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碧城(1883 -1943),安徽旌德人,生於1884年。其父盧鳳岐,光緒三年進士,與晚清著名詩人樊增祥同年,曾赴陜學政,家世顯赫。我們有四個姐妹,呂碧城是第三個。呂碧城和她的呂碧城。
她的姐妹呂惠如、呂,以詩著稱,被譽為“淮南三路,舉世聞名”呂碧城12歲時,在詩歌、書法、繪畫方面的造詣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當時,有“才子”之稱的樊增祥讀了呂碧城的詩,不禁為之驚嘆。當有人告訴他這只是壹個12歲女孩的作品時,他驚訝得不敢相信。1895年,父親盧鳳岐去世,呂碧城的母親從京城回來處理祖產。因為宗族覬覦陸家的財產,他們唆使土匪劫持她的母親。呂碧城在北京聽到了這個消息,四處尋求幫助,並寫信給父親的朋友和學生尋求幫助。幾經周折,事情終於圓滿解決。然而,這壹事件使小小年紀的呂碧城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但也使與呂碧城訂過婚的王甲產生了戒心。他認為呂碧城小小年紀就能發號施令,所以他提出了解除婚約的請求。陸家孤兒寡母不願爭辯,遂同意,雙方同意解除婚約。然而,在那個時代,離婚對壹個女人來說是壹種莫大的恥辱。雖然呂碧城是壹個新女性,但她曾經為自己感到難過,這對她未來的婚姻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婚約解除後,的母親帶著她四個未成年的女兒到她的叔叔顏那裏,他被任命為塘沽的運鹽使節。
《大公報》倡導女權。
1903年春天,20歲的呂碧城打算去天津參觀壹所女子學校,她的侄女想進入壹所新學校。她守舊的叔叔嚴厲地責備她,呂碧城壹時生氣了。第二天,她從家裏逃出來,獨自踏上了去天津的火車。她不僅沒有路費,連收拾東西的時間都沒有。壹個富婆獨自出門,在當時是令人震驚的舉動。這次離開是呂碧城文學生涯的開始,也是她與各界名流交往的開始。身無分文、舉目無親的呂碧城在去天津的火車上認識了佛照樓賓館的老板娘,到天津後就住在她家裏。但沒有經濟來源,生活壹度陷入困境,只好寫信給住在《大公報》報社的方太太求助。這封信剛剛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看到。英斂之讀了這封信,被呂碧城的文采所折服,連連稱贊。不僅如此,渴求人才的英斂之也前去拜訪,詢問原因。她非常欣賞魯的勇氣,立即同意聘請她為《大公報》的見習編輯。從此,呂碧城開始了獨立的生活。呂碧城到《大公報》才幾個月,就多次在報紙上發表詩作,章法嚴謹,文采橫溢,為詩壇前輩所稱道。她繼續撰寫提倡婦女解放、宣傳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論提倡女學的目的》、《寄語中國女同胞》、《鍥而不舍地宣傳女強人》等,引起強烈反響,呂碧城在文壇聲名鵲起。她率真的氣質和詩中透露出的橫刀立馬的精神,深受當代人,尤其是新女性的向往和敬仰。當時有“鹹推呂碧城無處不在”的盛況。1908年,光緒、慈禧相繼去世,大量民眾為此不安。好像慈禧壹死,國家就沒了主心骨,不知道怎麽辦。這時有人填了壹張“百字令”:“派,寫壹幅嬋娟,玉衣輕羽,禁永遠起落恨眉如劍。屏蔽邊疆,北京金弊,輕失,遊魂地下,羞見漢唐雁。”並題寫了慈禧的畫像,刊登在報紙上,痛斥慈禧,說她在主朝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愚弄了清朝的山河,把中國邊疆的大量領土和國庫的大量錢財送給了帝國主義國家。當她去冥界的時候,她壹定害怕見到漢高祖的呂後和唐朝的武則天。這讓清政府非常憤怒,成為轟動壹時的新聞。引起轟動的詞作者是當時年輕的呂碧城。從1904到1908,在《大公報》的幫助下,呂碧城積極發表大量提倡女權、主張婦女解放的文章和詩歌。她結識了壹大批當時的婦女運動領袖,尤其是秋瑾。1904年5月,秋瑾從北京來到天津看望呂碧城。兩人相識不到四天,但壹見面就壹拍即合,情同姐妹,言語上立刻成了朋友。這可以稱之為兩個新女性之間的因緣故事。秋瑾曾用“畢成”這個名字,京華人都以為呂碧城的詩是秋瑾寫的。兩人見面後,秋瑾“大方註銷了名字”,因為呂碧城早已名聲大噪,“畢成”壹號從此要獻給呂碧城。在談話中,秋瑾建議呂碧城去日本參加革命運動。呂碧城承諾用“口水戰”在遠處呼應秋瑾。此後不久,呂碧城在《大公報》發表了兩篇文章,分別是《持之以恒興女強人》和《教育是立國之本》,兩篇文章都不同程度地顯示了秋瑾的影響力。1907年春,由秋瑾主編的《中國婦女報》在上海創刊,刊物由呂碧城執筆。1907年7月5日,秋瑾在紹興被殺。呂碧城用英文寫了《革命婦女秋瑾傳》,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發表,引起相當大的反響。呂碧城與秋瑾的接觸也引起了官方的註意,以至於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壹度有了逮捕呂碧城的想法。只是因為沒有更多的借口,所以沒有實施。
