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評蘇霍姆林斯基

評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當代蘇聯最著名的教育家。出生在烏克蘭的壹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大學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資格證。從1948到去世,他在家鄉擔任壹所農村完全中學——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以來,他壹直是俄羅斯聯邦通信學院的成員。1968起,任蘇聯教育學院傳播學院院士。1969年被授予烏克蘭社會主義功勛教師稱號,獲得兩枚列寧勛章和1紅星勛章。

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對教育理論問題進行了壹系列研究,包括《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全心全意獻給兒童》、《帕夫列什中學》、《公民的誕生》等。

決心教書

蘇霍姆林斯基的中小學生活壹直是在鄉村學校度過的。這是壹所七年制學校。雖然學校設施很普通,但這裏有很多好老師。這對從小受家庭熏陶的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是壹個極好的環境。他的善良天性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的知識面和能力也得到了迅速的拓寬。他經常主動幫助家裏的父母和鄰居。在學校,他是壹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受到時任校長伊萬·薩維奇和時任教務主任布斯考斯基的重視和照顧。然而,第壹位女教師安娜·薩莫伊洛·那英對他的影響最大。

這位女教師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在教育工作中的親密夥伴。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個女老師就像壹個女巫。她知道美麗的所有秘密。當她講課時,學生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所教的知識常常銘刻在學生們的記憶中。她經常帶孩子去大自然,引導學生思考很多問題,學到很多東西,明白很多道理...我們舉了這樣壹個事件:

壹天下午,安娜·薩莫伊洛·那英帶她的學生去森林,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熟悉的地方。他通常來這裏玩。但是女老師的講解讓他接觸到了很多以前沒有註意到的新事物,很多讓他驚訝的事情。看這棵盛開的椴樹在幫蜜蜂釀蜜;看那個鳥巢——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惡作劇地用棍子桶它,但是現在老師說這個鳥巢有回廊和廣場,幼兒園和糧倉...原來是個童話城市。他覺得自己沒有和老師壹起來。妳不會發現世界上有這麽多美好的事物。當孩子們欣賞完大自然的美景,趕著回家的時候,她也有了新招:“孩子們,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采些花。當孩子關心長輩時,長輩會感到高興,而鮮花——這是關心和愛的表現。..... "蘇霍姆林斯基接受了這樣的教育。

這使得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愛上了書籍、同伴和自然,也更加尊敬老師。他渴望自己的知識像老師壹樣淵博,渴望自己像老師壹樣。從此,蘇霍姆林斯基逐漸確立了從事教師這壹神聖職業的誌向。因此,當他從七年制學校畢業時,他毅然決定報考師範院校。後來,他從壹名普通教師壹步步成長為偉大的教育家。

反射誤差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實踐中也犯了這樣的錯誤。

那時候他剛參加工作。壹個叫Stjepa的男生,因為太活潑太調皮,在壹次玩耍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教室裏壹盆全班珍愛的玫瑰花。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大聲斥責該學生,並盡力讓這個問題孩子觸及靈魂,吸取教訓。事後,班裏的孩子拿來了三盆這樣的花。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輪流照顧他們,但斯特傑帕不被允許參加這個集體活動。很快,這個學生變得不那麽愛說話,也不那麽淘氣了。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想,這都是對的,說明他的申斥在這個學生身上起到了作用。

但不愉快的事件發生在他罵了學生幾周後。這天放學後,蘇霍姆林斯基因為未竟的事業留在教室裏,斯蒂帕也在這裏。他打算完成作業回家。當他發現教室裏只有老師和他們時,斯特傑帕感到很尷尬,急忙回家。蘇霍姆林斯基沒有註意到這壹情況,無意中讓斯特傑帕和他壹起去草地摘花。這時候,斯蒂帕的表情變化很快,他先苦笑了壹下;然後眼淚滾了下來,然後在蘇霍姆林斯基面前跑回家...

