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杜甫詩歌《秋興》賞析

杜甫詩歌《秋興》賞析

杜甫《秋興八首》賞析《秋興八首》是杜甫大歷元年(766年)五十五歲居夔州時的作品。它是壹組七言律詩,八首連句,結構嚴密,抒情深刻,集中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於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和回紇乘勢而上,藩鎮接管軍隊。由於戰亂,唐朝很難復興。這時嚴武死了,杜甫失去了在成都的生計,就順流而下,留在了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心朋友四散,壯誌難酬,心情十分孤獨苦悶。《秋色繁華》這組詩,集中體現了夔州沈郁的秋色,悲涼的秋聲,年老多病的苦情,對國家命運的深情,悲壯的蒼涼,深邃的意境。

前人對這組詩的評論很多,其中以王思遠的《杜毅》最為貼切。他說:“秋天有八首詩,第壹首是第壹首,後七首都在我心裏;或承,或上下,或相送,或遙相呼應,永遠是文字...“可見八首詩結構嚴謹,條理分明,不應開篇或顛倒。綜合來看,從詩人居住的夔州來看,他是與長安聯系在壹起的。從舊時代流浪到河邊,面對灰暗的景色,感嘆國家的興衰和個人的經歷;基於對盛世長安勝利的追憶,歸結為詩人現實的孤獨處境和今昔對比的悲涼。這種擔心不能算是杜甫的偶然觸發,而是他自亂以來憂國憂民、傷國之情的集中表現。眼看國破家亡,卻無力有所作為,詩人不忍明說,也不能全說。這就是為什麽他看著長安,寫著長安,婉轉而反復地哀嘆。

為了理解這組詩的結構,有必要簡單解釋壹下它們的內容。第壹首詩是壹組詩的前奏。通過巫山巫峽秋景秋聲的意象描寫,烘托出陰森動蕩的環境氛圍,使人感到秋景秋聲震撼人心,震撼人心,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孤獨苦悶的情懷。這首歌開門見山,抒情,雄壯,強烈。詩意體現在兩句話裏,“叢菊別日淚,孤舟是故鄉心”,開了第二首,第三首。第二個詩人在壹座孤城,從日落坐到半夜,望著北方,徹夜不眠,應該是第壹個。最後兩句,重點寫我在秋江的孤獨,暮年去過的地方,我病了,我在劍南,內心深處,“每壹顆北鬥望京花”,可見我對長安的濃濃鄉愁。第三首歌講的是早上的奎富,是第二首的延伸。詩人每天壹個人坐在河底,秋高氣爽,河水很安靜,但這種安靜給作者帶來了困擾。面對各種矛盾,我深深感嘆,人生的事與願違。第四首詩是由前向後的過渡。前三首詩的惆悵與焦慮越來越近,才揭示其中心內容,觸及“每壹個北鬥望京華”的核心:長安爭這爭那,像“下棋”,反復不定。人事之變,法紀之崩,回紇、吐蕃相繼入侵,使詩人深感國運今非昔比。對於杜甫來說,長安不是壹個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唐朝的政治中心生活了十年,對他的眷戀、仰慕、歡笑,以及處處“潛伏的悲傷”的苦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國破家亡,秋江冷寂,熟悉的長安景象壹壹浮現。從“我的家園是和平的,是有思想的”這句話中挑出以下四首歌。第五首描繪的是雄偉的長安宮,初代場景的肅穆,以及我至今“榮幸”的回憶。滄江患病之際,已是深秋,這更觸動了他的憂國情懷。第六首歌是關於曲江的繁榮,這是壹個過去皇帝唱歌跳舞的地方。禦宴引來無盡的“邊憂”,載歌載舞,毀了“古皇國”,無限遺憾中暗含申斥。第七首回憶長安昆明池,展現了唐代繁榮的國力、壯麗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第八首詩表現了詩人春遊昆吾、蘇遇、瀨皮的詩情豪情。“彩筆過去是幹的”是壹個難忘的印象。

