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什麽的分化?什麽是兩極分化?* * *同誌有解釋。他說:“我們的政策不是使社會兩極分化,即不會導致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坦率地說,我們不會允許出現新的資產階級。”這是壹種動態的兩極分化觀,認為兩極分化是從富人到窮人的反向運動,窮人和富人對財富的絕對占有是成反比的。從我國的現實來看,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繁榮的速度和程度不同,但畢竟都是向同壹個方向發展,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總的來說,目前還不能說中國已經兩極分化。
即便如此,中國已經存在的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也不容小覷。有數據顯示,在財富差距方面,1993占全國人口2%的高收入個人的儲蓄占全國城鄉居民個人儲蓄總額的30%左右,資產在100以上的至少有100萬人。如果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繼續下去,可能會出現兩極分化和社會動蕩。小平同誌早就指出了這種可能性。他說:“如果實行資本主義,少數人可能會富起來,但大量的人將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中國將出現革命問題。”這壹點絕不能掉以輕心。
為了避免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國家除了在分配政策上進行強有力的調控之外,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是非常重要的。* * *同誌指出:“只要公有制在我國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但是,怎樣才能保證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呢?有些人主張限制私營經濟的發展。這是以犧牲效率為代價的消極預防措施。確保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關鍵是要加大國有經濟改革的力度,真正把國有企業搞好,使其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目前,分配不公已經成為公眾最關心的問題之壹。分配不公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平均主義在全民所有制經濟中還很嚴重,二是少數人收入極高。少數人收入畸高造成的貧富差距是不合理的。這種差距的不合理性,既有質的規定,也有量的規定。實質上,這表明少數人非法致富或利用制度漏洞致富。歸根結底,造成這種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在於雙軌制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經濟立法滯後和稅收政策執行不力。壹句話,在於制度的漏洞。從數量上看,少數人的畸高收入,與他們的勞動、投入、風險完全不成比例。其巨大的數額已經達到了難以想象的程度。這種分配不公的現象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制約了生產效率的提高。
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堵塞壹切容易導致少數民族收入畸高的漏洞。此外,還需要運用分配政策和稅收政策進行調節。要盡快建立個人收入和個人財產應稅申報制度,提高個人收入透明度,方便征稅;要依法加強個人所得稅征管,實行大戶建賬制度,嚴格核定壹般經營戶納稅定額;對高收入者,逐步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進行調節;對於侵吞公共財產和通過偷稅抗稅、行賄受賄等非法手段謀取收入的人,要依法懲處。另外,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扶貧工作也很重要。可以說,只有真正消除中國貧困人口的存在,才能從根本上防止兩極分化,保證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保證社會主義公平原則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體現。
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和兩極分化是人們普遍關註的重要實踐和理論問題。現實經濟生活中是否存在兩極分化?什麽是極化程度?極化的操作狀態是什麽?以往大多數人只是根據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進行定性判斷,而沒有進行定量判斷,在判斷操作上既不科學也不準確可行,判斷結果可信度極低。近年來,社會上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比較較富裕和較貧窮的20%家庭的差距來判斷是否存在兩極分化。國內很多社會調查機構也采用這種方式。但是,由於較富不等於極富或較窮不等於極貧,兩極分化不是較富和較窮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極富和極貧人數往往不相等,20%的定量分析方法不能正確反映和體現兩極分化的內涵和外延。本文擬就極化的定量分析及其操作提出壹些看法,征求各界同仁的意見。