這件事對蘇霍姆林斯基觸動很大。這時候他才意識到孩子對於懲罰是多麽的難受。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做法是對孩子無意識的疏遠,讓孩子覺得委屈。因為孩子無意中折斷了花枝,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願意做點好事來彌補自己的過錯,卻粗暴地拒絕了他的意願。把這種真誠的、童心未泯的遺憾報告給泄憤的教育影響,無疑是對孩子的打擊。

此後,蘇霍姆林斯基吸取了這個教訓,在以後的工作中很少使用懲罰手段。通常,他對因無知而做出不良行為後果的孩子采取寬容的態度。他認為,寬恕能觸動學生自尊最敏感的角落。

“不要背”

蘇霍姆林斯基當上校長後,多次提出“思考,不要死記硬背”的口號。但人們很少知道,觸發他產生這種想法的契機,是在小學低年級壹次聽語文老師講課的課堂上。

壹天早上,像往常壹樣,蘇霍姆林斯基去聽小學低年級的壹位語文老師講課。上課的頭幾分鐘,學生們緊張地思考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年輕的老師開始讓學生回答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認真記錄學生的回答,但學生的回答並沒有讓他滿意。他發現學生使用的許多單詞和短語在他們的意識中沒有明顯的表征,與他們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沒有聯系。學生只是重復別人的想法,人們聽到的只是學生擠出來的壹些笨拙的、死記硬背的句子和短語。它們是什麽意思?好像學生都沒理解清楚。蘇霍姆林斯基想,“為什麽學生的回答總是那麽差,蒼白而毫無表情?“為什麽孩子在這些回答中往往缺乏自己的生活思想?”此時上課進行中,只有老師提示學生;“課後復習,記住單詞和句型的意思,下節課提問……”聽到這裏,蘇霍姆林斯基皺起了眉頭,再也無法集中精力聽下去了。

他認為,教學的唯壹任務是在學生面前記憶、保持和再現嗎?看來我的工作還是有缺陷的,我在實踐中解決的問題沒有及時在老師中推廣。這時,壹年級學生娜塔莎的壹篇作文又清晰地映現在他的腦海裏:

“那是夏天。刮起了大風。風把壹顆長著毛茸茸翅膀的種子帶到了草原上。種子掉進了草原上的綠草裏。小草驚訝地問:“這是誰?”種子說:“這是壹朵長著翅膀的花。”。我要在這裏的草地上生長。小草高興地歡迎新鄰居。冬去春來,草變藍了。在種子最初落下的地方,壹根粗壯的莖露了出來,在它上面,開出了黃色的花朵。它太亮了,就像壹個小太陽。啊!這竟然是蒲公英!小草說。"

這是帶學生觀察花的形狀和顏色,以及這種花與那種花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把這些東西相互聯系起來,比如閃爍的陽光、白色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顫抖的樹枝、悠閑的蝴蝶,然後讓學生充分想象,編出各種關於花的故事。

學生能寫出這樣的作文,說明文字已經進入了學生的精神生活。雖然表達方式還有講給他們聽的童話故事的影響,但那是他們自己的語言。思考成為這類孩子的顯著特征。對於學習效果不好的學生,我總是聽到壹些老師說他們“笨”,不努力學習。現在看來,老師使用的傳統教學思路造成了孩子智力的局限性,導致學生學不會——不會觀察,不會思考,不會推斷,只能靠死記硬背。現代學校的整個教學體系需要科學的改進,應該建立在三大支柱上;明亮的思維,活的語言,兒童的創造。看來,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教給學生壹定範圍的知識,還要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

“什麽時候!什麽時候!什麽時候!..... "下課鈴聲打斷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思考,但現在他已經想到了下壹次學校會議的壹個議題,就是“如何讓學生學會思考”。他會向全校師生提出“思考,不要死記硬背”的口號。

