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神為青帝說,緣起極其復雜。其原型為傳說中“三皇”之首的伏羲,又稱為太昊伏羲。相傳,他出生於渭水流域的成紀,聽八方的風音,制作了琴瑟,畫出了“八卦”,又模仿蜘蛛,制作了捕魚的網,是中華民族從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代的探路人。或許伏羲因其功勛而名聲顯赫,或許因其名聲顯赫而被人們神話為主管東方的天帝。陰陽五行學說流行後,又因東方主青色,行春令,東方天帝又稱為青帝,而青帝又被稱為主管春天的神。
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帝的說法又有了演化,戰國成書的《周禮?天官?大宰》記有“祀五帝”的說法。兩漢緯書《河圖》記載:“東方青帝靈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黃帝含樞紐,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葉光紀,水帝也”。此時,青帝的名稱叫“靈威仰”,或許是壹種稱號。而道教出現後,對緯書之五帝略加修飾而成五方五老。南北朝時流行的《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說:“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號曰蒼帝,姓閻諱開明,字靈威仰。這時,青帝不僅有姓,有名,而“靈威仰”又成為他的“字”。
春神為句芒說,古籍也多有記述。《尚書?洪範》記載:“東方之極,自竭石東至日出博木之野,帝太皞神句芒司之”。《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先秦時代是壹個半人半禽的形象,人鳥合體。到了東漢時期,句芒日趨人格化,如人面鳥身,執規矩,乘兩龍。可見,主司東方的神是句芒,東方主春,稱其為春神也有道理。
相傳,句芒又稱勾芒、木正、木帝,是管理農事之神。對句芒神的祭祀,遠在周朝時就有,那時設有東堂,年年舉行迎春儀式,這種風俗壹直延續到清末民初。《燕京歲時記?立春》記載:“立春先壹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壹裏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迎春祭祀時,文武百官都要參加。以人扮句芒神,頭戴面具,手牽土牛而行,叫土牛鞭春。
此外,也有春神為伏羲、句芒合二而壹說。民間流傳,伏羲做了東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屬神。他們兩人***同管理著東方青土樹木的原野壹萬二千裏,***同為春天的神明。此種說法,與上述《尚書?洪範》記載的,“帝太皞神句芒司之”也許並不矛盾。古代文獻無標點,或許可斷句為“帝太皞、神句芒司之”。如此,理解為帝太皞即伏羲與神句芒***同司春,也未嘗不可。伏羲或為主神,句芒或為其下屬之神。這也與傳說中伏羲主管東方,句芒為草木神、生命神的說法相吻合。
春天是欣欣向榮的季節,東風解凍,草木復蘇,萬物發生。自古以來,人們崇拜春神,也許是對溫暖春天的期望,也許是對原始農耕生活的眷戀,也許是對逝去英雄的緬懷,也許是人們心中的壹個美麗夢幻。