經營女性,教育現代女性
除了在《大公報》上積極倡導女權,做解放婦女思想的先鋒外,呂碧城在辦女學的實踐中,還積極籌辦北洋女公學。首先,呂碧城多次發表演講,宣傳創辦女子學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把提拔女性的研究上升到關系到國家興亡的高度,以此來沖擊幾千年來積累的“女人無才便是德”的過時觀念。另壹方面,女權運動的興起恰恰證明了社會中男女的不平等。“如果妳想要平等和自由,妳就得和男人文明相處,學習有用的知識,變得強大。”呂碧城認為,開辦女子學校,啟迪女性智慧,促進女性權利,是國家自強的根本。為了實踐自己的理論,呂碧城積極組織女子學校,英斂之將她介紹給嚴復、嚴範孫、傅增湘等吉尼斯著名人士,以尋求支持和幫助。在天津道印堂、等官員的倡導下,北洋女子公學於1904年9月成立,魯為總教師。兩年後,“北洋女子學院”更名為“北洋女子師範學校”,年僅23歲的呂碧城被任命為監事(相當於今天的“校長”),成為中國第壹位擔任這壹高級職務的女性。呂碧城在當時女子最高學府呆了七八年,從教學晉升到學校督導。她將中國的傳統美德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相結合,將中國的傳統知識與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相結合,使北洋女子公學成為中國近代女性文明的搖籃之壹。她希望自己培養的學生將來也能投身於教育和培養下壹代,為文明社會的到來盡自己的壹份力量。周恩來的夫人鄧曾在這裏聽過的講座。
環遊世界,提升中國女性的聲望
呂碧城的誌向不僅在於教育,還在於復興國家的誌向。在她的許多文章中,她談到了如何建設壹個強大的國家。她認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裏,中國要想成為壹個強大的國家,必須要和4000萬人結合起來,所以2000萬女性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解放婦女,男女權利平等,是國家強大的必由之路。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世界,拯救人民。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呂碧城被聘為總統府秘書。她野心勃勃,想展示自己的野心,但黑暗的官場讓她心灰意冷。1915年,當袁世凱篡位的野心昭然若揭時,呂碧城毅然辭去北京的職務,移居上海。短短兩三年,她在與外商的聯合貿易中積累了可觀的財富。可見她不僅才華橫溢,而且有著過人的經濟頭腦。呂碧城去了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文學和美術。她還是《上海時報》的特約記者,把她在美國看到的東西寄回中國,讓中國人和她壹起看世界。4年後,他完成學業回到中國。1926年,呂碧城再次獨自出國,漫遊歐美。這壹次,用的時間更長,達到了7年。她把自己的故事寫成了《歐美漫遊記》(又名《洪雪的事業》),在北京的《順天時報》和上海的《半月談》雜誌上連載。呂碧城兩次周遊世界,寫了大量描寫西域風情的詩歌,這些詩歌膾炙人口,流傳壹時。她的詩歌造詣深厚,尤其擅長填詞,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後壹位女詩人”。傳世作品有《呂碧城集》、《方鑫集》、《朱曉詞》、《雪畫詞》、《湘錄》等。1928年,她加入了世界保護動物委員會,並決定成立中國保護動物協會。1929年5月,她接受國際保護動物協會的邀請,前往維也納參加會議。她盛裝出席,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代表們驚嘆不已。在旅行的過程中,無論走到哪裏,她都特別註重自己的外表和言行舉止。她認為她代表著中國兩億女性同胞,她想讓世界欣賞中國女性的優雅。此後,她周遊世界,宣揚動物保護的理念,成為這個組織中最好的宣傳員。呂碧城非常叛逆,他不同意賢妻良母是唯壹美德的傳統觀念。與她交往的名人中不乏能人和高官,但她早被拋棄的陰影卻壹直縈繞在她的婚姻中。再加上她自力更生,總覺得身邊沒有對手,所以寧願孤獨終老。有朋友問她結婚的事,她回答:“生活中能被誇的男人不多。”結果,盡管呂碧城很優雅,她卻終身未婚。
