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紫荊皮和紫草皮壹樣麽

紫荊皮和紫草皮壹樣麽

當然不壹樣了。

紫荊皮:

紫荊皮,《日華子本草》中記載為豆科植物紫荊的幹燥樹皮,紫荊又名滿條紅(《群芳譜》)、烏桑、籮筐樹、紫金盤、扁頭翁。落葉喬木或大灌木。單生於山野或栽培於庭園,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本植物的根皮(紫荊根皮)、木部(紫荊木)、花(紫荊花)、果實(紫荊果)均可供藥用。另《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記載的木蘭科南五味子屬植物南五味子 、千屈菜科紫薇屬植物紫薇 、及豆科紫荊屬植物紫荊等的樹皮都稱為紫荊皮。主要還是以豆科植物紫荊為主要來源。

紫荊皮

《日華子本草》

異名肉紅、內消(《綱目》),紫荊木皮(《本草經疏》),白林皮(《分類草藥性》)

植物形態編輯

叢生或單生灌木,高2-5米;樹皮和小枝灰白色。葉紙質,近圓形或三角狀圓形,長

5-10厘米,寬與長相若或略短於長,先端急尖,基部淺至深心形,兩面通常無毛,嫩葉綠色,僅葉柄略帶紫色,葉緣膜質透明,新鮮時明顯可見。

花紫紅色或粉紅色,2-10余朵成束,簇生於老枝和主幹上,尤以主幹上花束較多,越到上部幼嫩枝條則花越少,通常先於葉開放,但嫩枝或幼株上的花則與葉同時開放,花長1-1.3厘米;花梗長3-9毫米;龍骨瓣基部具深紫色斑紋;子房嫩綠色,花蕾時光亮無毛,後期則密被短柔毛,有胚珠6-7顆。

莢果扁狹長形,綠色,長4-8厘米,寬1-1.2厘米,翅寬約1.5毫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喙細而彎曲,基部長漸尖,兩側縫線對稱或近對稱;果頸長2-4毫米;種子2-6顆,闊長圓形,長5-6毫米,寬約4毫米,黑褐色,光亮。花期3-4月;果期8-10月。[1]

7~8月采收樹皮,刷去泥沙,曬幹。

4藥材形態編輯

幹燥樹皮呈長圓筒狀或槽狀的塊片,均向內卷曲,長約6~25厘米,寬約3厘米,厚約3~6毫米,外表灰棕色,有皺紋,內表面紫棕色,有細縱紋理。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灰紅色。對光照視,可見細小的亮星。氣無,味澀。以條長、皮厚、堅實者為佳。[2]

主產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雲南紫荊,葉呈心形或近於心形,下面被較少的短柔毛。總狀花序,有8~24朵花,花玫瑰紅色,長15毫米。莢果較短,有種子1~2粒(分布雲南、四川、湖北、陜西)。其根皮亦同等入藥。藥材呈圓筒狀或塊狀,外表皮橙紅色或橙黃色,有橫紋,內表面深棕色具縱紋。產於雲南。

5鑒別編輯

顯微鑒定(皮橫切面):木栓層數列細胞,棕色。皮層中有石細胞群和纖維束及晶纖維束,石細胞壁較薄。射線嗽叭狀,韌皮部有纖維及晶纖維束散在。薄壁細胞內充滿澱粉粒。粉末特征:紅棕色。①晶鞘纖維長450-700μm,直徑20-35μm,草酸鈣棱晶直徑20-30μm。②石細胞類圓形,直徑60-200μm。③澱粉粒眾多。

化學鑒別: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10ml,振搖10分鐘,濾過,濾液置水浴上蒸幹,殘渣加5%香醛硫酸溶液2-3滴,即顯紫紅色,放置後顏色加深。(檢查揮發油)[3]

6化學成分編輯

紫荊含鞣質。種子含微量遊離的賴氨酸和天門冬氨酸。

7藥理作用編輯

紫荊皮對京科PR-1病毒有抑制作用,對孤兒病毒能延緩其病變。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

1.抗炎鎮痛作用 該品樹皮煎劑20g/kg灌服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脹及角叉菜膠所致小鼠足腫脹均有顯著抑制作用。並能明顯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扭體次數,表明有明顯抗炎、鎮痛作用。但對戊巴妥鈉所致小鼠睡眠數均無協同效果,表明無鎮痛作用。

2.對腸道平滑肌的影響 該品樹皮煎劑40mg/ml濃度可抑制離體大鼠十二指腸平滑肌的自發運動,使收縮幅度降低,頻率減電。20mg/ml還顯著拮抗乙酰膽堿、氯化鋇所致腸管痙攣,表明的解痙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該品樹皮煎劑於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以及紅色毛癬菌等有壹定抑制作用,曾報告還可抑制流感病毒,並延緩埃可病毒所致細胞病變。

4.毒性 該品樹皮煎劑灌服對小鼠的LD50為100.5±10.8g/kg。[2]

8炮制編輯

揀凈雜質,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塊曬幹。

《滇南本草》:"燒酒炒過用。"[1]

9性味特點編輯

苦,平。

①《開寶本草》:"味苦,平,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溫,味辛苦,有毒。"

10歸經記載編輯

①《滇南本草》:"入肝、脾二經。"

②《綱目》:"入手、足厥陰血分。"

11功用主治編輯

活血通經,消腫解毒。治風寒濕痹,婦女經閉、血氣疼痛,喉痹,淋疾,癰腫,癬疥,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①《開寶本草》:"主破宿血,下五淋,濃煮服之。"

②《日華子本草》:"通小腸。"

③《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風寒濕痹,麻木不仁,癱瘓痿軟,暖筋,止腰痛,治婦人血寒腹痛。"

④《綱目》:"活血行氣,消腫解毒,治婦人血氣疼痛,經水凝澀。"

