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魏晉南北朝時期私人撰史盛行原因分析

魏晉南北朝時期私人撰史盛行原因分析

魏晉南北朝私人撰史中國史學史魏晉南北朝雖屬歷史上重要的分裂時期,常年發生軍事鬥爭,政治局勢亦常有波動,但文化藝術方面在這段時期卻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在史學,更是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將隋書經籍誌與漢書藝文誌對比來看,不難發現史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在漢書藝文誌中未將史學作為壹個單獨的部類,而到隋書經籍誌時,史部已是壹大部類。從史著數量來看,根據隋書經籍誌所記,史書***有817部,13264卷,①其中大部分都是魏晉南北朝時的著作,而單是寫晉梁兩朝的史書就有百余部。在史著體例方面,隋書經籍誌將史部分為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註、舊事、職官、儀註、刑法、地理、譜系、薄錄等十三類②

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的發展除了因傳統官方正史的編纂的推動以外,私人撰史的盛行應當說是另壹個重要原因。在隋書經籍誌的記載中,這壹時期江東世家大族的私人史作達三百部,總計卷數約四千卷,相當於隋書經籍誌著錄典籍的數量的百分之五左右,私人著述之盛行由此可見壹斑。誠如近人余嘉錫所言:東漢以後,文章之士,恥其學術不逮古人,莫不篤誌著述,欲自我壹家,流風所漸,魏晉尤甚

③壹、梁啟超之觀點關於魏晉南北朝時私人撰史之盛行,梁啟超先生在其中國歷史研究法壹書中有壹段精彩的論述:世官之制,至漢已革,前此史官專有之智識,今已漸為社會所公有,此其壹也。文化工具日新,著寫傳鈔收藏之法皆加便,史料容易搜集,此其二也。遷書既美善,引起學者研究興味,社會靡然向風,此其三也。自茲以還,蔚為大國,百學蕪穢而治史者獨盛,在晉尤著

④以先生之語壹言蔽之,勝於我的任何話

從梁啟超先生的觀點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私人撰史興盛的原因分為三點。第壹點就是自漢以來,史官世襲的制度已經有了改變,而關於史學的知識也廣為傳播,隨著讀書人所掌握的史學內容越來越多,撰史也就不再成為史官的專利,此為壹

第二點則是技術上的。在漢以前,中國人所使用的書寫物品或是十分不方便,抑或是價格昂貴而百姓無力購買,這使著書立說只可能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權利。中國人最早使用的紙出現在西漢,但當時的紙張價格是比較昂貴的,使用起來也並不方便。到了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不僅在技術和質量上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極大地提高了紙的產量,相應地也就使價格降低了,如此壹來紙就被大範圍地應用開來,成為讀書人的必備之物,從西晉時洛陽紙貴壹詞即可見魏晉南北朝時人對於紙的應用的廣泛。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還曾記載染潢及治書法,傳授書籍防蛀的技術,這也就是梁啟超先生所提到的著寫傳鈔收藏之法皆加便。正是得到了這些技術上的革新,紙得以廣泛使用,加之良好的藏書的技術,因此在客觀上也是有利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私人撰史的

先生認為第三點則是司馬遷著史記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學者們都開始萌生強烈的研究史學的興趣,從而鼓勵這個社會對學問的研究風氣

二、我的看法魏晉南北朝時期私人撰史的盛行之因固然有許多,梁啟超先生所言三者應當是最主要的。我在此根據自己所閱讀的壹些文獻,簡單談談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私人撰史盛行原因的其它看法

1.統治者的重視私人撰史的盛行與官方對史學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尤其是自曹魏以來,歷代的最高統治者對於史學的關註更是決定著史學在這壹段時期內的發展。根據三國誌的記載,魏文帝曹丕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由此可見其對史學的強烈興趣。即使是北方少數民族之統治者,也對歷史頗為重視,趙翼在廿二史記中寫道:晉載記僭偽之君,雖非中國人,亦多有文學

其中漢光文帝劉淵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史、漢、諸子,無不綜覽。⑤壹般來說,統治者對於史學的重視並非出於附庸風雅,而是希望能夠從歷史中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尤其在南北朝的動蕩時期,有抱負的統治者往往希望能從歷史中找到治世之良策

統治者在從過去吸取歷史經驗的同時,也關註對歷史的記錄,加強史官制度的建制。晉書卷二十四職官誌提出:及晉受命,武帝以繆征為中書著作郎。元康二年,詔曰:著作舊屬中書,而秘書既典文籍。今改中書著作為秘書著作