婦女運動述評
呂碧城作為《大公報》的第壹位女編輯,在20世紀初享譽京津。她的詩歌創作很有天賦和才華。她是辛亥革命前後著名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後壹位女詩人”。她創辦了京津最早的女子公學——北洋女子公學,並於1906增設師範系,成為北方第壹所正規女子師範學校。她不僅親自參與教育實踐,而且特別註重宣傳自己的教育思想,不遺余力地宣傳創辦新式女子教育的好處,大力推動近代女子教育。呂碧城不僅是女子教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也是男女平等的倡導者和先行者。她是倡導女權和女性研究的深度沖鋒。她在《大公報》發表的關於婦女研究、婦女權利、婦女教育的文章和詩歌,得到了極大的關註和反響,許多學者為詩歌投票。此外,呂碧城壹直堅持只用文言文寫作,反對五四時期開始的白話文運動。但也有評論說,以魯的藝術感覺和描寫技巧,如果能用白話文寫作,她的成就可能會超過新文學史上其他幾位女作家。
絕對美女的“剩女”呂碧城
呂碧城的壹生是傳奇的:她不僅是“近三百年來最後壹位女詩人”、社會活動家和資本家,而且是中國新聞史上第壹位女編輯、中國女權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
難得的才女
呂碧城,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其父盧鳳岐,光緒三年丁醜進士。曾任國史館助理員,山西政治學者,家藏三萬卷。受書香門第的影響,呂碧城聰明而早熟。9歲時,與壹個姓王的鄉紳的兒子訂婚。13歲時,她的家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的父親因病去世,又因為沒有孩子,家裏所有的財產都被她的人霸占,母親顏也被強行禁閉。小呂碧城挑起重擔,給父親的朋友和學生寫信,四處求援,使被囚禁已久的母親得以逃脫。然而,呂碧城的“公婆”很警惕:這樣的兒媳婦將來可能很難管教,所以她提出了離婚。從此陸家孤兒寡母,勢單力薄。
《大公報》的主要撰稿人
後來,的母親帶著四個未成年的女兒投奔塘沽的舅舅顏,開始住在壹個寄人籬下的房子裏。戊戌變法後,改革派的斯圖文德對自己閨閣中的生活感到不滿。20歲時,呂碧城從家裏逃了出來,踏上了去天津的火車。因為沒有經濟來源,生活壹時陷入困境。她偶然得知她叔叔的秘書的妻子住在《大公報》,於是給她寫了壹封求助信。這封信碰巧被《大公報》總編輯英斂之看到了。他非常欣賞呂碧城的勇氣,當即決定邀請她擔任《大公報》的見習編輯。從此,呂碧城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第壹位女編輯。才女呂碧城入駐《大公報》不過幾個月,其格律嚴謹、文采橫溢的詩作已為前人所稱道。從1904到1908,呂碧城成為《大公報》的首席撰稿人。
社交明星。
那時候,呂碧城的倩影經常出現在各種聚會上,壹時間成為京津壹道奇特的風景,人們對這位有思想的美女和才女印象深刻。當時,有許多人追求呂碧城。據說呂碧城眼光很高,只看中了梁啟超和汪精衛,卻覺得梁啟超太老(比呂碧城大9歲),汪精衛太年輕(和呂碧城同歲)。此外,《大公報》總編輯英斂之崇拜呂碧城,甚至引起了這位英國女士的誤解。呂碧城這樣談論她的情感感受:在生活中能得到滿足的男人不多。我的目的不是錢的多少和家庭地位,而是在文學上的地位,所以很難找到合適的伴侶。
提倡女權的教育家
在擔任《大公報》總編輯期間,呂碧城借助這壹輿論陣地發表了大量主張婦女解放的詩歌和文章。創辦壹所新的女子學校成了她的目標。為了幫助呂碧城創辦女子學校,英斂之把她介紹給嚴復等人,以示支持。教育家嚴復很早就聽說了呂碧城的名字,並對她非常欣賞。她不僅收她為女弟子,還向總督袁世凱極力推薦呂碧城,說她是創辦女子學校的最佳人選。於是袁世凱欣然同意,讓她幫忙籌辦女子學校。1904 165438+10月17、北洋女子學院正式成立,呂碧城任首席教師(教務長)。兩年後,23歲的呂碧城被提升為主管(校長)。這樣年輕的女校長在當時的中國是獨壹無二的。在這片校園凈土上,呂碧城不遺余力地推動新式女子教育。許多在這裏學習的女孩後來成為中國傑出的革命家、教育家和藝術家,如鄧、、許廣平。
