
我們去看那些著名的書法帖,如顏真卿、王鐸等,往往會驚嘆於其墨色之精美,尤其是那些不滯不燥、潤物細無聲、潤物細無聲的妙處,讓人贊嘆不已。但這些是不能強迫學習的,只能通過觀察和欣賞來激發。
明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謝晉在《春雨雜記》中說:
“又悶又濕,濃淡交替,封面不經意寫下,完美而精彩。這個不能強求,也不能強求學習...長期在精於此道上下功夫是很自然的。”草書中的書法介於小心與不小心之間,所以這種草書有它的美。如果處處刻意安排,就會失去魅力。
因為五緊草書寫得太松,家裏不熟練的人往往寫得綽綽有余,反而不那麽緊湊。書寫時,草書要松緊自如,收放自如。如果太野,容易導致散形,散形導致散靈。
用筆可以增加草書的活力和美感,古代草書大家都很重視幹筆和飛白的使用。飛離白墨也要適當。太多飛離白墨太寒酸不潔,而不飛離白墨,則變化不足,缺乏朝氣。
我們寫草書,可以參考孫的墨法:“
幹了滋潤了,濃了就幹了。
“,壹幅草書作品壹定要恰當的使用飛白筆,我們可以根據構圖布局在整幅作品中使用幾支飛白筆,這樣可以使畫面變化的恰到好處。
書寫時,應盡量壹次蘸墨完成。壹面墨水用光了,壹般可以用另壹面的墨水寫七八個字到十幾個字,每次蘸完,這樣墨水顏色自然變化,畫面也增加了節奏感。
以上是我的粗淺認識,如有不能,望各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