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有這麽個問題,就是很能吃,到了進餐時間餓得不行,甚至不到飯點就餓了,有營養的食物吃了很多,還很愛吃涼的,但是卻長肉慢,而且長期消化不好,經常腹瀉,腹脹,大便稀溏,舌頭伸出還很胖,苔也是白膩的。
以上情況是怎麽回事呢?
其實,以上情況在中醫認為是胃強脾弱,也可以叫胃熱脾寒,什麽意思呢?就是胃中有濕熱,中醫認為胃熱則消谷擅饑,很能吃,餓得快,但脾卻是虛寒的,胃吃進來的食物太多,脾雖然全力工作,但由於本身是虛寒的,吃壹些寒涼的食物,超過脾的代謝能力,脾就“拋錨了”很難去消化,在體內形成痰濕,痰濕下泄,大便就很稀,很頻。因此雖然很能吃,但總拉肚子,大便總稀,還會有沒力氣,困倦,汗多,腳潮等表現。那要怎麽辦呢?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胃和脾不能配合工作了,胃非常能幹,但脾生病了,脾胃是綁在壹起的,脾得不到休養,所以胃越工作的勤,脾就越累了。
那要怎麽才能解決這種問題呢?
今天就教給大家4味藥,來解決胃強脾弱的問題。
分別是黃連、佩蘭、茯苓、炒白術
首先看 黃連
這裏面加入黃連的作用是清胃火,去濕熱,黃連性寒,入胃經,能夠瀉胃中實火,還能去中焦濕熱,尤其對於這種中焦胃火赤盛,消谷善饑,煩渴多飲等效果很好,如果是中消(糖尿病),出現的上述表現還可以加上天花粉,地黃等養陰生津的藥物,組成崔氏八味丸。
此外,心火亢盛的失眠,體內熱盛的臃腫瘡毒,黃連都有很好的效果。
這裏有壹點註意事項,黃連苦寒,不能服太久或者量太大,容易傷脾胃,尤其是脾胃虛寒的人,要配合壹些溫胃的藥物,如幹姜。
其次是 佩蘭
佩蘭性平,味辛,能入脾和胃經,常用於中焦濕阻癥,能夠調理中焦濕阻,化濕性平而不溫燥,對於脾經濕熱導致的口中粘膩,多痰涎,口氣大,口臭等有很好的的效果。
佩蘭配伍黃連,壹清熱為主,壹祛濕為主,清熱祛濕,解決胃中濕熱,濕熱。
此外,佩蘭有很好的解暑化濕作用,夏季中暑可以用佩蘭來解暑祛濕。
然後又加入了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夠入脾經,可以健脾,對於脾虛體倦,食少便溏等有很好的效果。
茯苓還有很好的利水滲濕作用,利水平和而不傷氣,為利水滲濕要藥。茯苓不僅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因此脾弱運遲,水濕內停者,有標本兼顧的效果。與白術同用時,健脾利濕的功效更加彰顯。
此外,茯苓還能治療心悸,失眠等問題。
最後加入了 白術
白術性溫,味苦,如脾胃二經,既可以補氣健脾,還可以燥濕利水,對於運化失常導致的便溏,脘腹脹滿,倦怠乏力效果尤佳,是補氣健脾的要藥。
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留的痰飲水濕效果俱佳,白術既可以補氣健脾,又可以燥濕利水,是治療痰飲水腫的壹味良藥。
另外,對於表虛不固的自汗,白術也有很好的效果。
最後總結壹下,黃連配合佩蘭,黃連清胃熱燥濕,佩蘭化濕,再搭配茯苓和白術健脾祛濕,這樣配合下來,寒溫並用,祛濕與健脾並舉,清熱與燥濕相得益彰,就能很好解決胃強脾弱,能吃不長肉,容易拉肚子的局面了,大家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