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真宏偉啊!遠遠地,我看見正門上莊嚴的國徽,在紅底金字上閃閃發光……”這段話節選自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參觀人民大會堂》,也正是從這篇課文中,很多人開始建立對人民大會堂的第壹印象。從那以後,這座建築總是出現在沒有直接關系的生活中-在新聞廣播中,在人民幣背面。
“每年‘兩會’前,都是人民大會堂內部裝修調整的‘黃金時期’。”撰寫《人民大會堂追思往事》壹書的黨史研究專家馬相林介紹。代表著各省、市、自治區形象的大會堂地方大廳和房間,在迎接“兩會”時往往會裝飾壹新。
通過電視轉播和圖片報道,無論是萬人大會堂的穹頂,還是懸掛在東大廳的巨幅山水畫《幽燕秋瑾圖》,這些經常出現在國家領導人身邊的人民大會堂經典場景,早已成為公眾最熟悉的“國家象征”。人民大會堂作為壹個獨特的政治空間,依靠燈光、舞臺、裝飾裝修和數以千計的藝術作品的設計,形成了獨特的美學哲學。
大會堂裏出現的壹磚壹瓦、壹字壹畫,既是藝術,也是政治。
主題:長城、山川、迎客松及其他。
《幽秋圖》是《新聞聯播》中出場率較高的壹幅畫。每當新壹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走進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與中外記者見面時,他們身後就是這幅美麗的秋景圖。這幅畫大致描繪了從北戴河老龍頭到居庸關的秋景。《石家莊日報》解釋說,《幽燕秋瑾圖》“氣勢磅礴,揮起八桿,直逼雲霄。”...顯示了壹個強大而寬廣的民族靈魂,和壹個令人振奮的時代”。
長江、長城、黃山和黃河。懸掛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的是畫家王西京的《黃河,母親河》。《中國周刊》評論說,以母親河為主題的作品需要現實地呈現,其內在的力量和魅力體現在它們的形態上。
事實上,在中國畫的主題中,花鳥是首選。
《中國新聞周刊》提到,畫家崔如琢收到了在人民大會堂創作的邀請,當時崔如琢提議畫荷花。他說,“蓮”象征著“和”,意味著“和諧”。荷葉之風諧音“遇”,意為“和諧逢盛世”。最終,這幅巨幅中國畫被命名為《荷風盛世》。
然而,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人們對人民大會堂這幅畫首先能記住的可能是迎客松。畫家陳可之說,在他的印象中,“當時人們認為只有迎客松”——掛在人民大會堂正門的中國畫《迎客松》是劉暉大師的傑作。
陳可之自己的作品是掛在人民大會堂的第壹幅油畫。中國《新聞周刊》透露,重慶直轄後,人民大會堂開放了重慶廳。當時,陳可之畫了三個草稿,壹個是《夕陽紅》,另壹個是《三峽明月》,最後壹個是《三峽晨曲》。畫面中,清晨的太陽從遠處升起,照在開闊的夔門上。陳可之認為,正是因為這幅畫中鮮明的向往,它才被選為最終方案。“永遠要看到光明的壹面。”陳可之說。
大會堂的裝飾也喜歡以“大”為界限強調藝術的獨特性和精致性。“不僅作品的規模要大,作品的主題也要宏偉。”馬相林曾在中國國防大學歷史博物館工作。2009年受中央文獻出版社邀請研究人民大會堂歷史。在他的印象中,大禮堂的裝飾畫大多以山水、松竹、花鳥為主,人物很少。尤其是現當代能夠辨識的領導人和人物的畫作更是鳳毛麟角。“這可能是大會堂裝修中壹個不成文的禁忌。”
事實上,人物作品的禁忌早在大會堂最初翻修時就出現了。負責湖南會館裝飾的夏清楚地記得,最早的湖南會館選擇了《毛主席視察湖南考察農民運動》這幅畫進行裝飾,但明確表示他不會在參觀期間懸掛肖像,這幅畫很快被收回。
除了繪畫,書法也是懸掛在人民大會堂的大量藝術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東大廳的《中國頌》、《韶山隸書》和澳門大廳的《九九鬼子書》。
在巨大的尺寸下,創作和處理都有故事