從秘書到外行
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任總統,呂碧城任總統政府機要秘書。袁世凱想當皇帝後,呂碧城對袁世凱及其追隨者不屑壹顧,毅然辭職,隨母親移居上海。短短兩三年,她積累了可觀的財富,成為壹名富有的女商人。1918,呂碧城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文學和美術,四年後回國。1926年,呂碧城再次獨自出國,漫遊歐美七年。呂碧城終身未婚,並逐漸對宗教感興趣。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居士,法名滿誌。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呂碧城從瑞士回到香港。1943 65438+10月24日,她在香港九龍獨自離世,享年61。
小紅
小紅
蕭紅(1911-1942),原名張乃英,筆名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壹個地主家庭。為了逃避婚姻,她在窘迫中給報社投稿,於是認識了肖軍,兩人相愛了。蕭紅也從此走上了寫作的道路,他們壹起完成了散文集《上市街》。1934年,蕭紅在魯迅的幫助下完成了小說《生死場》,並作為“奴隸系列”之壹出版。蕭紅由此奠定了她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蕭紅的左翼現實主義風格小說包括長篇小說《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比較成功的小說有在香港寫的記憶小說《呼蘭河傳》,以及《在牛車上》、《小城三月》等壹系列回憶家鄉的短篇小說和故事。蕭紅,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女神”,是民國四大才女中最悲慘的女人,也是壹個傳奇人物。她有著和詞人李清照壹樣的人生經歷,壹直處於極度的痛苦和大起大落之中,可謂是比較不幸的壹個。然而,她以壹個虛弱多病的身體面對整個世俗世界。在國難中,她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掙紮,壹次次與命運抗爭。雖然她的作品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但卻為女性意識增添了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以“人性的愚昧”和“改造民族靈魂”為藝術追求,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剖析”中深情呼喚民主精神和人格意識。蕭紅的壹生,是壹種不向命運低頭的掙紮和掙紮的壹生。應該說,是蕭軍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她的命運,觸發了她開始文學創作,她進入了她的生活。這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有寫作天賦的女人,命運悲慘。1942年10月22日她在香港去世的時候,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回宇)
傳記筆記
蕭紅(1911 . 6 . 2—1942.1.22),原名張乃英,黑龍江呼蘭人。他小時候失去了母親,從65438到0928在哈爾濱讀中學。他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其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因為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的不滿,他在1930離家出走,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1932年,他們與蕭軍生活在壹起,他們結識了許多進步文人,參加過反清抗日活動。1933年,他和肖軍自費出版了第壹本作品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出版了名著《生死場》(以筆名蕭紅開頭),螢火蟲的文學世界。1936年,為了擺脫精神上的困擾,他遊歷日本,在東京寫了散文《孤獨的生活》和長詩《沙粒》。1940年隨端木蕻霏抵港,不久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小說《呼蘭河傳》。1942年,歷經坎坷在香港去世,享年31。