於是改錄秘書省。各別自置省,而猶隸秘書。著作郎大,謂之大著作郎,專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始至職,必撰名臣傳壹人

史官制度的逐漸完備,也促進了這壹時期史學的繁榮

官方重視史學的大環境,給社會營造了壹種重史的氛圍,而越來越多有誌於向司馬遷、班固這些史家學習的士族,也就得到了條件創作私人的史作。隋文帝楊堅曾下詔書: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

相比起來,也正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對於史學的重視,在政策上也相對寬松,這也同樣為私人撰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思想上的解放自漢武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影響深遠,經學占據了主要地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經學已經陷入了空泛、死板之中,如宋書臧燾等傳中所言:自黃初至晉末,百余年中,儒教盡矣

誠如清代學人章學誠所說:六經皆史

漢以來的史學受經學的影響頗大,在正統觀念的影響下,史學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工具,漢紀之作者荀悅就認為史家的著作應當符合五點要求:壹曰達道義,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勛,五曰表賢能

由此即可見史學思想之束縛

經學的沒落緊隨著的是各種思想的興起,尤以玄學為盛。玄學雖重清談而無為,但其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的自由思想也為史學之發展帶了契機。史家擺脫了經學正統觀念的束縛,在著作時也就顯得更為自由,也就為私人撰史提供了思想上的便利,不再拘於壹格。但同時也給史學的內容帶來了壹定影響,在這壹時期不僅僅史書多記有怪誕不經之事,而後世對這壹時期所作的史書,也多有怪異的記載。趙翼在廿二史記中就提及了諸多晉書中所記的怪異;南朝宋之史書,亦多記有後宮荒淫之事。另壹點值得註意的是,這壹時期的諸多史家亦同時精於玄學,如司馬彪就曾為莊子作註,幹寶亦曾為周易作註,等等。魏晉南北朝玄學興盛,既有利於打破經學原有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又為私人撰史提供了壹種新的思路。梁啟超先生就曾說:故吾嘗謂晉代玄學之外,惟有史學

⑥3.門閥世族的影響此外,不容忽視的壹點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盛行,壹些大世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形成了壟斷,而在世族與世族的對比之間,為了突出各自的家世與名望,便出現了撰寫家史、牒譜的需要

所謂家史即是高門華胄,奕世載德,才子承家,思顯父母。由是記其先烈,貽厥後來,此之謂家史也。⑦而所謂牒譜即是記載帝王諸侯世系的史籍。固然,門閥世族創作這壹類的史著,也並不只是為了藉以追述先祖之事跡,標榜自己的門第,更因魏晉南北朝時所行之九品官人法,區分品級錄用,往往要對其身世加以區別。唐代柳芳在談及魏晉南北朝時譜碟便說: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胃,卑寒士,權歸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為之,以定門宵,品藻人物。晉、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別貴賤,分士庶,不可易也。於時有司選舉,必稽譜籍,而考其真偽

因此也就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⑧的局面。所以說,某種程度上私人撰史對於門閥世族而言,不僅是壹種名望,而且是保有自身權勢的壹種重要手段

另外,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望族都開辦私學,傳授知識,這不僅為私人撰史培養和提供了人才,而且私學通過傳承而成為家學,出於保存文化傳統的需要,對家學的思想加以整理和記載,因此私人撰書十分盛行。其中也就不乏壹些為儒家經傳作註的書,在後世也同樣被歸入了史部,這壹點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學的推動也是不容忽視的

許多論著提及魏晉南北朝時的私人史著,有壹種評價,就是認為私人撰史因著者之史才參差,目的各異,以至於所著之史書質量也良莠不齊,所以魏晉南北朝以來史著雖多,但真正的傳世佳作卻並不算太多。這壹觀點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其所描述之事也畢竟為事實,自古以來著史者多如牛毛,往往都向往像司馬遷壹樣能成壹家之言,但是畢竟水平各不相同,能出其右者幾無。但從整體而言,並不能因此而否認魏晉南北朝時私人撰史對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註釋:①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二八頁.②內藤湖南著.中國史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壹零九頁.③內藤湖南著.中國史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二八四頁.④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第壹九頁.⑤趙翼著.廿二史劄記.鳳凰出版社,第壹壹壹頁.⑥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第壹九頁.⑦劉知幾著.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卷十雜述第三十四,第四八頁.⑧趙翼著.廿二史劄記.鳳凰出版社,第壹壹三頁.參考文獻: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內藤湖南.中國史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趙翼.二史記.鳳凰出版社,2008.劉知幾.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宋衍申.中國史學史綱要.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