八首詩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就像壹首大型抒情音樂有八個樂章。這首抒情歌曲的主題是憂國興亡的愛國思想,基調是魁夫的蕭瑟秋色,詩人多病的晚年,失落的人生經歷,尤其是關心祖國安危的沈重心情。其間有輕快歡快的抒情表達,如“美人接翠春相問,神仙眷侶晚移同舟”;有氣勢磅礴的飛天,有激情澎湃的描寫,如對長安宮闕、昆明池水的追憶;有慷慨悲憤的表達,如“同學少年多不賤,五墓輕肥”;有很壓抑的感嘆,如“天只鳥路,江湖滿漁翁”“光頭唱俯視”。在表達詩人的孤獨和焦慮方面,它的基調是不壹樣的。“江天之間波濤洶湧,雲遮霧繞。”把悲傷寫得豪邁寬廣;“忠臣漁翁尚含糊,燕子飛清秋”,把“剪不斷理還亂”的不安情緒寫得淒美恬靜。總之,八首詩中的每壹首都以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基調的思想和情感。八首歌中各自相互支撐,形成壹個整體。這不僅使整個抒情復雜豐富,而且抑揚頓挫,開合有致,突出主題。王船山對此說:“八首詩若正變七音宮,自成壹章,或合而為壹,則失其風度。”(《船山書·唐詩選登》第四卷)

在《秋興八首》中,杜甫不僅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還反復運用循環往復的抒情方式,將讀者帶入詩歌的境界。詩的提綱是“從魁府看長安”——“從北鬥看中國”。作詩的支點是“瞿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遇蘇秋”。從瞿塘峽口到曲江源頭,很遠。詩中用“解”字把遊覽蜀王井、緬懷往事、憂國憂民的各種復雜感情交織成深邃瑰麗的藝術境界。第壹首歌與《故鄉》有關,來自《菊花》的開篇。對“故鄉”的沈思,在白帝城的黃昏被隨處可見的鐵砧聲打斷。從魁府到長安,從長安到魁府有壹個往返。第二首,魁府古城,北鬥方向望長安,峽中聽猿,思“畫香爐”。這是兩個來回。追憶的記憶被魁夫古城的悲傷喚醒。這是第三次往返。第三首雖以抒悲為主,但含“五陵,衣馬,輕緣分”,仍有葵府至長安的穿梭。第四首和第五首,壹首關於長安十幾年的動亂,壹首關於長安宮闕的盛況,都是從長安的記憶開始,最後兩句又回到了魁府。第六首歌,從瞿塘峽口到曲江頭,從現在的萬裏風煙霧中,讓我想起了過去歌舞的繁榮。第七首,懷念唐朝在昆明的武功,回歸到現在的“合天為鳥道”的冷落。第八首,出自長安的《昆吾》...”到“白頭偕老”的現實,都是往復的。騎行是秋興的基本表現,也是它的特色。無論從魁甫到長安,還是從憶長安,都歸結到魁甫。從不同的角度,層層加深,不僅沒有重復感,還起到了加深感情,增強藝術感染力的作用。真可謂“無悔,浪老”(《鄭十韻》)。

場景的和諧統壹是抒情詩中極其重要的壹個方面。《秋興八首》可以說是壹個極好的例子。比如“江天之間波濤洶湧,雲遮霧繞。”波濤洶湧,仿佛天空也在轉動;巫山風雲,下至地面,似乎與地下殷琦相連。前壹句是自下而上,後壹句是自上而下相連。海浪滔天,雲霧彌漫,蕭森的氣息彌漫在秋天的巫山武俠。我們覺得這兩句話形象有力,內容豐富,意境廣闊。詩人不是簡單地再現自己的所見所聞,也不是簡單地描寫奔流的河流、雲朵和三峽的深秋的外貌特征。詩人抓住了它們的內在精神,賦予了河流和雲朵某種特征。這是天地之間,江河之間的交通堵塞,充滿了波濤和湍流。抑郁癥是陰郁黑暗的。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極度的焦慮、跌宕起伏的焦慮和郁勃胸中的不平,也象征著世態炎涼、前途不寧。兩首詩包括峽谷中的深秋,詩人的個人生活經歷和國家的混亂。這種既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又融入了自己生活經歷中最深刻的感受,用最生動、最概括的語言表達出來,使景物有了生命,作者試圖表達的感情也是美的。情因景顯,景因情深。語言簡單復雜,意境沈郁開闊(意為不局促不狹窄)。蘇東坡曾說:“詩必此詩,必知非詩人”(《延陵王主簿畫二枝》),真是學識淵博,閱歷豐富。