作品目錄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肖軍合著,1933(自出版),《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榮光書店;1980、馬伯樂人的滴水薪架(散文集)1936、文生的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的《在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的《魯迅先生的曠野回憶》重慶時代書店(散文)1940、的《重慶婦女生活社》(中篇小說)654331979,黑龍江人的手(小說)1943,桂林方圓書店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店蕭紅選集(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蕭紅選集。1981、黑龍江人民短篇小說荀蕭紅1982、黑龍江人民散文選蕭紅1982、百花蕭紅(中國現代作家作品選)1984、人文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
石評梅
簡介
石評梅
石評梅(1902 ——1928),原名露比,山西省平定縣城關人。父親史明,字定成,清末舉人,家在平定城書香門第。石評梅從小聰明好學,很受父母歡迎。從她三四歲開始,父親就教她認字,她每天晚上都堅持。有時候認不出她,即使夜深了,也不讓她睡,直到熟悉了。後來她進了小學,白天和孩子們壹起上課。晚上放學後,她爸爸仍然教四書和詩經。因此,在童年時期父親的嚴格教育下,平美奠定了中國文學的基礎,也為以後的文學活動奠定了基礎。辛亥革命後不久,平美的父親史明到省城太原的山西省立圖書館讀書,於是平美的父親來到太原,進了太原師範附屬小學,畢業後直接進了太原女子師範學校。石評梅因其才華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而被稱為才女。石評梅的叛逆思想和組織能力,在壹個女教師的學習過程中已經顯露無遺。壹位女老師引起了轟動,她是組織者之壹。風潮過後,學校想開除她,但因為她的才華,她被復職了。1919暑假,石萍梅從太原女子師範學校畢業,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學校。走這壹步,是對石評梅思想和意誌的考驗。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壹般人認為:“壹個女孩子中學畢業就可以了,何必再去深造!”但是,她壹直在學習,在奮鬥。在父親的支持下,她離開山西,去了北京讀書。到了北京,她本來是要報考女子師範大學中文系的,但是女子師範大學中文系不招生,她就改到了體育系。來到北京這個全國思想活躍的中心,是石評梅人生的壹個重要轉折點。那是五四愛國運動剛結束,新文化新思想方興未艾。就文學革命而言,魯迅等人發表了壹系列新的文學作品,白話文開始取代文言文。舊的封建道德倫理受到強烈沖擊,民主和科學成為思想進步的年輕人心目中的新旗幟。在新思潮的影響下,石評梅壹方面在女子師範大學刻苦學習,另壹方面開始為報刊寫詩、散文。2月20日,192110,石評梅的詩《夜行》在山西大學開辦的刊物《新* * *和諧》第壹卷正式發表。1920年,石評梅認識了高,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運動健將,山西最早的生產者。這是石評梅人生的又壹重大轉折。在同鄉會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他們的父母有交情。在異鄉遇到老朋友,特別親切,於是他們建立了友誼。他們經常通信,談論想法和抱負。15年4月15日,石評梅給高寫了壹封信,傾訴了她思念的憂傷。高第二天就寫了壹封信幫她分析,年輕人普遍感到無聊的原因在於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以我決定承擔起改造世界的責任。