壹,極化的定義
首先,極化中的關鍵詞是“兩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可以解釋為兩個極端。結合政治經濟學的範疇要求,壹個極端是財富的極端,即極富;另壹個極端是極端貧困,即極度貧困。財富和貧窮是相對的概念。財富可以分為極富、極富、相對富等幾個檔次,貧困也可以分為極貧、極貧、相對貧。“越來越富”只能表現為越來越高的財富水平,而不能表現為極其富有;同樣,“越來越窮”只能說明貧困程度越來越高,而不能說明極度貧困。既不能反映同壹時期的極度富裕和極度貧困的程度,也不能反映不同時期的極度富裕和極度貧困的發展情況。其次,在商品貨幣經濟社會中,兩極分化同其他事物壹樣,具有產生、增長、衰退、消亡的壹般運動特征。兩極分化開始時,在社會成員總人口中,極富人口是少數,極貧人口也可能是少數,而既不是極富也不是極貧的人占絕大多數;只有兩極分化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極端貧困人口才能占多數。
在我看來,兩極分化是指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中既有極富者也有極貧者的社會經濟現象。它包含以下四層含義:
第壹,兩極分化表現為社會成員收入極差。眾所周知,貧富可以通過收入和財富來體現。因為社會成員的財富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可以通過收入、借貸、繼承、贈與等多種方式形成,所以很難講有多少財富屬於法律意義上的社會成員。同時,即使只有壹種收入方式,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也往往不是同向運行的,因為在同樣的收入條件下,如果在生活方式、浪費節約等方面有很大差異,那麽財富也有很大差異。在某些情況下,收入會更多,但財富會更少。可見,以財富來判斷貧富,不僅實際社會價值不大,實踐中也很難操作。但是以收入來判斷貧富,可操作性很強。所以我們在研究兩個階層的兩極分化時,用收入差距來表示貧富差距,收入極高表示極富,收入極低表示極貧。
第二,兩極分化是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擴大到很大程度後出現的社會經濟現象。在商品貨幣經濟社會,擴大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是有效調動社會成員勞動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收入差距擴大不能等同於兩極分化。誠然,擴大收入差距是兩極分化的前提條件,但只有在收入差距擴大到很大程度後,社會才會出現兩極分化。在這裏,收入差距擴大到了很大程度,這意味著收入差距是以所有社會成員的收入的中心值(即加權平均值)為基礎的,社會成員的收入與中心值的差距達到了很大的狀態。
第三,兩極分化是極富和極貧的共存和存在。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是不斷變化的。在壹定條件下,富裕成員的收入大於社會成員收入的中心值,貧困成員的收入小於社會成員收入的中心值,從而導致極富者或極貧者的出現。但是,兩極分化最重要的條件是,極富人口和極貧人口都產生了。如果只產生了極富人口而沒有產生極貧人口,或者只產生了極貧人口而沒有產生極富人口,就不能說發生了兩極分化。
第四,兩極分化是壹種動態變化。兩極分化作為壹種社會經濟現象,具有產生、成長、衰退和消亡的特征。在兩極分化時期,極富人口地區的收入占全體社會成員總收入的比例和極貧人口地區的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例都較低,即兩極分化程度較輕。在兩極分化的成長期,極富人口地區的收入占全體社會成員總收入的比重和極貧人口地區的人口占全體社會成員總收入的比重都增加了,即兩極分化程度增加了。在兩極分化的下降期,極富人口地區的收入占全體社會成員總收入的比重和極貧人口地區的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都下降,即兩極分化程度降低。在兩極分化和消亡時期,極富人口和極貧人口都消失了,不再存在,或者極富人口和極貧人口中只有壹個存在,另壹個消失了。
二、極化及其操作行為的定量分析模型
1.判斷極化是否發生的數學模型。
根據上述兩極分化概念的內在規定性,判斷壹個國家(地區或行業)在壹定時期內是否出現了兩極分化,應主要考察社會成員收入分配中極端富裕人口和極端貧困人口的並存情況。如果* * *壹起存在,就會產生兩極分化;如果* * *不壹起存在,就沒有兩極分化,或者說兩極分化已經消亡。極富和極貧是從整個社會的收入中心價值出發,根據社會成員收入分配的巨大程度來決定的。因此,確定極端富裕人口和極端貧困人口是否共存的方法是:
首先,計算所有社會成員的收入中心值。其計算公式為:
N=M/L ①
在公式1中,n代表所有社會成員收入的中心值,m代表壹定時期內所有社會成員的總收入,l代表壹定時期內所有社會成員的總人口。
其次,計算兩個起點的範圍。即極端富裕的起點是極端貧困,其經濟意義在於,只有當收入水平大於整個社會的收入中心值達到這壹點時,才是極端富裕的人口;極端貧困的起點是極度貧困,其經濟學意義在於,只有當社會全體成員的收入水平與收入中心值之差達到這壹點才是極度貧困。其計算公式為:
D1=Ne ②
D2=Nf ③