杜甫住成都時,在江村說“燕子去了就來廳”,住草堂的燕子去了就來,表現了詩人居住的村頭寧靜的夏日環境,表現了詩人流浪後暫時安頓下來時的輕松心情。秋興第三曲,也是燕子,但詩人說“燕子飛在清秋。”詩人每天壹個人坐在江樓裏,看著燕子無聊地跳來跳去,顏的話也回了,像是故意嘲諷詩人不能回,所以說它故意飛來飛去。“理”字表現了詩人的不安情緒。再比如“瞿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逢秋”,瞿塘峽在魁府之東,靠近詩人所在的地方,曲江在長安東南,是思考之地。黃生《杜詩說》:“兩句明明此處互相思念,卻只寫風景。杜甫的詩是精煉的,景物也是感性的,也算是精煉的語言。到了“萼夾城池治氣,荷園入境憂”的地步;秋景寫的“魚龍寂寞秋江冷”是自我隱喻;妳看石頭上的藤蔓,洲前的花已經倒映出來了。“純寫的是風景,感情也在其中。這種情景交融的例子在八首歌裏比比皆是。

上面所說的情景交融,就是情景壹致,有效地揭示了詩人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此外,杜甫善於用瑰麗多彩的文字來表達深沈的憂傷。《秋色·繁華》中,長安昔日的繁華被描寫得如此多姿多彩,充滿豪情,詩人早年的幸福是如此令人欣慰和振奮。長安的壹些描寫,既適應了記憶中的意境,又與詩人現實中的蒼涼情懷成為統壹的、不可分割的、相互映襯的整體。這有助於讀者體會到詩人在國破家亡、暮年漂泊之際的巨大悲傷和苦悶。詩人越是滿懷激情地歌頌往事,人們就越覺得詩人盡管年事已高,卻對國家深感憂慮,他“不能誠實”的痛苦也就越大。

秋興八首,交織著深秋的冷清與蒼涼,心境的孤獨與悲涼,國家的衰敗與破敗。按照平時的寫法,總要用壹些清、悲、殘、苦之類的詞。但在這組詩中,杜甫用了更多華麗的詞藻,寫出了秋天的憂傷。乍壹看,似乎與詩中的意境完全不同,但在詩人巧妙的帶動下,它們更有力地烘托了深秋景色的蕭條和意境的蒼涼。如蓬萊宮闕、瑤池、紫氣、雲移尾、孫繞龍林、珠簾繡柱、錦牙痕、武帝旗、織女帛、美人拾菜、仙女夫妻同舟等。但在杜甫的作品中,這些文字是用來烘托蒼涼和孤獨的,用詞的勇氣是出於常識,意境的深邃讓人感覺到常識無處不在。這種不協調的協調統壹,不僅絲毫不損害形象和意境的完整性,而且往往比用協調的文字寫作產生更強的藝術效果。就像用“笑”寫悲傷比用“淚”寫悲傷要難得多壹樣,如果妳寫得好,妳的思想感情會更加深刻有力。劉勰在《文心雕龍》李詞中談到二元性時,指出“對立”勝於“右對立”。其優越性在於理、異、趣的結合,具有相輔相成、深化趣味、豐富內容的積極作用。用奢華的文字和場景來表達悲傷和苦悶,也是壹種“理趣結合”,也可以說是更高基礎上的情景交融。他們之間的和諧也是更深更復雜的矛盾心理下的統壹。

有人認為,杜甫入蜀後,詩歌不再有前壹時期那種雄壯激烈的情懷。這壹時期詩人其實並不抑郁,只是生活境遇不同,思想感情更加復雜深刻。在藝術表現上,經過長期的生活磨練和創作經驗的積累,較前期有了進壹步的提高或豐富,秋興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