無論畫的是山水還是花鳥,大部分作品都有壹個明顯的特點:體量巨大。所以創作、處理、保存都是有故事的。
2012年初,崔如琢的《荷風盛世》正式掛在人民大會堂二樓回廊北側的墻上。八幅兩匹馬的畫拼接在壹起。安裝後,它長20米,寬3米多。這幅畫的總面積甚至比後墻上的“山裏有這麽多美女”還要大。背面“江山如此多嬌”高7米,寬10米。傅抱石和關山月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創作。因為這幅畫太長了,繪畫車裝不下它,所以我們不得不找了十幾個人把它擡到大會堂。貼的時候搭了三個架子,光刷發夾就用了五個人。《幽燕秋瑾圖》長16米,寬3米,多年來壹直是人民大會堂最大的畫作。
對於裝飾公共大廳的大型繪畫,作品應與建築環境的空間、結構、形狀和色彩相協調。人民大會堂和中南海的許多畫作都是為墻壁量身定制的,不僅在尺寸上,而且在布局、構圖、色彩等方面也需要符合整體建築環境的需要。
陳可之的油畫《三峽晨曲》畫了壹個多月,他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畫完後,作品要運到北京。重慶市領導對此非常重視,並詢問陳可之有何要求。陳說:“不能卷,不能折。運到北京後我壹定要看看。”後來,重慶專門找了壹輛加長車,把這首長5.7米、寬1.5米的《三峽晨曲》運送到北京,沒有壹次失敗。
這些巨大的畫作當然也需要維護和修復。每隔幾年,陳可之都會去人民大會堂為自己創作的《三峽晨曲》作畫和上色。人民大會堂的另壹棵迎客松——貴賓接待大廳的鐵畫《迎客松》,由鐵畫大師褚延慶於1959-1960年完成。後來,鐵畫開始變形斷裂,大會堂管理處請來了儲燕青的女兒——鐵畫藝術家儲金霞進行修復。
誰有資格為人民大會堂作畫,如果他想畫得好,有創意,了解政治並談論政治?
最著名的是在1959年,傅抱石和關山月專程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山河令》。陳毅、郭沫若和吳晗都親自參觀過,周恩來還特意為他們準備了茅臺酒。
而更多的名字並不為普通人所熟知,或者說並不那麽深入人心。
創作《美麗的秋景》的侯德昌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在《秋景圖》之前,他就與領導人有過壹段感情——在1976年,他為毛主席紀念堂題寫了“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幽燕秋瑾圖》廣受好評。今後“幾乎每年都會接到為國家重要場所繪制巨幅山水畫和書寫大型書法作品的任務”,而他的作品在人民大會堂只有6幅。
在創作《幽燕秋瑾圖》時,侯德昌邀請了他的兩位學生——耿安輝和竇憲民。後來,耿安徽為東廳休息室創作了《大江長歌》,為中南海創作了《高山》。
懸掛和收藏是兩回事。半個多世紀以來,人民大會堂收藏了1000多件藝術品,其中不乏壹些草根畫家的作品。例如,2007年,河南省文化館退休幹部劉收藏了豐碩的果實。2009年,江蘇農民畫家宋微的春圖被收藏。中南海紅墻裏也有很多藏品。
還有壹種人,可以算是為“領導背後”作畫。武金良,壹位曾為中南海創作《青山聽浪》的畫家,自1986以來壹直在外交部工作。其作品不僅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釣魚臺等懸掛和收藏,更有數百幅作品作為“國禮”送出。
“懂政治”是紅墻畫家的顯著特點。武金良就是其中之壹。2005年,武金良為連戰作畫。吳想到把紫藤畫成龍的形狀,於是畫了兩只大公雞和九只小雞,其中壹只離小雞有點遠。武金良解釋說,這只孤獨的雛鳥代表著寶島臺灣省,有壹天它會回到鳥群中。9個小時後,壹幅充滿政治意味的“家庭幸福、吉祥如意”的畫面躍然紙上。* * *共青團中央主管的《中華兒女》雜誌報道,有關領導看到畫作後曾稱贊“畫得好,創意好”;了解政治,談論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