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九針簡介

九針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古代針具分類名·九針 4.1 九針的創制與使用 4.2 針刺補瀉 5 針灸書名·九針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九針 1 拼音

jiǔ zhēn

2 英文參考

nine forms of needle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nine needle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nine classical needles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九針:1.古代針具分類名;2.針灸書名。

4 古代針具分類名·九針

九針為古代針具分類名,是古代針具合稱,由九種針具組成[1]。出《黃帝內經》。即镵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2][3]。《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九針論》、《官針》及《黃帝內經素問·針解篇》對其形狀和用途有具體論述[2]。《黃帝內經靈樞·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情選用,方可去病[3]。

九針詳表[2]

針名

形狀

用途

镵針

長壹寸六分,頭大末銳,無得深入

去瀉陽氣,主熱在頭身

圓針

長壹寸六分,針如卵形

揩摩分間,以瀉分氣

鍉針

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圓其末

按脈勿陷,以致其氣

鋒針

長壹寸六分,刃三隅,鋒其末

瀉熱出血,以發痼疾

鈹針

長四寸,廣二分半,末如劍鋒

以取大膿

圓利針

長壹寸六分,尖如牦,且圓且銳,中身微大

以取暴氣、痛痹

毫針

長三(壹)寸六分,尖如蚊虻喙

微以久留而養,以取寒熱痛痹

長針

長七寸,長其身,鋒其末

以取深邪遠痹

大針

長四寸,尖如挺,其鋒微圓

以取大氣之不能過關節者,瀉水

4.1 九針的創制與使用

九針的創制與使用,大約開始於青銅器時代,最早記載於《內經》,直至公元1315年在《濟生拔粹》中始見圖形。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西漢劉勝墓(葬於公元前113年)出土了4根金針和5根殘損銀針,經考證認定是九針中壹部分實物。九針的創制為刺法理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4.2 針刺補瀉

全身疾病補瀉原則:《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經絡補瀉原則:《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補瀉先後:《黃帝內經靈樞·終始》:“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

補瀉禁忌:《黃帝內經靈樞·根結》:“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提出:“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

5 針灸書名·九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