在公式②和③中,D1代表極富起動範圍,e代表極富起動範圍系數,D2代表極差起動範圍系數,f代表極差起動範圍系數。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極富起始射程系數E和極貧起始射程系數F是極化定量分析模型的關鍵要素,這兩個系數必須科學合理地確定。我認為,要科學地理順E和F的取值,就要正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用* * *”達到富裕,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考慮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生產力水平、社會基礎、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生活狀況、物質基礎,即生活資料的供給。
第三,計算極富和極貧成員的收入起點。極富會員收入的起點,其經濟意義在於,只有收入水平達到這個點值,才能成為極富會員。極端貧困成員的收入起點,其經濟意義在於,只有收入水平小於或等於這壹點值才是極端貧困成員。其計算公式為:
M1=N+ D1 ④
M2=N+ D2 ⑤
在公式④和⑤中,M1代表極富成員的收入起點,M2代表極貧成員的收入起點。
第四,根據上述方法計算的結果,收集極富成員和極貧成員的人口。如果極富人口和極貧人口都存在,就可以斷定發生了兩極分化;否則,就不存在兩極分化,或者說兩極分化已經消除。
2.判斷極化程度的數學模型。
根據兩極分化概念的定性規定和定量規定,兩極分化的程度可以用兩個指標來反映:壹是極富人口的收入份額,即極富人口的總收入與全體社會成員的總收入之比,反映了社會收入向極富地區集中的程度;二是極端貧困人口比重,即極端貧困社會人口占全社會總人口的比例,反映社會人口向極端貧困地區集中的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p=∑MiLj/M×100% ⑥
q=∑Lj/L×100% ⑦
在公式⑥和⑥中,P代表極富人口的收入份額,Mi代表文件I中極富成員的收入水平,Lj代表文件I中極富成員的人口,∑MiLj代表極富成員的總收入,Q代表極貧成員的人口份額,Lj代表文件J中極貧成員的人口,∑ LJ代表極貧成員的總人口。
公式⑥和⑥的經濟意義在於,當p=0,q=0,或者p > 0,q=0,或者p=0,q > 0時,說明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沒有發生兩極分化,或者兩極分化已經消亡。當p > 0、q > 0時,說明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已經兩極分化,p、q值越大,兩極分化程度越大;p和q的值越小,偏振度越輕。
不同程度的兩極分化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不同的影響,在應對兩極分化的方法、措施和力度方面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極化程度進行分類。極化程度壹般可分為輕微、輕微、嚴重、嚴重、極嚴重五個等級。在制定等級標準判斷極化程度時,關鍵是各等級的P、Q值標準。因此,在制定各級P、Q值的標準時,必須結合各國(地區或行業)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某壹時期的具體實際情況進行決策。
3.判斷極化操作的數學模型。
所謂極化運行狀態,是指運動變化過程中的極化特性。兩極分化作為壹種社會經濟現象,具有運動和變化的特征。極化壹旦產生,就不是壹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其運動變化的壹般公式為世代-生長(程度加重)-衰退(程度減輕)-生長(程度加重)-衰退(程度減輕)-滅絕。那麽,壹個國家(地區或行業)的兩極分化現象處於產生期、成長期、衰退期和消亡期是什麽樣的,應該用什麽方法來判斷呢?我們認為應該建立壹個數學模型來判斷極化的操作行為,並據此做出定量的判斷。
判斷極化操作過程中的量變特征,有以下數學模型:
a=p(t+1)/ pt ⑧
b= q(t+1)/ qt
在公式⑧和⑨中,a代表極富成員的收入份額指數,b代表極貧成員的人口份額指數。
公式⑧和⑨的經濟意義在於,當a=1,b=1時,說明偏振度在運行中沒有變化;當a > 1,b > 1時,說明運行中極化程度加重;當a < 1,b < 1時,說明運行中偏振度降低。同時,結合P、Q值的分級標準,當p(t+1)、q(t+1)值輕微時,若a≥1,b≥1,則表明極化處於發生期;如果a < 1,b < 1,說明兩極分化衰退。當p(t+1)和q(t+1)的值較小時,如果a≥1,b≥1,則表明極化處於生成到增長的過渡階段。如果a < 1,b < 1,說明兩極分化衰退。當p(t+1)和q(t+1)的值極其嚴重時,如果a≥1,b≥1,則表明極化處於增長的最後階段;如果a < 1,b < 1,說明兩極分化進入衰退。
三、定量分析模型應用中應註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正確處理定量分析與人的關系。定量分析方法的形成、應用、發展和完善都離不開人,人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只有管理者或分析者對分析對象有更正確、全面、深入的認識,合理設定管理或分析目標(兩極分化及其程度和等級標準),才能提高分析判斷值的可信度。
其次,正確區分兩極分化與其原因的關系。是否極化反映了是否極化的問題;兩極分化的原因反映了兩極分化的原因是什麽的問題。兩極分化必然有原因,但兩極分化原因的特殊性永遠不能作為否定兩極分化存在的論據。
第三,正確認識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我國幅員遼闊,從沿海到內陸,從東北到西南,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很大,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社會成員整體收入水平和收入差異構成差異很大。因此,既要分析判斷全國的兩極分化及其運行行為,也要分析判斷各地區(行業)的兩極分化及其運行行為。
