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丘
類型:哲學論著
成書時間:春秋時期
《尚書》-背景搜索
《尚書》原稱《書經》,也可單稱作《書》。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壹部歷史文獻,其中保存了若幹殷周時代的歷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屬於“四書五經”中的“五經”。在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裏, 《尚書》是第壹部用文字記載的中國上古史。《尚書》對於上古史的記載,分為虞、夏、商、周四書,***58篇,各有篇名。它記載了***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682年的歷史。可是整個《尚書》的歷史記載,除了最後壹篇《秦誓》以外,都沒有年月可記。雖然如此,它還是從公元前21世紀的堯開始,依其時代先後,把這壹部中國的上古史留給了後人。
古人“尚”與“上”通用,“書”原來就是史。上古時,史為記事之官,書為史官所記之史,由於這部書所記載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書》。《尚書》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 下所書, 故謂之《尚書》”。( 王充《論衡·正說篇》)
在上古的時候,自有文字以來,國家組織的雛形已經具備了。為了給君王記載言行,以及當時所發生的事件,由史官分門別類的記錄下來。《漢書藝文誌》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所謂言與事分別言之,機械地說,左史記言,這個言就是指的《尚書》,右史記事,事為《春秋》。也有人將左、右二字顛倒起來,即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不管怎樣,這種把言與事截然分開的做法,過於拘泥。實際上,《尚書》不僅記言,也有史實。在唐朝劉知幾的《史通》裏,把史論分為六體,其中便有《尚書》,這也充分證明了《尚書》中言論和史實是並存的。
《尚書》的編定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年),被人們稱為“萬世師表”,與老子同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同時又是出色的教育家———首創私人辦學,公開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從而把教育的對象擴大到壹定的社會範圍。並主張因材施教,重視發揮受教者的主動精神。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50多歲時,由中都宰擢任司寇,參與國政;3個月後終因政見不合,離開魯國,遊歷齊、魏、宋、陳、蔡、楚等國。晚年時返回魯國,繼續講學。孔子壹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他的弟子多達3000人,其中得意門人有包括顏回、曾參、冉求等在內的72人。
《尚書》是五經中學術價值最高,但也是最為艱深難讀的,這部古籍素以文辭古奧難懂著稱。特別是從先秦到唐代,這部書的版本和內容經歷了多次的變化和曲折離奇的歷史,其中已摻入了不少偽造的篇章。諸多社會歷史原因,使之面目全非,越發難於整理。經過兩千多年不少學者的努力,雖然有了點頭緒,但距離徹底清楚之日,似乎還很遙遠。
《尚書》定本編成以後不久,秦始皇統壹了中國,並實施了各項改革。在文化方面,規定用壹種比較簡便的隸書作為日常通用文字。官方所用的《尚書》,應該是用隸書改寫過了;而民間所收藏的卻未必全用隸書改寫。因此,這個時期很可能使《尚書》產生了字體不同的版本。到了秦始皇晚年,下令焚書。經過這次焚毀,凡是先秦文字所寫的《尚書》原本差不多全部被銷毀。幸而當時的博士伏生將《尚書》藏於墻壁的縫隙之中,保留了完整無缺的29篇,其他篇章已佚失。
秦朝滅亡後,漢高祖明白了“不能馬上治天下”,為使國家長治久安、欣欣向榮,漢高祖下旨盡力尋求天下失亡之書。漢文孝帝時,尋求專門研究《尚書》的人,經多方打聽,最後才知道有位在民間傳授《尚書》的大師伏生還健在,想請他講學。
西漢初年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亡於晉朝,西漢中葉孔安國所獻的古文《尚書》亡於唐朝,只有劉宋時期出現的偽《孔傳古文尚書》保留到了今天。盡管我們明明知道這個本子包含了許多篇偽書,但還是不得不用它作為研究《尚書》的惟壹藍本。
《尚書》-內容精要
撇開偽古文不說,介紹壹下全書最重要部分———真古文33篇的內容精要。
《虞書》四篇記載的是我國上古唐、虞時代的歷史傳說,包括唐堯禪位給虞舜,虞舜和他的大臣禹、臯陶等人有關政治的談話等情節,這四篇都以虞舜為中心,所以稱為《虞書》。
《夏書》二篇中的《禹貢》記載了禹治水以後全國的地理面貌,另壹篇《甘誓》記載禹的兒子啟征討諸侯有扈氏的誓師辭,都是夏朝初期的事情。據傳說,夏朝經歷了400多年,這兩篇所涉及的只是夏朝歷史的點滴而已。
目前學術界大多數人認為,上述《虞書》和《夏書》六篇都不是虞代和夏朝當時的歷史記錄,而是戰國時期,甚至晚至秦代的作品。其中只有《甘誓》壹篇已出現於戰國前期學者墨子的著作中,文字和今本《尚書》大同小異。因此,這壹篇的來源較早,至少在戰國時期以前即已存在。
《虞書》四篇中的個別詞句也曾被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引用過,但當時所見的篇文是否與今本相同,很有疑問。此外,從不同角度考察,這四篇似乎仍保存了不少有關堯舜時代的可靠傳說,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