耐心系統地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對小學生的教育方法靈活多樣。他把民間童話作為學校教育的方法之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只是從他使用這種方法的許多教育例子中摘錄了壹個片段。

這是暑假後的壹天。三年級A班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帶領下要去集訓了。考慮到帶的東西比較多,其中壹個同學建議兩個人組成壹對,有些東西可以共享,可以減輕旅途的負擔。這個建議得到了班主任蘇霍姆林斯基的表揚,孩子們開始自由組合,呈現出壹派歡樂的景象。每個人都有壹對,但平時自以為是自負的學生安德瑞卡卻沒有壹對,他在哭。

蘇霍姆林斯基把安德烈卡叫到壹邊,詢問情況,知道他的同學沒有壹個想和他結對。這孩子感到委屈,因為他的同伴都嫉妒他。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個學生的天性,認為這是壹個教育的好機會。他直接對安德裏卡說:“妳要明白,安德裏卡,最難的是強迫自己去感受。如果妳強迫自己去感受,妳就會用另壹種眼光看待妳的同學和人。如果妳壹直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人,最有才華的人,最優秀的人,那麽最後妳會成為最孤立的人……”

“但是,事實上,我比任何人都更擅長解決問題,我比任何人都能更快地背誦詩歌...妳說過多少次,‘幹得好,安德烈卡和安德烈卡研究過了,現在我明白了……’我知道的比任何人都多。這是我的錯嗎?”孩子哭得更傷心了。

蘇霍姆林斯基能用什麽語言再解釋壹遍?說教顯然對孩子影響不大。他考慮如何解釋這個男孩,以便他能理解,知道和相信...

“安德裏卡,我們找個陰涼的地方坐下吧。我給妳講個故事。這個故事和我們的很像。妳願意聽嗎?”安德烈卡點點頭。他們來到壹棵大橡樹的樹蔭下,坐在壹條長凳上。蘇霍姆林斯基講了壹個“菊花和洋蔥”的故事:

“在壹個農村老奶奶的住處旁邊,有壹株菊花。菊花總是沾沾自喜:‘妳看,我多漂亮啊!我是這個地方最漂亮的。菊花旁邊有個洋蔥,普通的洋蔥。夏末,洋蔥成熟了。綠色的莖葉褪了色,洋蔥散發出辛辣的味道。

菊花拍打著它的鼻子。呸,妳身上散發出多麽難聞的氣味啊!它對鄰居說。我真的很納悶,為什麽有人要種這種植物?“大概是為了吸跳蚤…”洋蔥沒說什麽,它把自己當成了灰姑娘。

這時,大媽從屋裏出來,朝菊花走去。菊花屏住呼吸。她想:阿姨很快就會說她的花有多漂亮。菊花因為滿足,已經感覺有點高了。阿姨走近菊花卻彎腰拔起洋蔥。阿姨仔細地看著洋蔥,驚嘆道:“多漂亮的洋蔥啊!”

菊花不解:洋蔥會被認為漂亮嗎?"

聽完這個故事,安德烈卡的眼淚已經幹了。從這個故事中,他似乎悟出了壹個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用處,不要自作聰明,看不起同學。他羞愧地低下了頭,什麽也沒說。

蘇霍姆林斯基采用這種講童話的方法,使小學生容易接受,從類比中接受應有的教育。這無疑是壹個偉大的創造。

拯救“差生”

在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帕夫列什中學,已經形成了壹種理念: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裏沒有“差生”的概念,只有“困難生”或“教育困難生”。在教育實踐中,壹般不僅僅是壹個老師教育這些學生,而是整個集體的義務。蘇霍姆林斯基壹生教育了178個“難教育學生”,這178個學生都有壹個艱難的教育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每周都會走訪困難兒童的家庭,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形成他們道德觀的最初環境。他與父母、父母的鄰居以及教過這些孩子的老師交談。

