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普希金《走向大海》教案“2篇”

普希金《走向大海》教案“2篇”

教學目標

1.了解海的象征意義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體驗聯想在詩歌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主題上的表現。

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1.正確理解海的象征意義,揣摩詩的意境。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復雜心情。

3.品味生動的語言。

教學方法

1.大聲朗讀。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問題研究法。

班級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首先,引入新課。

在詩歌的王國裏,外國詩歌也有著無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壹些世界著名詩人對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學們,妳們讀過外國詩歌嗎?(學生列舉已知的外國詩人及其代表作品。)有,拜倫,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們所有的詩歌在世界文學史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要學習普希金的壹首詩。

第二,作者和寫作背景。

普希金(1799-1837)是俄羅斯民族的偉大詩人,俄羅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奠基人。他壹生寫了近900首抒情詩。他的詩歌具有鮮明淒婉的特點,旋律優美,思想性高,藝術感染力強。

1824年夏天,普希金與敖德薩州長發生沖突,被軍警押送到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那裏被關押了兩年。在敖德薩,詩人長期與大海為伴,將奔騰的大海視為自由的象征。當他即將離開敖德薩,告別大海的時候,萬千思緒湧動,憂郁而憤怒的詩句在胸中醞釀。詩人在敖德薩開始寫作,最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完成了這首獻給大海的詩。

第三,教師示範閱讀,學生配合音樂(海之詩)自主閱讀。

朗讀時提醒學生,全詩抒情氛圍濃厚,感情濃烈深刻。閱讀時要註意把握全詩感情的基調和變化。

第四,合作探究學習文本。

1.整體感知,結構清晰。

《致大海》是流亡詩人寫的壹部浪漫主義傑作。作品贊美自然的美好和崇高,反對世俗生活的醜惡和平庸,突出人與自然的情感和諧,將自然景物人格化為精神象征,寄托了詩人自己的理想,即對自由和解放的熱情追求以及對暴力統治的憎恨和反抗。

全詩有十五節,可以分三部分讀。在前兩節中,詩人告別了大海;中間十壹節,詩人對大海引起的回憶和聯想;在最後壹節,詩人又壹次深情地告別了大海,表明他的整個心靈都充滿了大海的形象和聲音,永遠不會忘記。

2.具體分析。

(1)結合詩的內容,在“大海”前加入適當的裝飾元素,實現詩人對大海的熱愛。

清澈:自由奔放的海,碧波翻滾的海,閃耀著驕傲與美麗的海,黃昏時寂靜的海,洶湧澎湃失控的海...

(2)為什麽詩人如此熱愛大海?大海有象征意義嗎?

清:因為大海有寬廣的胸懷,驚人的力量,壯麗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作者通過大海表達了對自由的贊美和向往,但現實卻讓他心酸。他雖然失望,但並不絕望。他會永遠記住心中的大海,向四面八方傳播自由。

(3)為什麽詩人面對大海會感到悲傷和痛苦?

明確:因為大海的自由喚起了詩人失去自由的“苦惱和心痛”。

(4)詩人從大海想到與大海有關的英雄和詩人。結合詩,詩人對他們的感情有什麽不同?詩人在這裏反映了什麽樣的思想感情?

清晰:詩人為死在大西洋聖赫勒拿島的拿破侖感到惋惜,但更多的是譴責他。拜倫的死使這位詩人感到極度悲傷。他稱拜倫是“壹個天才”,“我們心中的另壹個國王”,“壹個為自由之神哭泣的歌手”。他在拜倫身上看到了像大海壹樣深的倔強性格,像大海壹樣,沒有什麽能讓自由戰士屈服。偉大的詩人、自由戰士拜倫的去世,讓詩人感受到了自由之神的幻滅,整個世界壹片空虛。“人的命運在哪裏都是壹樣的。”幾乎沒有壹個可以自由生活和歌唱的地方,所有被祝福的地方都被占據了。此時,普希金感到精神上的壓抑和無望。

這首詩把大海擬人化了。學生們在詩中標出這些感人的句子。討論:這是哪裏寫的?

明晰:詩人在很多地方運用了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如把“波光”寫成“光輝”,把海浪的聲音變成了抱怨、呼喚和回聲,使大海更加人性化,便於作者與大海對話,使大海更像詩人最好的朋友,表達了作者對大海的熱愛——自由。

第五,進行閱讀訓練。

學生可以通過情感朗誦進壹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可以要求學生在詩歌朗誦中畫出停頓和重音。

第六,課堂總結。

這首詩有強烈的時代感。詩人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反映了壹個時代的精神,寫出了人們的願望、情感和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他把自己對時代的感受化為詩意的情感,融合到大海的意象中,竭力渲染,達到了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的目的。

七、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