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葛姓的由來
據有關記載,葛姓的來源主要有三種:
壹個是來自部落名稱。古代中原有晁、燧人氏、伏、女媧、葛等十五個部落。葛部落擅長歌舞,主要活動於豫東地區。有茂密的森林和鳥類。葛以鳥鳴為靈感,創作了《葛之樂》,由三個人操牛尾,唱八首歌組成,是中國最古老的音樂。據傳說,葛石天是壹個古老的理想和簡單的世界,自信和自信。後人以他為祖,故名葛。
來源:東漢應劭《風俗通》說:“葛氏,後古葛”。漢代高郵解《呂氏春秋》說:“葛”和“也是君子”。中國人名詞典解釋“古代帝王”。關於葛時代有兩種學說:宋代的歷史道路?錢驥?《禪通記》說:“前有傅西施。”《辭源》註:“傳說古代皇帝在伏羲之前。《帝之世紀》雲:“後晁氏、葛等人皆攻伏羲之數。”受襲的次數應該是在伏羲之後,但時間差不太遠,在神農之前的時候。
據《呂氏春秋》等古籍記載,葛部落曾創作過《葛之樂》。《呂春秋》卷五《第五仲夏時期?古樂曰:“昔葛樂,三人彈牛尾,唱八首:壹曰'載民',壹曰'玄鳥',三曰'種樹',四曰'賞糧',五曰'敬天',六曰'建帝功德',七曰'倚天'《魯春秋》成書於戰國末,秦始皇焚書之前,當時可據古書訂。再者,呂不韋曾經在城門上掛過壹本書,說“改壹字賞百金”,這是當時人們普遍接受的說法,所以這本書是可信的,是可以流傳下去的。從其第四首歌名《分五谷》推斷,當時已進入原始農業階段。《葛的歡樂》只是反映了葛部落社會生活的壹個側面,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縮影。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過去的?玄鳥離炕唱;黃帝雲門不講理。”
據文獻記載,葛石天部落至今仍是古人所贊美的“理想世界”。陶淵明《五柳先生集傳》曰:“人無懷家乎?”通用石天的人?元的《竹窗詞》。《阮郎龜山寺木刻歌》有‘忘世,破塵,自在,以田歌為榮’之言。”《新二十六史》載:“治天下的葛石天,言而有信,行而無言。俗稱西溪自治。《中國人名詞典》說“其處理不是言而有信,而是行而無字。”《辭源》說“他自信不言,而自信不言。”史記?司馬相如傳:“奏之舞,聽戈之歌,千人唱,萬人和。”由此可見,葛石天是壹個因其純潔的人性和醇厚的世風而為古人所景仰的理想世界,是壹個原始社會。
綜合分析表明,葛石天是黃三的君主,或者說是部落首領,不管他是君主、皇帝還是皇帝。他的時代在傅和神農之間,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壹萬年(壹萬年的故事見寧陵縣政府的研究報告)。由此看來,葛氏是相當早的,至少比後來成為中國主流姓氏的姬姓後裔早六七百年。與中國其他幾千個姓氏相比,葛姓確實是個“老資格”,但並不可疑。
那麽,古葛石天部落的具體地址在哪裏呢?根據河南省寧陵縣政府的調研報告,寧陵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古代,這個地方被稱為“葛”,葛部落在這裏休息,創造了高度的早期文明。
二是從國名上。大約4000年前,五帝後期,顓頊的後人伯夷協助大禹治水。禹死的時候想把天下拱手讓給他,但是伯夷堅持不收,投靠了稷山之孫,於是禹的兒子繼位,建立了中國第壹個奴隸制政權——夏朝。夏朝建立後,伯夷的後裔被封為伯爵,封地在郭戈(河南寧陵縣北),是夏朝的諸侯國之壹,郭戈的國君叫博格。商朝興起後,葛國為商朝所滅,其後人以國為氏,以博格為祖。
來源:姓考曰:“黃帝支普通,封於葛”。宋代鄭瀟《通誌》雲:“葛氏:伯爵,嬴姓。夏朝諸侯。今兗州以北三十裏有博格城,即其地。子子孫孫。”
《孟子·滕文公下》中也提到:“唐居亳,與為鄰。”其註曰:“葛,夏諸侯,得國之姓。”據陳昌元、陳龍文《關於山西元曲商城遺址的歷史地理考察及“唐始居亳”,“元曲商城毗鄰古格遺址,與“唐,子格”的歷史記載相吻合。
據史書記載,葛國在商朝由伯爵降為子爵,被商湯所滅。孟子曰:“湯居亳,鄰葛,不祭而放。湯讓人們問,‘為什麽不崇拜?’說,“沒什麽可犧牲的。”湯是牛羊的遺產。嘉寶吃它,但不崇拜它。湯讓人們問,‘為什麽不崇拜?’妳說:沒有什麽可以供奉的湯讓很多人去養它,老弱病殘餵它。葛伯帶領他的人民,要求有酒、有糧、有小米、有米的人都要搶走,不給的就殺了。有男生出錢買小米肉殺了帶走。“書”上說:‘葛伯報復他的工資。’這也叫。它是為殺死壹個男孩而征收的,全世界都在說,‘如果妳在世界上不富有,妳就為夫妻報仇。’唐時珍,自葛氏’,十壹征天下無敵。“這就是書裏提到的《博古的復仇》。”《尚書》載“嘉寶之仇,唐謬征之。“大約公元前1700年,郭戈終於被商湯所滅。後來在《同治宗譜》中記載“夏王有博格,子孫以國為氏。“這是葛氏家族,在國際上被稱為‘北葛’。