這壹天,他來到了小學生戈裏亞的“家”。這個“家”給他留下的印象是,格洛麗亞是壹個非常不幸的孩子。他小時候失去了父親,母親在他剛滿壹歲時犯下重罪,被判十年有期徒刑。格洛麗亞從小住在姑姑家,姑姑視他為額外的負擔。高利亞成了典型的“難教育學生”,這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來,他上學壹個月後,大家對他有了壹個鮮明的形象:他是壹個經常作弊的懶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表現出了“難教”的特點。秋天,高年級學生植樹時,他故意毀壞了幾株樹苗的根部,並向全班吹噓自己的“英雄行為”。有壹次上課的時候,他把手伸進別人的書包裏,拿出自己的課本,沾了墨水,又放回原處,以壹種無辜而泰然自若的姿態欺騙老師。還有壹天,他們班去森林裏徒步,壹路上撞了這個撞了那個。當班主任,壹個女老師,故意不理他,給其他同學講解山谷、丘陵、高山、溝壑的相關知識時,他走到所有同學面前,做出滑稽的動作,爬上懸崖往下看。老師含沙射影地提醒我:“同學們,不要靠近溝壑的邊緣,掉下去很危險!”他突然喊道,“我不怕!我已經滾下這個溝壑了!”他滾起來又滾下去...

根據家訪的情況,蘇霍姆林斯基要求班主任和其他相關教師分析戈裏亞上述行為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莉婭對他的行為的態度是故意裝出來的,不自然。家庭環境的影響讓高莉婭對人失去了信心。對他來說,生活中沒有什麽神聖和親密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極大地觸動了教師的思想。大家壹致認為高瑞之所以這麽壞,是因為過去只看到了他壞、放蕩的壹面,而沒有主動去關心、去挖掘他身上閃光的地方。這個學生的缺點是抗議周圍人的冷漠無情。這種分析增強了教師的同情心、關註度、教育敏感性和觀察力。

有壹次,蘇霍姆林斯基發現孩子壹個人在玩,好像很隨意的樣子。他邀請戈裏亞到生物實驗室,請戈裏亞幫助他挑選蘋果樹和梨樹的優良種子。雖然高瑞對培育樹苗假裝不屑,但孩子的好奇心占了上風,他們壹起做了兩種頭,直到很累。這件事引起了戈裏亞的極大興趣。當班主任再次去戈裏亞家時,發現他正在施肥種樹。此後,班主任導情,讓戈裏亞在班級植樹活動中指導其他孩子。及時的發現和鼓勵溫暖了孩子的心。雖然高瑞後來多次出現不良傾向,但老師們註重的是善於挽回損失,循規蹈矩。“好事多磨”,在這位老師的集體教育下,這個孩子在三年級光榮地加入了少先隊,以後會經常幫助其他有困難的同伴,為集體默默做好事。格洛麗亞似乎又變了壹個人。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的壹個教育信念:熱愛兒童,關心和尊重兒童,相信所有的兒童都可以在教育中變得更好。

“特別獎勵”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善於因勢利導,給予積極的鼓勵,激發學生心中的火花。人們稱贊這是壹種“特殊的獎勵”

有壹次,蘇霍姆林斯基把他65,438+02歲的兒子塞雷紮叫到眼前,給了他壹把新鏟子,對他說:“兒子,去田裏量壹塊長寬都是100英尺的地,好好規劃。”兒子高興地拿著鏟子,去地裏挖了起來。

在習慣鏟子之前,塞雷紮感到非常費力。然後就越來越容易了。但當他準備用鏟子挖出最後壹鏟土時,鏟柄斷了。

當塞雷紮回到家時,他感到不安:壹旦我父親知道鏟子壞了,他會說我什麽?“爸爸,不要怪我,”兒子說。“家裏丟了東西。”“什麽事?”父親問。“鏟子壞了。”這時,蘇霍姆林斯基沒有責備孩子,而是問道:“妳學會挖地了嗎?最後是覺得越來越費力,還是越來越輕松?”