⑤《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咽喉、牙痛,女人月經不調,紅崩白帶,散血止痛,癬瘡。"

⑥《四川中藥誌》:"治喉痹,外用塗蛇蟲咬傷。"[1]

12用法用量編輯

內服:煎湯,10~20克;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13宜忌編輯

孕婦忌服。

14選方編輯

①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軟,濕氣流痰:紫荊皮二兩(酒炒),秦(當)歸五錢,川牛膝三錢,川羌活二錢,木瓜三錢。上好酒五斤,重湯煎壹炷香為度,露壹夜,去火毒用。(《滇南本草》)

②治鶴膝風攣:真紫荊皮。老酒煎,候溫常服。(《仁齋直指方》)

③治婦人血氣:紫荊皮為末,醋糊丸,櫻桃大。每酒化服壹丸。(《婦人良方補遺》)

④治產後諸淋:紫荊皮五錢。半酒半水煎,溫服。(《婦人良方補遺》)

⑤治壹切癰疽、發背、流註、諸腫毒冷熱不明者:川紫荊皮(炒)五兩,獨活(去節,炒)三兩,赤芍藥(炒)二兩,白芷(生)壹兩,木蠟(又名望見消、陽春雪,隨加減妙,即石菖蒲)。為末,用蔥湯調熱敷。(《仙傳外科集驗方》沖和仙膏,又名黃雲膏、仙膏)

⑥內消初生癰腫:白芷、紫荊皮。酒調。(《仙傳外科集驗方》壹勝膏)

⑦治痔瘡腫痛:紫荊皮五錢。新水食前煎服。(《仁齋直指方》)

⑧治傷眼青腫:紫荊皮。小便浸七日,曬研,用生地黃汁、姜汁調敷,不腫用蔥汁。(《永類鈐方》)[1]

15名家論述編輯

《本草述》:"諸味之活血者多屬辛溫,以血得溫則行也。其解毒者多屬苦寒,以毒為辛熱之所結也。茲味(紫荊)能活血而解毒,則必非苦寒,亦非苦溫,本草所謂氣平者是也。但先哲謂平即涼,或者於解毒之用切乎。瀕湖氏謂取蜀產其苦味如膽者,蓋察其性非辛溫,故以極苦者為功,苦主湧泄故也。此味活血解毒,功能並奏,則血瘀而有熱者,豈非適宜之善物乎。

紫草皮:

英文名 RADIX ARNEBIAE/RADIX LITHOSPERMI

別名 硬紫草、軟紫草

來源 本品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 Arnebia euchroma (Royle) Johnst. 、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 或內蒙紫草Arnebia guttata Bunge 的幹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幹燥。

制法

新疆紫草:除去雜質,切厚片或段;紫草、內蒙紫草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薄片,幹燥。

新疆紫草切片(軟紫草)為不規則的圓柱形切片或條形片狀,直徑1~2.5cm。紫紅色或紫褐色。皮部深紫色。圓柱形切片,木部較小,黃白色或黃色。

紫草切片(硬紫草)為不規則的圓柱形切片,直徑1~2cm。紫紅色或紫黑色。皮部深紫色。質硬,木部較大,灰黃色。

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本品含羥基萘醌總色素以左旋紫草素(C16H16O5)計,不得少於0.90%。

性狀

新疆紫草(軟紫草):呈不規則的長圓柱形,多扭曲,長7~20cm ,直徑1~2.5cm。表面紫紅色或紫褐色,皮部疏松,呈條形片狀,常10余層重疊,易剝落。頂端有的可見分歧的莖殘基。體輕,質松軟,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木部較小,黃白色或黃色。氣特異,味微苦、澀。

紫草(硬紫草):呈圓錐形,扭曲,有分枝,長7~14cm,直徑1~2cm。表面紫紅色或紫黑色,粗糙有縱紋,皮部薄,易剝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深紫色,木部較大,灰黃色。

內蒙紫草:呈圓錐形或圓柱形,扭曲,長6~20cm ,直徑0.5~4cm。根頭部略粗大,頂端有殘莖1 或多個,被短硬毛。表面紫紅色或暗紫色,皮部略薄,常數層相疊,易剝離。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整齊,皮部紫紅色,木部較小,黃白色。氣特異,味澀。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將試管底部加熱,生成紅色氣體,並於試管壁凝結成紅褐色油滴。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5ml ,浸漬1 小時,濾過,殘渣用乙醇2ml 洗滌,洗滌液加入濾液中,濃縮至約1ml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左旋紫草素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0.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壹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1:0.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紅色斑點;再噴以10%氫氧化鉀甲醇溶液,斑點變為藍色。

含量測定

取本品適量,於50℃幹燥3 小時,粉碎(過三號篩)精密稱取約0.5g,置100ml 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4 小時內時時振搖,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5ml, 置25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搖勻。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B),在516nm 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按左旋紫草素(C16H16O5)的吸收系數(E1% 1cm)為242 計算,即得。

本品含羥基萘醌總色素以左旋紫草素(C16H16O5 )計,不得少於0.80%。

性味歸經 甘、鹹,寒。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 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用於血熱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瘡瘍,濕疹,水火燙傷。

用法用量 5~9g。外用適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塗擦。

貯藏 置幹燥處。

備註 (1)本品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透疹之功,故對血熱毒盛,麻疹、斑疹透發不暢等癥,可與蟬衣、牛蒡子、連翹、荊芥等配伍應用;如疹出而色甚深,呈紫暗色而不紅活者,這也是血熱毒盛的癥候,須以涼血解毒藥如丹皮、赤芍、銀花、連竅等同用。此外,試用本品預防麻疹,可減輕麻疹癥狀或減少麻疹發病率。

摘錄 《中國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