據《風俗通》載,顓頊為黃帝之孫,名列文。顓頊的兒子是女教師,臯陶的兒子是女教師,伯夷的兒子是臯陶,伯夷是顓頊的第四個孫子。報道稱,伯夷因為娶了姚的女兒而出名。據說由於左順立功,被封在敦丘,姓勝。相傳因左大禹有功,被封為國君,賜姓贏,成為夏朝諸侯國之壹。據考,“頓丘”是壹個古老的地名。山西建立敦丘縣,現在是河南清豐縣。也就是說,夏朝有壹個諸侯國“葛”,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長葛縣。
第三,源於外姓的變化。根據相關資料,有三個來源:
壹個是江南的葛姓改為洪姓。這種說法主要是根據《姓氏考略》中的壹段話:■祖子普祿,曾是魯,起兵輔佐光武,大有作為,封郫縣侯,魯讓封在南渡江,家在句容。生於吳中葛家,望梁國。”所以有人根據這段話得出結論,江南的葛姓是1900多年前東漢初期洪姓分布的,世人稱這個分支為“南葛”。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後擔任水官的龔氏後裔,與顓頊以北的葛氏沒有直接血緣關系。(我轉述了葛振斌發來的信息,網上其他信息也是這麽說的)
事實上,早就有人在《姓氏研究》中對這段話提出了不同的理解:《韓紅■祖字譜》中的符號■是“向”字(讀作“向”,原意為),所以用■代替,因為在電腦字體中無法輸入。知道了這個詞的意思是“從前”,那麽這句“去祖居”就不是洪祥祖或者洪普祿姓洪了,而是東晉葛洪回憶祖先時說的壹段話。句中的“弘”字其實指的是葛洪本人,意思是:葛普路,我葛洪的前祖。就這樣,所謂溥陸,陸,“起兵輔佐光武,大有作為,封郫縣侯,陸讓封於,南渡江,家在句容,為武忠閣氏,望出梁國。”不是改了洪姓,而是改了葛姓。有人說它是由“戈文”分發的。
我持這種觀點。理由如下:第壹,如果賜其弟溥露的姓氏真的是洪,怎麽會有“是露”的說法?這有必要嗎?第二,既然他姓洪,那麽即使在江南,他依然可以姓洪。有必要改姓葛嗎?我又沒犯什麽罪,打獵的時候恐怕需要匿名。因此,在我看來,所謂“葛”由“洪”改姓的說法,大多未能理解“祖子樸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而以為“祖子樸魯”就是,從而導致誤傳。當然,我只是這麽說,不壹定正確,有待商榷。
第二個是由鮮卑族的賀哥改過來的。據《舒威管氏》記載,南北朝時,北魏有壹個姓“和歌氏”的人,代替北方大院,隨魏孝文帝遷至洛陽,後定居中原,改鮮卑和歌氏為漢族。
第三是成吉思汗的壹個後代改姓了。根據歷史記載和國學大師毛廣生先生的《陽山葛氏興化族譜》、《如臯石矛族譜》、《如臯石矛氏源流錄》,南通葛氏確實有壹個支系,是興化葛氏的後裔,蒙古族,由葛傳世。興化是從元朝始祖成吉思汗那裏取的葛氏。成吉思汗誕生於蒙古人的求美之心。成吉思汗的長子拖雷和拖雷的兒子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和公主的兒子齊爾,懇求特家決裂,立他為鎮南王,開揚州。在元順帝,拓跋氏的後裔齊壹是住在蘇州的將軍袁忠武。後遷居興化市,以母系始祖其特的第壹個諧音為毛,稱毛七壹,成為遷居興化的始祖。為了避免明朝廷的懷疑,他改姓葛氏,稱葛八壹為二代。葛八是葛思漪的第三世。葛思懿原名葛錢偉,第四代。通用電氣錢偉公司的第五代產品是通用電氣金文。葛金文生了第6代葛世偉。葛世偉生了葛洪,第七個。葛洪生和葛藝琳是第8代。葛藝琳生下了第九個葛成祖。明中葉,葛成祖由興化遷至南通。
來源:光緒年間上海葛家譜(轉載)
此外,部分葛姓改為他姓。漢代,來自各縣(今山東諸城縣)的阿格家族遷至楊度縣(今山東沂水縣),因楊度有阿格家族,為了與當地的葛氏相區別,改名為“諸葛”,即各縣的葛氏。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其祖葛氏,本惡縣人,後遷居”。先有壹個姓葛的,人們稱之為諸葛。”諸葛亮出生於楊度,十七歲隱居南陽(今湖北襄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