孩子回答:“到最後越來越容易了。”然後蘇霍姆林斯基說“看來妳不是輸了,而是贏了”。孩子不解。他繼續說:“願意工作,這是最珍貴的收獲。”這時,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突然平靜下來。這不僅是壹種精神上的愉悅,也讓孩子們看到了勞動的價值,樹立了良好的勞動觀。

還有壹次,紀娜的奶奶,壹個壹年級的女學生,病得很重。紀娜想為她的祖母摘壹朵花,這樣她就能在疾病中得到壹些快樂。然而,現在是冬天,哪裏可以找到花呢?這時,她想到學校的溫室裏有許多菊花,其中最美的是全校師生都非常喜愛的藍色“幸福花”。姬娜壹心想著病重的祖母,以至於忘記了校規。她壹大早就走進溫室,摘下了“快樂之花”

這時,蘇霍姆林斯基走進了溫室。當他看到紀娜手裏的菊花時,他非常驚訝。但是,他很快就註意到了孩子眼神中的無辜和懇求。他向吉娜詢問了情況後,他很感動地說;“吉娜,妳多摘三朵花,壹朵給妳,因為妳有壹顆善良的心;另外兩個是給妳父母的,他們教育了壹個善良的人。”

“嬌弱花朵”的問題

深夜,靜悄悄的,蘇霍姆林斯基正在伏案寫作。現在他正在研究壹個新的課題,是關於那些因為記憶力差而能力差的孩子的教學。

這樣的孩子通常被稱為“智力低下的人”;另壹方面,蘇霍姆林斯基把它們比作人類的“嬌嫩花朵”。雖然只有幾個,但每年總有兩三個。根據蘇霍姆林斯基對這些孩子學習成果的觀察分析,他們的精神生活非常空虛貧乏,經常被列入復讀者的行列,往往要重讀很多遍。因此,人們經常在教師休息室談論這樣的學生。

現在他正在根據這些孩子的特點研究教育教學問題。他全神貫註於思考和寫作。突然,他皺了皺眉,停止了寫作。他遇到的壹個問題是如何對待這樣的孩子。然後他想到了白天發生的事情:

在教師休息室。當壹位女教師得知壹個復讀的智障兒童要留級並得到校長批準時,她含淚問蘇霍姆林斯基:“妳怎麽能把這樣的學生留在學校?”要知道,他就是個傻子,人品又那麽差!他是壹個不可原諒的人。"

作為校長和同事,蘇霍姆林斯基能理解這位老師的焦慮。普通學校不會接收這樣的孩子,因為他們看似思維正常,但記憶“輪子”轉得慢,可能會“空轉”;他們智力低下,經常讓教他們的老師陷入困境。但他無法默許老師的觀點,依然理直氣壯地反駁:

“我覺得他不是沒救了……”

“請看他如何回答……或者聽他如何朗讀……”“在我看來,這種孩子應該被形容為人類最脆弱最嬌嫩的花朵。”蘇霍姆林斯基溫和地說:“他們來上學,就像人們說的,腦子很差。這不能怪他們……”

"他們應該被送到特殊學校去。"

但我認為我們的人道主義使命是拯救他們,讓他們回歸正常的精神生活和美好的世界。

妳這麽說只是出於同情。

沒錯,出於憐憫和同情。

看來,要教育好這些孩子,老師首先要端正態度。這時,他從記憶中回到思考這個問題。“這些孩子的思維有什麽特點?”“應該告訴老師註意什麽?”他還寫道:“思考和兒童記憶真的應該從這裏開始——從壹個孩子的愛和同情開始,從驚訝和欽佩開始,從兒童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情感色彩開始。”教師要牢牢記住“學校教育中智育的目標不僅是發展和豐富智力,而且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品質。”老師千萬不要帶著片面的觀點,放棄對這些孩子的全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