最後,正確處理靜態和動態的關系。兩極分化是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運動的結果。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程度及其心理承受能力在時間和空間上差異很大,也是制定兩極分化及其水平標準的最重要依據。因此,我們在分析判斷極化及其運行行為時,必須正確處理靜態與動態的關系,科學合理地制定或適時適度地調整衡量極化及其程度的分級標準。
基尼系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1922提出的定量衡量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指標。國際上通常用基尼系數來判斷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基尼系數在0到1之間。當Danquigny系數為0時,表示絕對平等。基尼系數越大,不平等程度越高;當Danquigny系數為1時,表示絕對不平等。市場經濟國家衡量收入差距的壹般標準是:基尼系數低於0.2意味著絕對平均;0.2-0.3的值表示平均;0.3-0.4比較合理;0.4-0.5表示差距較大;0.5以上說明收入差距懸殊。比如說;根據全國城鎮住戶調查的收入分組數據,1978的基尼系數為0.16。1998年為0.23,2000年為0.32,說明從1978開始我國城鎮居民個人收入差距較小,過於平均。1978之後,城鎮居民個人收入差距開始拉大,到2000年,城鎮居民個人收入差距逐漸拉大。
用基尼系數分析居民收入差距是壹種常用的方法。其特點:第壹,方法本身是科學的,基尼系數的計算是壹種將社會經濟現象數學化的方法。它能從整體上反映居民集體內部的收入分配差異。第二,基尼系數是反映收入分配差異的準確而敏感的指標,能夠反映差異的細微而連續的變化。第三,它可以作為經濟工作中的壹個綜合經濟參數,納入國家的計劃管理和宏觀調控。第四,基尼系數在國際上應用廣泛,便於在實際工作中加強橫向聯系和比較,借鑒地區和國外的經驗。
在改革開放的短暫時間裏,中國已經從壹個收入差距較小且相對均等的國家,演變為壹個收入差距較大且矛盾突出的國家。收入差距的迅速擴大引發了壹系列社會問題,引起了人們對收入分配的關註。壹個根本性的問題是,收入差距擴大導致的貧富差距是否達到了兩極分化的程度。再者,如何對我國目前的收入差距做出客觀現實的判斷?這是擺在每壹個經濟理論家面前必須現實回答的艱巨而重要的課題。壹是國內理論界對是否存在兩極分化的認識。當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是否存在兩極分化,是理論研究的焦點之壹。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大多數研究者都是基於基尼系數的標準值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主要觀點有:1。“極化理論”。壹些學者認為,兩極分化在中國已經開始形成。原因是,目前中國擁有654.38+0萬元以上財產的人約有654.38+0萬人,但中國部分地區甚至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貧富分化非常明顯[654.38+0]。有學者研究了不同社會成員個體之間,尤其是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之間的財富占有差異,認為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之間的分化突出。1999三季度多部委聯合調查結果顯示,城市調查家庭中,20%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占總收入的42.4%,20%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僅占6.5%。農村的高低收入兩極分化與城鎮類似,20%的高收入人群擁有總收入的40%以上。根據國家統計局在壹些大城市的調查結果,1999期間,20%低保戶的收入減少在70%以上,有的城市高達93%。收入和財富占有的高度分化,在中國社會形成了非常明顯的高低收入階層或貧富階層。特別是基於“兩極分化”的收入差距擴大,與基於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的收入差距擴大有著非常不同的含義[2]。2.《兩極分化論》。這種觀點從本質上否定了兩極分化。但是,對收入分配的理解不同。主要有以下觀點。(1)“適當性理論”。20世紀90年代初,陳宗勝在研究了中國居民的整體收入分配差異後,認為當時的收入分配差異“與同等發展水平的公有制經濟國家和私營經濟在收入概念可比範圍內的收入分配差異大致壹致”。到1997,他仍然認為當時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的總體情況是大體合適的,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五個方面。第壹,計算出的基尼系數值0.365遠低於0.5的兩極分化水平;第二,高低收入水平的收入差距應視為打破了傳統平均主義的局限性;第三,雖然收入差距擴大了,但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中國各階層的絕對收入水平提高了;第四,這種差異相對於經濟增長率和經濟效率的提高也是適當的;第五,從中國整體社會形勢來看是比較穩定的,沒有出現大的社會動蕩,說明當前社會對這種差異是認可的[3]。