這的確是壹件又大又麻煩的工作,但如果不是的話,悲傷什麽時候才能結束?我決心走我的路”;“我相信,如果我們改變制度,年輕人在當下社會所享受的悲傷就會得到緩解——雖然不可能完全如此,所以我希望我的思想和努力完全集中在我想做的‘轉變’上。”信中鼓勵石評梅“積極起來,粉碎這些枷鎖”,“被悲哀喚醒,去承擔幻滅和悲哀的事業,成為壹個奮鬥的人”。高因為自己的貼心想法,認為石評梅是壹個很有可取才華的女人,從友情變成了愛情。石評梅也視高為知己。1924年,因張被捕謀反,高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他在北京的住所拉庫胡同16號喬裝脫逃,在壹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告別了石評梅的住所。石評梅後來寫文章回憶說:“在杏壇已經抓了幾個人,在他的住處觀有遊擊隊等著他。今晚,他冒著很大的風險,盛裝來和我告別。”他勸石評梅“不要怕”“沒關系”。“即使他被捕入獄,他也不怕。如果他害怕,他就不會做這個生意。”這件事給石評梅的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3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石萍梅與體育系12人、自然史系14人壹起組成“女子師範大學國內旅遊團第二團”南下旅遊,她們沿韓晶鐵路經寶鼎、武漢、南京、上海,從青島、濟南回京。回到學校後,石評梅寫了壹篇五萬多字的長篇遊記《模糊的余輝》,連載於早報副刊9月4日至10月7日,1923。同年,石評梅完成學業,走出了女子師範大學的“紅樓”。她被師大附中聘為女子部主任,體育老師,語文老師。後來,她還在春明女子學校、第壹女子中學、約瑟夫女子學校和師範大學擔任教師和講師。北師大附中從1921開始實行男女同校。在那個封建傳統思想還很頑固的年代,敢於破除舊禮教,真的是壹件大事。至於怎麽管理,怎麽教,這些都是新問題。從65438到0923,石評梅擔任婦女部主任後,在管理上采取理性引導、真誠感化的方法,讓學生們心服口服地接受規則。她的教育管理滲透著“愛”字。她曾經說過;“我曾經不快樂,後來我發現了他們,我親愛的小姐姐們,我才意識到我太自私了。最近看了壹本小說,叫《愛的教育》。看完之後,我哭了。我發誓壹輩子從事教育事業;我愛他們。我明白我之前的錯誤。”因此,在教學中,她總是盡力讓學生受益。她平時教學時數很多,但無論多忙,對學生的課程也從未敷衍過。她經常半夜批改學生的作業,第二天早上去學校,深受學生的喜愛和同齡人的尊敬。
停止
1925年3月,高病逝。高的突然去世對石評梅的精神是壹個巨大的打擊。她沈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之後,她把所有的感情都獻給了已故的高。3月29日,北京大學、國會促進會全國代表大會和山西省第壹中學校友會為高舉行追悼會,石評梅送來挽聯,上書:“碧海晴空無涯,我們會知道什麽時候再見。”他還在白布上寫了壹副對聯,掛在追悼會上。5月8日,根據高的遺願,石評梅、高出面將高安葬在北京陶然亭。石評梅在高陵周圍種了十余棵松柏,並在墓前題詞如下:我是劍,我是火花,願生如閃電,願死如彗星。這是高生前自題照片中的幾句話,是我在他死後為他刻在碑上的。於君,我不能讓妳的生活像彗星壹樣快。我不得不把剩下的眼淚流到妳的墳前,直到我不能來看妳。
評《梅》
高去世後,石評梅寫了十余篇文章悼念。這些作品被收入散文集《陶語》。然而,石評梅並沒有沈下心來。悲痛之余,她認真思考社會和人生,漸漸明白了高所從事的是什麽,精神開始振作起來。1926,她在壹篇日記中寫道:“我還是希望有所作為,不僅是作為壹個作家和藝術家,更是作為壹個社會革命家!”同年,她對朋友說:“我這樣的人還有什麽?如果我繼續這樣當老師,簡直不可能!雖然我不能接手天心(高)的工作,但我應該為我的事業努力。妳看,景清因為殺了北京這樣的人都去革命了,北京只剩下我壹個人了。暑假過後,我壹定會去南方讓他們認識我,評論梅。至少我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來為革命事業大做文章!“有壹次,行李都收拾好了,但因為北京教育界同事的勸阻,我媽不同意。在此之前的6月,1924,11,石評梅和陸出版了《京華日報-婦女周刊》的副刊。她用犀利的筆觸揭露了攻擊社會的黑暗勢力,鼓舞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