(2)“過度說話”。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很多。如趙等人從靜態和橫向比較的角度研究收入差距後認為,目前我國整體收入分配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主張“兩極分化”觀點的學者,大多將“兩極分化”與收入差距擴大混為壹談。”[4]然而,他們也認為近年來中國居民的收入差距“過高”。他們發現,到90年代中期,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445,低於非洲和南美洲的壹些國家,但高於亞洲的壹些國家,也高於歐洲發達國家的壹般水平。(3)“惡化論”:鐘偉等人認為,從1990到1995,隨著市場化的進程,分配狀況進壹步惡化。基尼系數從33.9飆升至38.8 [5]。在討論中國居民整體收入差異的現狀時,除了是否存在“兩極分化”的爭論,是否應該將價值判斷引入分析也是壹個焦點。所以判斷收入差距還有另外壹個角度。3. "價值判斷理論”。這壹理論認為,收入分配的差異與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直接相關,從收入分配差異的大小來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涉及到公平理念的選擇,這是壹個價值判斷問題。要樹立恰當的公平觀,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能接受[6]。也有學者認為很難從基尼系數得出政策結論,所以支持這壹觀點。事實上,價值判斷理論已經開始超出統計實證分析的範疇。然而,李實際上持有另壹種觀點,即在收入分配的理論研究中幾乎不可能作出價值判斷,因為每個學者都可以得出個人的價值判斷。不應該把個人的價值判斷當成社會的整體價值判斷,這在理論上是無解的,所以不應該在理論上尋求統壹的價值判斷。第二,判斷是否存在兩極分化的方法和標準。為什麽對是否存在兩極分化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相反的判斷?我們認為,除了對極化含義理解上的差異外,主要是判斷極化的分析方法和標準不同。1.靜態標準。即從靜態角度對所有居民貧富差距的驗證。對於這個標準,國內外通行的是基尼系數和五分位數分組。用這些方法從靜態角度判斷是否存在極化是有益的,但也存在問題。好處是有助於直觀把握兩極分化的程度,也便於貧富差距的國際比較。同時也不會因為人們對收入差距的主觀評價不同而影響其在兩極分化研究中的應用。然而,基尼系數和五次分組法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問題在於這些方法不能用於從靜態的角度分析兩極分化。貧富差距發展到什麽程度就是兩極分化,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結論。有學者認為基尼系數大於0.4,也有學者認為大於0.5。同時,當人們用五分法來衡量時,最高收入群體的收入相當於最低收入群體的多少倍就可以視為兩極分化,更難以達成* * *理解。正因為如此,壹些學者可能會簡單地將收入差距擴大等同於兩極分化。2.動態標準。也就是從貧富分化的動態演變來看,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窮人越窮,富人越富。從動態角度的研究必須從某個歷史點出發,然後計算壹段時間後是否存在貧富分化。需要註意的是,在用動態標準檢驗是否存在兩極分化時,基尼系數等衡量收入差距程度的方法不能簡單套用。在這方面,李實等人做了開創性的研究[7]。他們提出了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來檢驗兩極分化。絕對標準是最高收入群體的絕對(實際)收入增加而最低收入群體的絕對(實際)收入減少;相對標準是指,當最高收入群體的收入與“中等收入”的比率上升時,最低收入群體的收入與中等收入的比率下降。用動態標準來衡量是否存在極化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我們可以從時間序列的演變中清晰地看到收入分配的變化,並以此作為是否存在極化的依據。但是,也有問題。首先,如何界定最低和最高收入群體的規模,也就是說“兩極”包括多少人。這就涉及到采用哪種分組方式的問題,需要研究。其次,如何確定「收入中位數」?應該用全國居民人均收入,還是用中間等群體的平均收入作為替代?也需要研究。第三,僅以“富者越富,貧者越窮”來定義兩極分化值得商榷。因為,如果是在收入差距很小的社會,盡管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發生了相反的變化,收入差距依然很小,但根據上述定義,就會得出兩極分化已經出現的不合理結論。同時,假設富人的收入增長了數千倍,而窮人的收入僅略有增長,那麽按照“富者越富,貧者越窮”的定義,是否可以得出已經出現兩極分化的結論?顯然不是。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使用基尼系數、平等分組法或收入差距的絕對和相對標準,只是壹種技術上的權衡而非社會上的權衡,既不能解釋居民面對收入差距擴大的最終心理承受能力,也不能解釋壹個社會對收入差距的社會承受能力,即壹定時期內對某種收入差距及其效應的容忍或接受程度。而且,用於驗證或測量的數據的準確性,即這些數據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客觀現實,壹直是困擾學術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